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解熱作用:落花生的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和乙醚殘渣ig或iV的水提取物對熱原性發熱家庭療法有明顯的解熱作用。白薯蕷水提取物的乙醇部分在相當於 0.75-7.5 克/千克生藥時也有很強的解熱作用。地骨皮煎劑 2g/kg、ig 或 iV 對從大腸桿菌細胞壁中提取的糖酯引起的發熱有較強的解熱作用。
3、降血糖作用:地骨皮煎劑8g/kg,可使正常家兔血糖降低14%,維持約7-8h]。
4.其他作用:50%煎劑用平板打孔法,有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傷寒桿菌等作用。地膚子煎劑對正常小鼠脾細胞產生白細胞介素-2(IL-2)有抑制作用;對環磷酰胺引起的小鼠脾細胞產生 IL-2 的減少有明顯增加作用;對硫唑嘌呤引起的 IL-2 的異常增加有抑制作用。落花生註射液(100%)對非妊娠大鼠和小鼠的離體子宮有明顯的興奮作用,1 毫升相當於 0.054 單位的垂體後葉素。
中藥的化學成分
枸杞根皮中含有生物堿:甜菜堿(甜菜堿)[1]、庫可胺(庫可胺)A[2]、1,2,3,4,7,-pentahydroxy-6-nitrobicyclo[3. 3.0]octane(1,2,3,4,7-pen-6nhydroxy-6-nitrobicyclo[3.3.0]辛烷)和 1,4,7,8-四羥基-6-氮雜雙環[3.3.0]辛烷(1,4,7,8-四羥基-6-硝基雙環醇[3.3.0]辛烷)[3]。它還含有具有抗腎素和抗血管緊張素 I 轉換酶活性的 lyciumin A 和 B [4,5]。它還含有抗血管緊張素 I 轉換酶活性的有機酸:(S)-9-羥基-10E,12Z-十八碳二烯酸和(S)-9-羥基-10E,12Z,15Z-十八碳二烯酸[S]-9-羥基-10E,12Z,15Z-十八碳二烯酸[S]-9-羥基-10E,12Z,15Z-十八碳二烯酸。10E,12Z,15Z-octadecatrienoic acid][6].它還含有枸橘酰胺(urantiamideacetae)[7]、亞油酸[1]、亞麻酸、瓜氨酸、肉桂酸、杉醇、5α-芪-3,6-二酮[8]、莨菪亭[6]、β-谷甾醇葡萄糖苷[9]、莨菪亭[9]、β-谷甾醇葡萄糖苷[10]等。根含正辛三酰乙烷-3,6-二堿[11] 和正辛三酰乙烷-3,6-二堿[12],是該植物的主要成分。根含 15-33 個碳原子的主要正烷烴(n-tricosane)和正三烷烴(n-triacontane);18-31 個碳原子的長鏈醇類;膽固醇(cholesterol)、油菜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甾醇(sitosterol)[6]、β-谷甾醇葡萄糖苷[9]等。眾所周知,根也是 β-谷甾醇葡萄糖苷[10] 的良好來源。主要醇類有:膽固醇、坎貝酯醇、豆甾醇、谷甾醇,以及硬脂酸、棕櫚酸、油酸[10]。
同屬植物寧古枸杞的根含有生物堿:阿托品和土西拉敏 [11]。
功效
清熱;瀉肺;涼血
檢查
出自《本草經疏》:地柏,生於蜀中山谷,亦見於河中府。根黃如絲,莖細,子上有黃點,不開花,三月生葉,長四、五寸。四月采,暴於用;九月舒。藥市多有貨。
科屬分類
茵陳
拉丁名
Cortex Lycii Chinensis
藥理
地骨皮毒性較小,煎劑給小鼠腹腔註射的LD50為12.83±1.9g/kg,酊劑給藥壹次或壹日壹次,連用7天,LD50分別為12.83±1.9g/kg,酊劑給藥壹次或壹日壹次,連用7天。小鼠腹腔註射煎劑的半數致死劑量為 12.83±1.9g/kg,酊劑連續 7 天壹次或壹天壹次的半數致死劑量為 4.7±4.1g/kg,表明在體內無明顯蓄積。給兔子灌胃 80 克/千克或腹腔註射 60 克/千克煎劑,兔子僅感到疲倦和行動不便,3-4 小時後即可恢復。給狗灌胃 120 克/千克或腹腔註射 30 克/千克,很快出現嘔吐、四肢無力和疲倦,2-3 天後才恢復。煎劑對小鼠的半數致死劑量為 12.8 克/千克。
用藥
陰虛勞熱;骨蒸盜汗;小兒疳熱;肺熱喘咳;嘔血;衄血;小便淋瀝;消渴
力高:
四物湯加地骨皮、牡丹皮,治療婦人骨蒸最妙。治婦人骨蒸最妙。地骨皮治足少陰、手少陽汗出骨蒸者。
2、《綱目》:枸杞之滋,不獨子也,其根不獨退熱也。但根、苗、子之氣味稍異,而主治未必不同。蓋苗為天之精,苦甘而涼,上焦以心肺客熱為宜;根為地之骨,甘而寒,下焦以肝腎清熱為宜,此皆三焦氣分之藥,所謂熱在內生,瀉以甘寒也。至於附子則甘平而潤,性滋而補,雖不能退熱,但能補腎益肺,生精益氣,此乃平補之藥,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穴位之用,各有其主,兼而用之,則壹舉兩得。世人但知用黃芩、黃連苦寒以治上焦之火,黃柏、知母苦寒以治下焦陰火,所謂補陰降火,久服傷元氣,而不知青果、地骨皮甘寒平補以使精滿而邪火自退之妙,可惜矣!余嘗以青蒿配地骨皮發熱,屢有奇功,聞所未聞。
3、《本草綱目》:王紹龍雲,地骨中火為翳,煎熬真陰,去地骨中皮,甘寒清潤,不泥不滯,非地黃、麥冬之流用之。
4、《本草正》:地骨皮,枸杞根,南方苦味淡,微甘辛,北方苦性劣,入藥惟南方為佳。其性辛寒,善入血分,凡不因風寒而化熱者於精陰部最宜。此物涼而不峻,能理虛勞,氣輕而辛,故清肺也。
5."藥物":骨皮,外祛未定之虛,內除汗骨之蒸,上祛頭面之風,中通胸脅之氣,下利大小腸,皆能奏效。入瀉白散,清金調氣,治肺熱咳嗽;配活血藥,強陰溶肌,調瘡痘不足皮膚焦灼。以其性寒,酒煎二兩,治濕熱黃疸最效。牡丹皮能去熱中之血,地骨皮能去熱中之氣,宜分而用之。
6、《本草新編》:骨皮,非柏、貝母可比,骨皮雖入腎而不涼腎,止入腎而涼骨耳,涼腎則泄腎而傷胃、涼骨能補腎益髓,柏子仁、知母耗腎傷胃,故不可多用取敗,骨皮助腎生髓,不可少用圖功。欲退陰虛火旺,骨蒸勞熱之病,用補陰藥,加骨皮或五錢或壹兩,能涼骨於髓,而去骨中之熱也。
七、"本草配伍":朱爾雲曰,地骨皮能退內潮,人皆知之,能退外潮者,人實不知。病或風寒發散而不盡,為潮往來,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皮去表裏藥,祛其浮邪,服而不愈,特顯之。
八、"去藥分劑":丹溪雲,地骨皮能治風,肝腎同治;肝熱則風自生,與外感風不同,熱則風自息。地骨皮非入肝之藥,丹溪雲,以肝腎同處而同治,地骨皮能退腎虛之熱,則龍火不熾,雷火亦平,自余肝熱所生之風,雖非肝經,而肝風並治也。且骨皮入腎經、三焦二經之外,不入肝經,更入肺經,即肺中伏火亦能降伏,則不必疑肝之風不能息矣。總之,腎藥亦治肝,乙癸同源也。腎藥亦治肺,金水之涵也。
9."本草述鉤元》:骨皮,能俞真陰之源,而不傷元陽,故以苦寒特用。凡真陰中有火,自蒸騰閃爍,見汗而骨蒸者,宜治之。須知此味非兼養血,乃專以益氣養陰為其功,雖能清熱,而不能瀉火以盡其用,即益氣養陰,必能瀉火,但直以瀉火而用之,則此味專除虛熱,不能治虛矣。其病後虛煩地仙散,而健忘讀丹,心氣不足,驚悸健忘心丹,而赤白濁清心蓮子飲,可概言瀉火乎?或曰,風之味者,風為陽之淫氣也,獨不曰瀉火乎?不知陰氣之利以退三焦之虛陽,而使陰氣為陽氣所衛,其療程之效,總成壹陰氣耳。有不病於陰弱陽盛者,止由陰氣不足而用此為養元也。故在治證中,須註意此義。10."藏府藥式補":骨皮,能清骨中之熱,泄火下行,鑒於桑皮,勝寒壹籌。又清肺熱,導氣火,還能引皮膚水液下流,不嫌燥傷津液,破耗元氣,與桑皮相同。枸杞根皮苦寒而潔,直入下焦肝腎,能治骨蒸熱,而氣味俱清,不鏟除真陽,損傷元氣,但終究是清涼降火之品,無滋補之能。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述 "春采枸杞葉,名天精草;夏采百花,名長生草,秋采蔬果,名枸杞;冬采其根,為地骨皮.......... "氣味苦,性寒,除益智之煩,補七勞七傷,強心誌,主皮骨之間風,清熱除寒,除智,養心,養心,養心。主皮骨風,清熱解毒,散瘡腫。作飲料代茶飲,生津止渴,清熱除煩,益陽物,解毒。
枸杞根具有涼血清熱、清肺降火的功效。本經》"主五內邪,熱中煩渴";《本草述要》"主虛勞發熱散疾";《本草綱目》"根味甘淡氣寒"《食療本草》"去骨熱煩渴"《寧夏枸杞研究》"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它具有解熱、降壓、降血糖血脂、升高白細胞和抗腫瘤等六大藥理作用"。
11."本經》:主五內邪,熱中煩渴,周身痹痛。
12、《本經》:主五內邪、熱中消渴、周身痹痛。"別錄":主風濕,下胸挾氣,客熱頭痛,補內傷,大勞噓吸,堅筋壯陰,利大小腸,耐寒熱。
13."藥性論》:細銼,面拌熟吞之,主治腎風。
14."食療本草》:除骨熱煩渴。
15."本草勿言》:治金瘡。李杲:治風邪不固表,骨蒸通汗。王好古》:瀉腎火,降肺火,去胞火,退熱,補元氣。
16."日用本草》:治上膈吐血;煎湯漱口,止齒中血,治骨槽風。
17."本草綱目》:主治虛勞發熱,寒熱往來,諸血證,衄血,咳血,咳喘,除疾,中風,眩暈,痙病,癲癇,腰痛,行痹,腳氣,水腫,虛煩,心悸,健忘,大小便失禁,赤白濁。
采收與貯藏
早春、晚秋挖根,洗凈泥土,剝去外皮,曬幹。或將鮮根切成6-10cm長的小段,再縱向剖開至木質部,置於蒸鍋中稍加加熱,待表皮易剝離時,取出去皮,曬幹。
資源分布
生於山坡、田梗或丘陵地帶。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禁忌
1."醫藥入門》:忌鐵。
2、《本草匯言》:虛勞火旺,脾胃虛弱,食少腹瀉者宜減。
3、《本草正》:虛熱者忌用。
植物區系
落葉灌木,植株較矮,高1米左右。葉片稍小,卵形、卵狀扇形、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 2-6cm,寬 0.5-2.5cm,先端尖或鈍,基部狹楔形,全緣,兩面無毛。花紫色,邊緣密被纖毛;花萼鐘狀,3-5裂;花冠筒屈曲,裂片等長,筒下部急劇收縮,然後向上擴大成漏鬥狀,筒和裂片較寬;雄蕊5枚,著生於花冠內,比花冠稍短,花呈 "之 "字形著生,花絲通常凸出。漿果卵形或長圓形,長 10-15 毫米,直徑 4-8 毫米,種子黃色。花期 6 月至 9 月,果期 7 月至 10 月。
功效分類
清熱;涼血止血
炮制
揀去雜質及木心,略洗,曬幹,切塊。
原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根皮呈圓柱形,有凹槽或不規則卷曲的大小不等的塊狀,壹般長3-10cm,直徑0.5-2cm,厚1-3mm,外表面土黃色或灰黃色,粗糙,有不規則縱裂紋,易剝離成鱗片狀;內表面黃白色,有細縱條紋。質松脆,易折疊,折斷面分內外兩層,內層灰白色。氣微,味微甘後苦。
以筒厚、肉厚、整齊、無木心和雜物者為佳。
顯微鑒別 根皮橫切面:蛻皮較厚,有2-3個木栓組織環帶,最內層木栓層為壹完整環帶,外層交錯相連,可見頹廢篩管和射線細胞。韌皮部很寬,占根皮厚度的壹半;纖維單根或成幾束散布,偶爾可見石細胞;射線細胞寬 1-2 列。該口薄壁細胞中含有澱粉粒,有的還含有草酸鈣砂晶。
粉末特征:米黃色。草酸鈣砂晶散布各處,部分薄壁細胞內充滿砂晶,形成砂晶囊。纖維常與射線細胞相連;纖維呈梭形或紡錘形,長 110~230μm,粗 3~11μm,木質化或稍木質化,有稀疏斜孔,部分細胞腔內含有黃褐色物質。(iii) 澱粉粒 單顆粒呈扁球形或橢圓形;復顆粒由 2-8 個分生組織組成。此外,還可以看到石細胞、木栓細胞和薄壁的落葉皮層細胞。
藥物應用鑒別
丹皮和骨皮:均可退骨蒸。但丹皮清散力強,治骨蒸無汗;地膚清補力強,治骨蒸有汗。丹皮、白薇:均有退虛熱的作用,可用於陰虛勞熱、低熱。但白薇能由內向外透達虛熱,地骨皮只能涼血清熱於內,不能透達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