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李時珍(約1518年-1593年),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壹五壹八年),卒於神宗萬歷二十壹年(公元壹五九三年),是中國明朝最著名的醫學家及藥學家之壹。 圖片參考: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9/91/Li_Shizhen.JPG/200px-Li_Shizhen.JPG 圖片參考:zh. *** /skins-1.5/mon/images/magnify-clip 李時珍像 目錄[隱藏] 1 生平 2 參見 3 相關作品 4 連結 [編輯] 生平 李時珍出身於壹個世醫家庭。祖父是「鈴醫」。父親名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由於家庭的熏陶,李時珍從小就喜愛醫藥。由於當時從醫者的社會地位不高,所以身為醫生的父親李言聞只希望他讀書應考以光宗耀祖,並不鼓勵他習醫。李時珍在14歲的時候不負父望順利的成為秀才,但是之後3次參加鄉試欲成舉人,都難以遂願,兼之他對醫學的濃厚興趣壹直有增無減,於是決定棄儒從醫專心研究醫藥。 在30歲時成為當地名醫,楚王聽說後聘李時珍為奉祠,掌管良醫所事務,1556年,經舉薦補太醫院之闕,在京師金陵供職了壹年。辭職回家後,在雨湖北岸構築新居,題名「紅花園」,在此行醫。 在他行醫救人期間,他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品數既煩,名稱多雜。或壹物析為二三,或二物混為壹品」(《明外史本傳》)。特別是許多毒性藥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遺禍無窮。李時珍多次上書朝廷要求重整醫書的資料,可惜並無回應,於是他便利用在良醫所和太醫院閱讀的大量醫籍和堅實的文史基礎,親自對中國歷代有關藥物學的著作進行了整理。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藥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藥物的形狀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復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壹是。於是李時珍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除了不辭勞苦到各地采藥及以自身試藥之余,他遍訪名醫宿儒,又到處訪問漁夫、農夫等平民以搜集民間驗方。他首先在家鄉蘄州壹帶采訪。後來,他多次出外采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藥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後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采訪的生活。經過30年後,終於著成了《本草綱目》,後來又花了12年修訂三次。 明萬歷二十壹年(1593年),李時珍逝世,葬於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東南2公裏的雨湖之濱。(參看李時珍墓)1596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南京正式刊行。此外他還著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瀕湖集簡方》、《三焦客難》、《命門考》、《五臟圖論》、《瀕湖醫案》等,除前兩種外皆失傳。 [編輯] 參見 中藥 《本草綱目》 [編輯] 相關作品 中國電影《李時珍》,於1965年拍攝 中國香港無線電視劇集《本草藥王》,於2005年推出 [編輯] 連結 中國科學史上的巨人──李時珍 醫聖李時珍 中國歷代名醫--李時珍 取自"zh. *** /w/index?title=%E6%9D%8E%E6%97%B6%E7%8F%8D&variant=zh-" 7個分類: 明朝人 | 湖北人 | 明朝醫學家 | 中國藥學家 | 1518年出生 | 1593年逝世 | 李姓
李時珍經過長期的艱苦的實地調查,搞清了藥物的許多疑難問題,於萬歷戊寅年(公元壹五七八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編寫工作。全書約有190萬字,五十二卷,載藥壹千八百九十二種,新增藥物三百七十四種,載方壹萬多個,附圖壹千多幅,成了我國藥物學的空前巨著。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並對其他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達爾文稱贊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