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的主要來源多是植物纖維,以竹、木為主,木纖維柔韌,制成紙後,吸墨性較強;竹纖維脆而硬,制成紙後,吸墨性較弱,故將此分為兩大類:
吸墨性較弱的紙類:
多為竹纖維造紙,紙面較光滑,墨浮於表面,不易緩開,故色彩鮮艷。顏色鮮艷。主要紙種有澄心堂紙、泥金牋等,今天的洋紙也屬之。
澄心堂紙:
是南唐李後主所用的名紙,與丁桂墨齊名。特點是光滑緊實,有 "滑如春冰密如封 "之美名,為上等吸墨性弱的紙,稍差的叫玉水紙,次差的叫寒金牋。"輕而脆",就是它的特點。
蜀牋:
相傳蔡倫造紙古法流傳於川西,蜀牋的制作自唐代以來就頗負盛名,如薛濤牋、謝公牋等。據說這裏的水質純凈。據說當地水質純凈,所以紙張特別好。謝公界 "因紙紋的創造者石厚而得名,又因有十種顏色而被稱為 "十色"。"雪濤牋 "因海浪而得名,但這種彩牋紙是按照古法制作的。古時的彩紙是按照古法制作的。不是嗎?不是。
這種紙是佛寺用來書寫或印刷佛經的,又稱金粟牋,有黃、白兩種顏色。
明清人常用泥金牋、蠟牋,今天已不多見,冷光牋雖然光面最低,但也很少見。如今壹般用的是日本產的鳥子紙,但價格昂貴,不耐用,其實並不實用。
吸墨性強的紙:
多為木質纖維制成,吸墨性強,表面澀,墨在紙上極易擴散,書寫時常用紙漿或蠟,光線不如牋紙銳利,比較含蓄,主要是宣紙。它雖然出現較晚,但現在已取代牋紙,成為最名貴的書寫用紙。
宣紙與宣萱:
如今,最名貴的書寫紙是玉板宣。玉板宣,結合桑木、短節木、稻桿和檀樹皮,以石灰浸泡而成,吸墨性最強,質地最好。宣紙以安徽宣城而得名,但宣城本身並不造紙,而是周邊地產造紙,所有以宣為緣由的地方都有分布。
我們接著說貴為玉版的宣。這種紙並不是人人都有辦法用的,因為它吸水性很強,所以下筆太慢的人,用起來就很費勁:只要筆稍微壹停,墨汁就會滲出來,形成壹個大墨球!但也有人利用它的特性,寫出別有風味的字來,像包世臣的淡墨書、齊白石的大筆書等等。
因為宣紙吸水性太強,難以書寫,於是就有人進行改良:或壓光,或加膠礬、加紙漿而成。改良後的宣紙吸水性稍差,便於書寫。
毛邊紙、元書紙和棉紙:
宣紙價格昂貴,壹般書寫習慣多用毛邊紙。這種紙本來是用來印書的,但因為紙質好,有人買書後剪下來練字,所以叫 "毛邊紙"。這種紙所用的原料,主要是竹子,顏色是牙黃色的,質地細膩,與我們今天中小學生學習用書時使用的機造毛邊紙有很大的差距。袁書紙與麻布紙相似,但現在已無耳聞。我省的棉紙也可算是這壹類,質地逐漸改善,頗有韌性,價格也不是很貴,可用於書法。
質地柔韌厚密:
選擇紙張時質地是最重要的,質地差的紙容易損壞筆,也不易保存,古今名紙,無不以質著稱,如澄心堂紙 "密如印章",玉板宣 "柔韌耐久"。紙質堅韌緊密者為上品,選用時以目測可知。
色白:
如果紙色不白,說明原料不好,或水質不好,都不能算好紙。白玉板宣是用檀香木做的,書牋是用浣花池的水做的,都是例子。如果是染色紙,也要純白才算好紙,但染色紙不易長久流傳,如果想讓自己的作品百年之後放在故宮博物院,還是不要用染色紙為好。白不白用眼睛看就能明白,這個也不用我多說了吧。
面光澀適中:
紙的表面有光滑和粗澀之分;光滑的容易下筆,但如果太滑而把筆彈破,就沒有力量可言,如果粗澀則相反,容易下筆,但太澀就難以施筆,容易損壞毛筆,所謂 "細而不澀 "也。這可以用視覺和觸覺來分辨,就不多說了。
適量吸墨:
宣紙必須能入墨,否則墨浮於紙面,易脫落,不能久存。壹般來說,宣紙類吸墨性較強,牋紙則相反。吸墨性太強,如果下筆稍慢,點畫就全成墨團了。但如果吸墨太弱,墨不易入紙,也不合適。因此,選擇紙張時要考慮到書法的風格和個人的用筆速度,以墨汁能入紙而不 "團 "為最佳,購買時如果店家允許,就用墨汁試壹試,壹試便知。
根據碑帖選擇紙張:
臨摹碑帖,若想神似,不僅要註意筆,紙張也是條件之壹。選擇紙張時首先要分辨其吸墨性,根據紙張的真入程度,入墨多的選擇吸墨性強的紙張,反之則選擇吸墨性較弱的。如果不能了解入墨的真實情況,如石印,還要對其風俗進行辨別,鋒芒畢露、色彩艷麗者,多用牋紙型;溫潤含蓄、風格內斂者,可選用宣紙型。
根據個性選紙:
當然,個人喜好也要考慮,否則,如果買回自己不喜歡用的紙,恐怕就不想用了。另外用筆匆忙時,宜選擇吸墨性強的紙張,墨可入紙,下筆慢時,可選擇吸墨性弱的紙張,否則墨團跳出紙外,反而不太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