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對這種咳嗽的治療方案是,在有細菌感染的情況下,使用抗菌藥物消除炎癥,使咳嗽和痰液自然消失。痰的產生本來就是人體排除異物的壹種生理反應,咳嗽就是為了排除痰。因此,除非嚴重刺激性幹咳無痰,或咳嗽嚴重影響工作和睡眠,否則醫生應酌情考慮應用可待因、敵咳、咳必清等鎮咳藥,以免破壞這種有益的生理反應。如果擅自盲目使用鎮咳藥,起初咳嗽減輕,但排痰受阻,咳嗽時間延長。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病毒和細菌都叫外感。咳嗽和咳痰只有在外感邪氣侵入肺部時才會出現。肺,中醫認為是五臟中的嬌貴器官,容不得任何異物,經不起寒熱燥等外邪的影響。如果肺氣不利,就會出現咳痰甚至喘息等癥狀。因此,中醫對咳嗽的治療方案是:有外感時,區分寒邪和熱毒,寒邪溫中散,熱毒清中散。簡而言之,我們應該驅除邪靈。咳嗽初期(即急性期),宣肺藥,如麻黃、前胡、桔梗等。,應該是用來防止外邪或痰液被封閉在裏面,便於排出,咳嗽自然就停了。
[藥物療法]
磷酸可待因、右美沙芬、噴托維林、溴己新、氯化銨、碘化鉀、愈創甘油醚、Furushi、卡美司坦等。中成藥感冒止咳丸、羅漢果止咳片、川貝清肺糖漿、復方桔梗止咳片、枇杷止咳顆粒等。
[註釋]
1.咳嗽是壹種身體保護機制。早期盡量不用鎮咳藥,抑制了正常的排痰功能,不利於痰液排出,反而加重了病情。
2.青光眼、肺充血、心功能不全患者及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戊乙奎醚;孕婦、重度高血壓者、有精神病史者禁用右美沙芬;苯丙哌林對口腔有麻醉作用,所以必須整個吞下,不能咀嚼。
3.幹咳可以單獨用鎮咳藥治療,痰要用祛痰藥治療。
4.臨床應用的貝母分為浙貝母(又稱浙貝母)和川貝母。雖然兩者都有止咳化痰的作用,但浙貝母由於具有止瀉散表的功效,所以對於外感不明的病邪,可以用浙貝母;而川貝母則涼,補肺,清熱化痰。故有止咳之功效,適用於勞倦、虛熱咳嗽,不宜用於外感者。
[提案]
註意營養,少吃多餐,多喝水,少吃油膩辛辣食物,註意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