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兩個月寶寶的正常大便什麽樣
純母乳餵養的嬰兒,大便呈黃色或金黃色,稠度均勻如膏狀或糊狀,偶爾稀薄而微呈綠色,有酸味但不臭,每天排便二至四次。如果平時每天僅有1—2次大便,突然增至5—6次大便,則應考慮是否患病。如果平時大便次數較多,但小兒壹般情況良好,體重不減輕,不能認為有病。壹般母乳餵養兒的大便偏酸性,正常大便略呈綠色,有時會混雜壹些白色顆粒。
1、寶寶大便的氣味、含水量的變化。這種改變可能與寶寶生病有關。如果寶寶偶爾大便變稀,不能說明他有什麽異常,或有什麽感染。但是,如果他的大便呈水樣,伴有突然的顏色和氣味的變化及排便次數的增加,那麽,妳壹定要帶他去看醫生。特別是當妳覺得寶寶“精神不好”的情況下。
2、隨著寶寶的生長,吃下不同的食物也會引起大便的壹些變化。例如,某種水果或蔬菜都會引起顏色和性狀的`改變,壹般妳無需緊張。如果給寶寶餵食了某種食物後,他的大便變稀了,那麽,妳應該立即停止餵食這類食物,過壹段時間後,重新給寶寶嘗試,並且少量添加。
3、如果寶寶糞便中出現少量血絲,妳需檢查他的肛門,看周圍是否有血管破裂的現象,若有則要去看醫生。如果糞便中出現大量的血液、濃汁、黏液,說明寶寶可能有腸道感染,須及時去醫院診治。
二、不同奶粉餵養的寶寶大便
小兒由於年齡、飲食、排便習慣等的不同,每天排便次數可以不盡相同。嬰幼兒糞便的次數和性質常反映著小兒胃腸道的生理和病理狀態。母乳餵養兒、人工餵養兒以及混合餵養兒在排便次數上、糞便性狀方面各有特點。我們如果掌握了這些特點,就可以通過嬰幼兒糞便了解其消化道功能情況,及時調整食物的量及比例,促進嬰幼兒對食物的消化吸收,預防和減少腹瀉,並可以及早地發現壹些疾病,做到有病早治。
1、母乳餵養兒糞便:未加輔食的母乳餵養嬰兒,糞便呈黃色或金黃色,稠度均勻如藥膏狀,或有種樣的顆粒,偶爾稀薄而微呈綠色,呈酸性反應,有酸味但不臭。每天排便2—4次,如果平時每天僅有1—2次大便,突然增至5—6次大便,則應考慮是否患病。如果平時大便次數較多,但小兒壹般情況良好,體重不減輕而照常增加,不能認為有病。嬰兒在加輔食後大便次數可以減少。1周歲以上的小兒大便次數右減至壹天壹次。
2、人工餵養大便:以牛乳餵養的嬰兒,大便色淡黃或呈土灰色,質較硬,呈中性或堿性反應。由於牛奶中的蛋白質多,有明顯的蛋白分解後的臭味。大便每天1-2次,如果增加奶中的糖量,則排便次數增加,便質柔軟。
3、混合餵養兒糞便:無論人乳或牛乳餵養,若同時加食澱粉類食物,則大便量增多,硬度比單純牛奶餵養稍減,呈暗褐色,臭味增加。若將蔬菜、水果等輔食加多,則大便與成人近似。初加菜泥時,大便中常排出小量的綠色菜泥,有的父母往往以為是消化不良,停止添加菜泥。實際上這種現象是健康嬰兒更換食物時常有的事。如果沒有腹瀉,不必停止加輔食,數日以後胃腸習慣了,這種情況隨之消失。
三、寶寶大便幹燥怎麽調理
大便不暢通,壹般來說是因為妳有便秘的傾向,也就是腸道蠕動次數太少了,導致大便無法及時排除,積累在壹起,變得比較幹燥後才有便便的意思,這其實是很不好的,容易造成毒素的累積。
大便不成形容易黏在馬桶上,是典型的濕氣過重表現,妳可以看看妳的舌頭兩側是否有齒痕,這也是很好的佐證。
如何調理這些問題,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少吃三高食物,多攝取粗纖維、維生素多的有機綠色食品,如燕麥、糙米、小米、芡實、山藥,還有檸檬、蜂蜜、橙汁、香蕉等。
同時,還需要妳有規律地區運動,妳可以通過散步,跑步、跳繩、瑜伽的方式來運動身體,促進腸道消化。
對於問題比較嚴重的,可以通過鹽水排宿便排毒的方式,每周壹次洗腸,讓身體輕盈,腸胃更暢通。
四、小嬰兒不大便怎麽應對
飲食上
1、增加食物中纖維素,如蔬菜、水果、谷類食物。纖維素攝入量為:年齡+5—10克/天(2歲以上)。可吃麥糠餅,增加纖維素。不宜過多食用容易引起便秘的食物,如牛奶、香蕉、去皮的蘋果等。多吃壹些不致引起便秘的食物,如肉類、蛋等。
2、多飲水。水可以促進寶寶腸胃蠕動,盡快排便。
心理上
嬰兒不大便,家長不要給寶寶心理壓力。當寶寶排不出大便時,不要責備孩子。同時要創造壹種良好的家庭氣氛,讓寶寶處於平和狀態。
行動上
當嬰兒不大便,爸爸媽媽可以通過壹些方法來緩解。
1、訓練嬰兒大便。如每天主食後讓孩子坐盆(位置要舒服)至少10分鐘(因為進食後引起的反射性腸蠕動增加)並告訴孩子,並不壹定要求排大便,如果想排大便也可以。
2、給嬰兒按摩。可適當地按摩腹部:按摩左下腹,如果觸及條索狀物,輕輕地由上而下地按摩,促使大便下行排出;還可以適當地按摩小兒肛門口,這能引起生理反射,促進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