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也就是公元2世紀,中國古代著名的醫生華佗發明了麻風散作為外科手術的麻醉劑。曾成功做過腹部腫瘤切除、腸及骨部分切除吻合術。中藥麻醉劑——“麻沸散”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外科學的發展,並對後世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華佗發明和使用麻醉劑,比西方醫生使用乙醚、壹氧化二氮等麻醉劑進行手術,早了約1600年。因此,華佗不僅是中國第壹人,也是世界上研制和使用麻醉劑的第壹人。不幸的是,《馬飛散》後來失傳了。
現代最早的全身麻醉發明者是19世紀初的英國化學家大衛。壹天,他牙痛得厲害。當他走進壹個充滿壹氧化二氮的房間時,他的牙齒突然感覺不到疼痛。好奇心讓大衛做了很多實驗,證明了壹氧化二氮有麻醉作用。因為戴聞到這種氣體就覺得很神清氣爽,就把它叫做“笑氣”。大衛沒有公開這個發現,因為他不懂醫學。
65438年至0844年,美國化學家考爾頓在研究了壹氧化二氮對人體的催眠作用後,帶著壹氧化二氮到各地演講,進行催眠示範表演。在壹次表演中,它引起了在場觀看表演的牙醫威爾士的註意,並激發了他的想法,即壹氧化二氮可能具有麻醉作用。幾經試驗,5438+0845+10月6月,威爾士在美國波士頓壹家醫院公開進行麻醉下無痛拔牙。由於缺乏麻醉,演出失敗了。然而,知道他整個過程的年輕助手威廉·莫頓仍然確信麻醉的可能性。莫頓的研究發現,氧化亞氮有麻醉作用,但作用較小。他從化學家傑克遜那裏得到靈感,決定用乙醚麻醉。從1846到10,他成功地進行了現代世界上第壹次麻醉下的手術。
1842年,北愛爾蘭丁堡大學的婦科醫生辛普森首次嘗試用氯仿作為麻醉劑給病人做手術,並獲得成功。1880年,威廉·梅斯溫改進了辛普森的麻醉方法。他用導管將氯仿氣體直接註入病人的氣管。這種方法現在被乙醚和氯仿全身麻醉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