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醫治療
(1)壹般治療:盡量臥床休息,口服葡萄糖-電解質溶液,以彌補體液的流失。若嘔吐持續或脫水明顯,應靜脈補充5%-10%葡萄糖鹽水等相關電解質。鼓勵人們服用輕質液體或半液晶,以防止脫水或治療輕度脫水。
(2)對癥治療:必要時可註射止吐藥:如肌肉註射氯丙醇25-100mgl。痙攣性藥物:如顛茄8nkan 11次,每日1次。止瀉藥:如思密達每次1袋,1每日2-3次。
(3)抗菌治療:抗生素對本病的治療效果存在爭議。感染性腹瀉可適當選擇靶向抗生素,如黃連素O.3g口服,1每日3次或慶大黴素80000 u口服,1每日3次等。但是,應防止濫用抗生素。
2.中醫治療
(1)胃腸濕熱:起病急,常有惡心、嘔吐、反酸,突然腹痛,急瀉,大便不爽,大便黃褐臭,口渴心煩,小便短短,舌苔黃膩,脈弦或滑。
治療:清熱燥濕,理氣止瀉。
處方:葛根10g,黃芩10g,黃連6g,木香10g,茯苓12g,車前子10g,白扁豆10g,薏苡仁15g,荷葉65438。
(2)寒濕阻滯:吐清水。惡心,腹瀉如水,腹痛腸鳴伴發冷發熱,全身頸部或關節痛,苔薄白或膩,脈。
治療:散寒除濕,中途止瀉。
處方:藿香10g,蘇子10g,茯苓12g,半夏10g,白術10g,蘇子10g,厚樸10g。
中成藥:藿香正氣水。
(3)食積於胃:惡心厭食,吃得越多,吐得越快;腹痛,泄瀉腥臭,呼吸困難,瀉後疼痛減輕,苔厚膩,脈滑實。
治法:消食化滯,和胃降逆。
處方:焦山楂10克,神曲10克,法半夏20克,茯苓12克,陳皮10克,蘿蔔10克,檳榔皮10克。
中成藥:保和丸、香蓮化痔丸。
(4)脾胃虛弱:先天稟賦不足,脾虛,飲食不慎所致的上吐下瀉,大便稀溏,吐清水,面色晦暗,神疲乏力,舌淡脈弱10。
治療:健脾理氣,和胃止瀉。
處方:人參3克,白術12克,山藥12克,茯苓12克,白扁豆12克,陳皮10克,砂仁3克,薏苡仁12克,甘草6克。
中成藥:人參健脾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