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木-春-1-3分;
肺-金-秋-3-5點;
腎-水-冬-17-19分;
脾-土-長夏-9-11。
人體的心、肝、脾、肺、腎統稱。五臟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貯藏精、氣、血、津液、神,所以也叫五神臟。因為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所以五臟在人體生命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擴展數據:
五臟即心、肝、脾、肺、腎,是人體功能活動的核心。五臟和五行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人體的精和神都由五臟主宰。
但在五臟中,《黃帝內經》特別重視脾胃的特殊地位,認為脾胃是五臟之本,五臟的氣血都來源於脾胃的功能活動。脾胃病時,四肢在外,五臟在內,頭面七,二陰皆病。對於任何疾病,照顧脾胃都是最重要的部分,比如外感熱病。
《黃帝內經》提出“吃肉則復,吃多則失”,飲食以清淡少食為主;對於內傷疾病,要以觀察胃氣的狀況作為判斷疾病預後的標誌。“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又說“粥排入胃,則虛,體汗則實,則生”。
在基於脈象的疾病診斷和預測中,脈象是否有“胃氣”是判斷疾病是否嚴重、預後是否吉祥的關鍵。脾胃為後天之本的思想可以說貫穿於《黃帝內經》理論的各個方面,從生理機制的運行、疾病的發生、診斷、治療、預後、養生都體現了這壹重要思想。這是醫學中五行重土思想的延伸。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人體五臟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五行
參考資料:
中國網-何娟:“五行”與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