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臟具有貯藏血液、防止出血、調節血容量的功能。故知肝主血海。①血液儲存:血液來源於水谷精微,生化於脾,儲存於肝。在肝臟中儲存壹定量的血液,不僅可以滋養自身,還可以制約肝臟的陽氣,以維持陰陽平衡,氣血和諧,防止出血。所以,如果肝臟不儲血,不僅會導致肝血不足,還會導致出血。②調節血容量:在正常生理條件下,人體各部位的血容量是相對恒定的。但人體不同部位的血量往往會隨著不同的生理狀況而變化。當身體活動或情緒激動時,身體各部位的用血需求會相應增加,所以儲存在肝臟的血液會被分配到身體的外圍,以供身體活動的需要。人在安靜休息、情緒穩定時,由於身體各部分活動減少,身體的外周血液需求量也相應減少,壹部分血液儲存在肝臟。所謂“人之動則血行於經脈,人之靜則血歸肝”。因為肝臟具有儲存血液、調節血容量的功能,所以被稱為“血海”。當肝臟的儲血功能受損時,有兩種情況:壹是血虛。肝血不足時,分布於全身的血液不能滿足生理活動的需要,可能出現血虛、營養不良的病理變化。失血則眼睛幹澀昏花,或夜盲;筋脈得不到滋養,筋脈就會緊張,四肢麻木,屈伸不利,女性月經量少,甚至閉經。第二種是血疹。肝不藏血可發生出血傾向的病理改變,如吐血、鼻衄、月經過多、崩漏等。肝的排泄和血液儲存的關系:肝既掌管排泄,又掌管血液儲存。藏血是止瀉的物質基礎,止瀉是藏血的功能表現。肝臟的釋放,要靠血液的滋養功能和肝臟的正常功能來發揮作用。因此,肝的疏泄功能和儲血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就肝的釋放而言,在生理上,如果肝控釋放,氣機調暢,血液就能回到儲庫,得到正常的調節。血液的運行不僅需要心肺之氣的推動和脾氣的控制,還需要肝氣的調節,以保證氣的暢通和防止血瘀。病理上,肝氣虧損可影響血液的回流和運行。如果肝郁氣滯,則血淤,即氣滯則血瘀。如果引流過多,肝氣上沖,血隨氣上沖,可導致出血。就肝的藏血功能而言,生理上,肝能藏血,血能養肝,使肝陽不至於亢奮,保證了肝臟控制排泄的正常功能。病理狀態下,肝臟儲血不足或肝臟不儲血而出血,最終導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如果血液未能滋養肝臟,就會導致失眠多夢,女性月經不調的情況就會接連出現。(2)肝主生血:肝主生血,即肝臟參與生血。肝臟不僅儲存血液,還產生血液。“肝臟...充於筋中,以生氣血”(《蘇文六節藏象論》),“氣不消,而精於腎。精氣不泄,則歸肝清血”(《張儀彤薛竹人》)。可見肝臟參與了血液的產生。肝主疏泄,肝主生血:肝以血為體,氣為用。“肝主血,肝以血為自養。血足則軟,血不足則強”(《傷寒論》卷六)。肝臟產生血液,肝臟自己充滿血液。剛性的質量是柔軟的,如果是光滑的,就不會有向上運動的危害。祛氣生血,肝氣肝血,互為用,動靜相生。而肝血不足,則是肝氣過盛,津液過多,肝氣、肝火、肝風。所以俗話說“肝血虧虛,指筋拘攣、角弓、驚風、枯爪、頭暈、頭痛、脅痛、少腹痛、疝氣痛等證候”,就是說脾有控制血液在經絡中運行,防止血液外溢的功能。《四十二難經》壹書說:“脾裹血,溫五臟”,指出脾有裹血、止血溢的作用。明代薛理齋在《薛醫案》中說:“心主血,肝藏血,亦能主脾。”脾的血液調節功能是基於脾對運輸和轉化的控制。如果脾健康,氣血充足,控制力強,血液就會在脈中流動而不溢脈。故吳在《提綱》中說:“血生於脾,故謂脾主血。”如果脾不健,脾氣虛,控制力弱,就會導致血溢脈外,出現吐血、鼻衄、便血、血尿、皮膚出血、月經過多,甚至崩漏。正如遊在京在《金匱要略》中所說:“脾主血,脾虛不能主血;脾化血,脾虛不能運,都是血無主,所以困。”肝藏血與脾主血是相互聯系的。血液來源於脾胃;建立的血液儲存在肝臟中,並根據身體的需要運行經絡。血液的行程由心肺之氣驅動,並受肝脾之氣的制約。脾若健,血化生足,肝必藏;肝血充足,脾在經絡中作用,就會統壹。兩者密切相關,相輔相成。正如金申奧在《雜病源流:萬血之源》中所說:“血生於脾,統壹於心,藏於肝,宣於肺,根於腎,灌溉全身,出入脈。”如果脾氣虛、氣血生化不足影響了肝臟的儲血功能,往往會導致頭暈、麻木、肌肉攣縮等肝血虧虛的綜合征;如果肝脾兩虛,吸收較弱,血溢脈外,見各種出血證,稱為肝不藏血或脾不統血。
上一篇:腳腫了可以用熱水泡腳嗎?下一篇:六神丸可以治療帶狀皰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