但讓患者或家屬進入配藥房,肯定是不現實的。輸液配藥壹般都是采取無菌操作,圍觀的人太多的話可能會引起二次汙染。有的醫院雖然配藥房是透明的,外人其實也不會看出什麽貓膩。如果配藥暗箱真的普遍存在的話,那也不是“透明”配藥室能解決的問題。
各個病人的年齡、病情不壹樣,所用藥劑量也不壹樣,是否截留藥物不能壹概而論。比如小孩用藥,可能會壹支藥只用了壹半或三分之二,那並不能說明醫生或護士給病人“缺斤少兩”。
應該相信,絕大多數的醫生和護士還是敬業的,絕大部分醫院操作還是規範的。就輸液而言,壹般情況下,配藥輸液至少3名護士要對包括患者的就診床號、姓名、輸液藥品名稱、藥品濃度、給藥時間、給藥途徑和給藥劑量等進行核對。此外,為患者掛上吊瓶時要核對,拔完針頭後還要檢查,以備出現問題采取措施。
壹些醫院的做法值得推廣,如“靜脈輸液藥物配置後的空藥瓶保留至病人輸液結束後2小時方可棄掉,以避免醫療隱患的發生”。其具體做法是:護士在為門診和住院患者配置輸液藥品時,將藥品寫上病人的姓名、床號,藥品配置後,將空藥瓶放在相應寫著病人姓名的塑料杯中,直到病人輸液結束後2小時,以便患者隨時查對。另外,院方在實施“配置環節管理制度”的同時,采取“明堂亮竈”的形式,將門診和住院部所有處置室的玻璃都換成了透明玻璃,既方便患者監督,又對護理工作起到了積極的鞭策作用。經過實踐,此做法已成為護士的自覺行為。醫院的這項制度是受“輸血袋要求保留24小時”這壹規定的啟發,它的初衷也是由於個別患者對輸液藥品配置的藥量提出質疑,可護士又解釋不清,這樣做既可還護士清白,又能讓病人安心、放心。
您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