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每年在手機上的R&D投資高達60億美元,超過了中國所有制造商的總和。
華為在R&D和創新方面投入巨大,手機價格高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華為mate20pro幾乎可以說是國產旗艦手機的最高科技水平,已經具備了與三星抗衡的實力。Mate20pro擁有頂級攝像頭、2k曲面屏、麒麟980芯片、IP68防塵防水等。,綜合實力遠超小米9。從產品本身來看,賣的比小米9貴很正常。
以麒麟處理器為例。華為花了多少年,花了多少錢,才取得今天的成績?芯片研發需要長期的重投入,風險大見效慢,導致很多公司不敢做芯片。但是華為“壹意孤行”,就是要打造自己的芯片,改變中國屏幕少的局面!華為還大力支持BOE,用國產屏幕打破三星對A屏的壟斷。
再加上品牌溢價,華為mate20pro比小米9更有理由。去年mate20系列全球銷量超過1000萬臺,證明華為已經成為高端市場。高端市場已經盈利了。哪個手機廠商不想進去?現在國產手機都在向高端市場靠攏,小米自己也是,但是雷軍在定價上不敢太激進。小米9的起售價只敢2999元!
畢竟現在國產手機還不錯,旗艦機越來越貴,就是為了瓜分蘋果和三星的高端市場。華為只是領先了壹步。這能怪誰呢?
恕我直言!這種比較根本就不成立!比如65.438+萬的中華轎車,30萬的寶馬轎車,都是華晨生產的。生產成本能差多少?為什麽價格差那麽大大家都能接受!壹切都要以成本為基礎,那這個世界就沒有奢侈品了!另壹方面,我有壹個米9,壹個榮耀V10!就做工而言,米9的細節確實不怎麽樣,或者說是設計問題。後置攝像頭凸出的部分很鋒利,有點割傷!榮耀V10的攝像頭投影已經過渡了,所以沒有這種感覺!其次,華為P系列和M系列做了很多行業創新,創新也是有風險的,風險就是成本!如果妳做好進口產業,其他家庭也可以效仿。做得不好,會成為笑柄。沒有人會可憐妳,會踩妳!
我不屬於任何人的海軍,但是兩個牌子的手機我都有。我自己是做銷售行業的,個人認為定位不同產品最好不要比較成本!看妳自己的需求!
這沒什麽。
美國有個叫Mainnius的家夥真黑!幫助西門子解決電機振動問題,觀察分析,三天後用粉筆在某處劃壹條線,告訴人們:就在這裏拆解,減少壹圈線圈。成功了。事後給西門子開出了天價:1萬美元!西門子的老板讓他列出賬單,老先生卻很粗魯:用粉筆畫壹條線,壹塊錢;知道在哪裏劃線,9999美元。還有誰更黑?
相比之下,華為良心很好。不然川普吃飽了撐的,給她免費宣傳?!
廢話,麒麟980是賣的嗎?巴龍5000賣嗎?妳是怎麽算出硬件成本的?我不相信妳。小米9的硬件成本是2648。不花錢做代工,軟件開發銷售嗎?只賣2999,後來再降價,虧本賺?
小米不需要開發什麽。處理器芯片是高通制造,基帶芯片是高通制造,攝像頭傳感器是索尼制造,屏幕是三星制造。不需要研發,專心改安卓系統。然後跳出來說,我的安卓系統優化最好,硬件是成本價賣的。良心?
真的是良心發現,但是如果所有的國貨都不開發,就堆料低價銷售,最後的後果會是什麽?
最終的結果就是壹群國內廠商給別人打工,拿著組裝的硬成本,幫美帝日韓,美帝日韓躲在後面數鈔票數到手軟,而中國廠商整天在內部爭鬥。
為什麽五六千塊錢來華為而不是八千塊錢壹萬塊錢的蘋果?這是壹種嫉妒。
壹些人認為華為和他們壹樣。他們都是泥腿,蘋果是高富帥。但是有壹天,華為成了帥哥,他們還是又矮又窮,於是開始吃醋。
華為也有中端產品,比如榮耀V20。除了自帶處理器,基帶芯片,攝像頭傳感器等。國外也有使用。人家賣的價格和妳小米壹樣,3099元。
壹分錢壹分貨,華為能賣這個價,說明消費者認可。不要說華為是愛國綁架。華為的銷量壹半在國內,壹半在國外。外國人也愛中國嗎?
首先,妳的說法有問題,因為和小米9不同,高通驍龍855處理器是從高通采購的,而華為的處理器是自主研發的。這方面不能相提並論。而且妳還沒有考慮到兩者的硬件成本,比如鏡頭、屏幕、功能上的差異。
兩者硬件對比:為什麽mate20pro在很多地方領先小米9,但成本更低?
總結:首先,我不知道題主是怎麽計算硬件成本的。這些升級不需要成本嗎?如何計算華為mate20pro的成本比小米9低,那麽只有壹種解釋,那就是妳說的肯定是假的,只能算扯淡,也就是說妳的話題不成立,我們承認小米的性價比。我們也說華為mate20pro價格高的離譜,但我們還是據實說話,太離譜了!
回答完畢
我的壹些同事正在使用這兩種型號,看看也沒什麽不尋常的。費用自己控制。至於自己的控制,很難說自己成本高,售價低。純粹是耍流氓。
mate9我自己用了兩年,希望還能用兩年。前幾天我在樓上開會下來,走樓梯。手壹滑,手機掉下樓梯,看著它壹步步掉下來。屏幕壞了。從淘X買了壹個,自己改的。裏面的模塊壹目了然,拆裝相當簡單。前置攝像頭有六個球。因為太小,少了兩個。對安裝沒有太大影響。電池沒什麽神秘的。壹般八點下班就剩40% ~ 60%了。換屏不影響任何東西。
我同事的MI6和我差不多同時買的,但是尾插換了兩個,屏幕是壹個。他總是出去修理它。沒問具體價格。
我真的不知道怎麽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麽?大家都知道英特爾CPU制造材料是從沙子裏提煉出來的。從矽片到CPU制造的成本能有多少?為什麽這麽貴?
我曾經問過我們附近的壹個煎餅攤,壹勺綠豆沙的成本是多少。壹個雞蛋的成本是多少?脆性和成本幾何?為什麽賣給我8塊錢壹套?
攤煎餅的阿姨直接跟我說,可以跟妳分著吃,壹勺綠豆面給妳,壹個生雞蛋給妳,兩塊脆皮給妳。我只收妳四塊錢,即使是三塊半。但是有了這些東西,妳可以在任何妳喜歡的地方吃,只要妳不要說是我做的,不要讓我拉肚子...
煎餅攤大媽轉過頭去上班給別人攤煎餅,我卻不知所措。看著買煎餅當早餐的長龍,我摸了摸皺縮的肚子,跑到隊伍的最後,等待著...
給了8塊錢,拿了壹套煎餅果子,我三口吃完,邊走邊想。越想越沒感覺,給了自己壹個大嘴巴...
我心想:妳怎麽這麽刻薄?我本可以早點買壹套煎餅去找那種飽腹舒適的感覺。太好了。排隊餓了半分鐘被耽誤了五分鐘,還得搶著送錢買煎餅!看著能賺兩倍的人,我恨的牙根直跳,心裏真的不痛快。為了少花壹半的錢,我真的可以吃脆皮雞蛋,喝生雞蛋配綠豆沙...唉!誰叫我們連攤煎餅這種技術活都做不了呢?我們應該,也活該被罵!
如果材料成本真的如此,可見小米競爭力的不足。
當然,這兩個成本的計算顯然是錯誤的,這使得很多方面出現了形而上的問題。
例如:
只簡單計算硬件成本,不計算其他費用。且不說老套的R&D和廣告投入,僅設計這個成本,華為mate20系列就要比小米9多太多了。
小米9和之前的手機在設計上有太多相似之處,設計成本和打磨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Mate20系列手機重新設計,開模。
光是重新開模的費用就不低,當然如果量大的話,模具費用可以忽略不計。
比如以上四款手機,從外觀上幾乎很難區分。然而mate20系列不是。浴霸式的相機和其他家不壹樣,壹眼就能看出來。當然,新款Nova也加入了這款浴霸,不再是mate20系列的專屬。
另外,驍龍855的成本比麒麟980貴。因為麒麟不送外賣,所以兩者不能直接比較。事實上,小米購買驍龍855的成本已經包含了高通的R&D、廣告、設計等投入。麒麟顯然只算生產成本自用。如果需要送貨的話,價格肯定會漲很多。其他方面也是如此,不能簡單比較。
當然,這張成本表最能體現的壹個問題是,華為對供應鏈的整合和控制能力比小米強很多。
近日,華為公布了其5G手機的價格。華為mate20 X 8+256配置只需6199元,比之前5999元的價格只貴了200元。這個價格可以說是讓高通壹票5G手機猝不及防。
比如號稱國內5G首發的中興Axon 10 Pro (5G),比同配置的4G版貴1800元!
小米雷軍甚至承認,第壹批5G手機至少要貴在700元。
那麽,這700元是怎麽算出來的呢?雷軍不只是像噴霧器壹樣計算基礎硬件成本。專利費,增值稅都提了,華為怎麽只增加200元?
當然,華為也不用交很多專利費。在目前的5G市場,三星、小米、OV、中興等上市的5G手機都使用高通的基帶芯片驍龍X50,定價權在高通手中,而華為使用的是自家的巴龍5000基帶,價格優勢不言而喻。僅此壹項就能減去天價專利費。但是在計算手機成本的時候,直接忽略這壹點合理嗎?
手機的成本不僅僅是單個手機的材料成本,還包括售前售後成本。華為的門店和售後服務體系也比小米健全,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華為手機的溢價率遠高於小米,這與品牌的知名度和認可度有關。
不管妳說的成本是真是假,也不管妳問這樣的問題是出於什麽目的,我只是從商業的本質告訴妳,請尊重他人的正當利潤。請記住,企業家是商人,不是慈善家。他為利益而存在。有了利潤才能開發更好的產品,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擴大企業規模,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創造就業,創造稅收,提高員工福利等等。所以不要排斥商家的合理利潤。可以說,有了利潤,妳現在的生活才能有各種便利。至於成本和定價,我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跟妳說清楚的,只想告訴妳,壹分錢壹分貨。
暫且不談題主提供的數據。先說品牌溢價。2008年,我和郎鹹平教授交流的時候,他給我講了壹個笑話,說他要去商場買壹條鱷魚皮帶,問導購怎麽壹條皮帶要1000多元。導購告訴他,這是真牛皮。郎教授半開玩笑地說,我買整張牛皮才300塊,壹條皮帶不到1/50,妳賣1000。這合理嗎,姑娘?妳應該說這是鱷魚牌的。虛高的價格就是品牌溢價。
華為手機2018的研發費用,實際是60億美元,約合400億人民幣。這筆投資70%以上將從華為Mate系列回收,30%左右將從P系列回收。如果Mate系列能賣出3000萬臺,每臺分攤的R&D成本約為900元。加上硬件成本,每臺Mate20pro的成本應該在3400元左右,單臺Mate 20 Pro扣除稅費後的利潤在1500元左右。
小米9平均成本在2500元左右,因為前期硬件略貴,可能會略高,但隨著出貨量的增加,後期成本應該在2400元左右每臺。小米除了優化操作系統,其他核心部件幾乎都是比價采購。其每年的研發支出只有58億元,每款手機分攤的研發支出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華為Mate系列因為品牌價值高,被壹些人接受,但小米不是。否則也與其性價比理念相悖。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