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所謂的“三年艾”,是對艾草用途的進壹步理解。保存3-5年的艾蒿,既消除了幹燥,又保留了藥性,最適合艾灸。
《五十二病方》中有記載,用燃燒的艾草熏烤治療痔瘡。《傷寒論》中記載了艾葉,其中提到的焦湯艾至今仍是治療血虛寒凝、月經過多的婦科方劑。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中寫明“灸病者四床,壹壯壹壯,使其不至感染”,就是用艾葉熏蒸來預防瘟疫和傳染病。
名醫別錄最早記載艾葉入藥:“艾葉味苦,微溫,無毒。主灸可治百病,可作湯劑止瀉、吐血、下瘡、婦人漏血、益殷琦、生肌、遮風寒、使人生子。”
宋代蘇頌在《中國本草綱目》中提到“艾葉出地,而長於雲中。時至今日,無處不在,不如歸道。這種艾灸對什麽病都特別好。”書中還有壹張“周明·艾葉”的照片。河南安陽湯陰縣,浙江寧波思明。該書首次提出了註重艾草品質的正宗藥材。《艾蒿傳》是壹部艾蒿專著,描述艾蒿“產於楊珊,端午用,治艾灸病,貢獻不小”。
明代李時珍是壹位推崇艾草的醫家,對艾草的贊譽不絕於耳。他的《本草綱目》壹書對艾草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記載,其中就有“艾葉可灸治百病”、“艾灸可通百經,凡治百病百邪者,皆視為康泰,其成就也大。”“腹虛者,臍腹畏寒者,視為”。李時珍指出,艾蒿“自形成以來,就以艾蒿著稱,為天下之重。都說其他地方艾灸不透,艾蒿艾灸直透,不壹樣”。艾葉是道地藥材,壹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