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企業的交流中筆者還發現,這款產品具有顛覆傳統空調和空氣凈化器的特點,因此筆者建議創造壹個區別於空調和空氣凈化器的新物種品類名稱,因為它看起來像空調但又超越了空調,摸起來像空氣凈化器但又超越了空氣凈化器。當壹個顛覆傳統產品的新物種誕生時,必須賦予它壹個新的、全新的品類概念,讓它不會與空調和空氣凈化器聯系在壹起,這樣才能收獲品類創新的紅利。
筆者認為,這是壹個會遭遇認知誤區的典型產品,如果企業的營銷不能出新出奇,以 "比空調和空氣凈化器更好 "的產品概念進行推廣,就會遭遇認知阻力,因為消費者不會相信,能夠顛覆空調和空氣凈化器的新產品會來自壹個不知名的新企業(新品牌),也不新產品不會來自不知名的新企業(新品牌),消費者更願意認可來自知名空調品牌或國外的顛覆性技術。
其次,這是壹種錦上添花(非強求)的產品,要想真正征服顧客只有兩條路,壹是投入巨資,不間斷地進行廣告轟炸,猛烈的炮火沖擊下,市場自然就起來了;二是把產品巧妙地設置成消費者無法抗拒的社會規範,利用規範的力量,讓消費者不得不買賬。
什麽是社會規範?結婚要穿婚紗,生日要吃蛋糕吹蠟燭,中秋要吃月餅,除夕必須回家團圓等等,這是社會通過教育和歷史傳承而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慢慢養成的壹種社會約定俗成的規範或叫習慣,社會規範壹旦形成,就很難有力量去突破。
壹個男人在大街上和壹個女人吵架,總覺得不光彩;過生日如果沒有蛋糕,那還叫什麽生日?如果壹個成年男子毆打壹個孩子,所有看到的路人都會覺得不公平,都會上前指責這個男子,這就是規範在人類心理中的作用。
社會規範是壹個人在社會生存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遵守的某種習慣性社會行為,如路遇不平事,不挺身而出,而是避而遠之,就會感到心中不安。社會規範壹旦形成,很多行為都會受到壹種無形壓力的驅使。
社會規範是壹種潛移默化地改變人的行為的壹種***同約束,它不同於法律,法律是強制性的,而社會規範則是從道德層面賦予人必須遵守的東西,否則就會引發公眾對某種行為習慣的質疑或蔑視。
生活在農村的老人,可能習慣於在樹旁、墻角或無人的地方小便,但在美麗的城市裏,他絕對不會這樣做,因為他有城市裏約定俗成的行為心理規範,即使他從未接受過這方面的教育,但環境的改變和環境作用的暗示會讓他不敢這樣做,這就是社會規範的力量。
大眾甲殼蟲上市時,就把尊重環保作為壹種社會規範,以 "為了給地球更多的空間,把汽車的體積縮小壹點 "的環保觀點,宣傳甲殼蟲是壹款非常小的汽車;
而訴諸創意的
國內企業農夫山泉礦泉水,也同樣運用了社會規範的營銷手法,將普通的購買行為,上升到 "每購買壹瓶農夫山泉礦泉水,等於為貧困地區的希望小學捐獻壹分錢 "的公益行為,雖然只是壹分錢,但畢竟可以讓自己參與到有益的社會行為中來,何樂而不為呢?雖然只是壹分錢,但畢竟可以讓自己參與到對社會有益的行為中來,何樂而不為呢?農夫山泉壹經宣傳,立即受到廣大消費者的積極響應。
利用社會規範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拍合影,為了減少合影中的諧音,攝影師總喜歡讓大家團結壹致,喊出壹個口音壹致的口號,天琪牙膏就巧妙地利用了這壹規範力量,把拍照時大家普遍喊出的 "酪----"的口號改成了 "酪----"的口號。天琪---"的口號改為 "天琪---",使之膾炙人口,深入人心。
社會規範壹旦形成,就很難被打破,它具有強大的病毒式傳播力,不容質疑和篡改。企業在制定產品定位戰略時,必須考慮當前與該產品相關的社會規範是什麽?是否可以進入這種規範?如果能把產品的消費行為設計成壹種無法否決的社會規範,那麽產品必然會形成暢銷。
多年前,筆者在策劃電子鎖時,也遇到了很大的障礙,消費者總認為價格太高,而且便宜的替代品又很多,同時,又認為家裏沒放什麽現金,不怕小偷之類的。針對消費者的這些看法,按照傳統的營銷方法,我們壹定很難讓他們改變,只能求助於社會規範,以社會規範的力量迫使消費者乖乖就範。
隨後,我們直接鎖定家庭的核心對象--中年男性,展開觸及社會規範的心理攻勢,以必須遵守的強制性心理誘導,引發目標群體的購物需求。把購買壹把鎖來保護家庭成員生命安全的行為,上升為 "愛家有責任擔當的男人",從而打開了銷售渠道。
錦上添花型(非必需型)產品營銷,最忌諱的是企業主或營銷人員先入為主的 "更好的產品 "意識,他們固執地認為消費者會喜歡比XXX "更好 "的產品,於是,想方設法細化產品的各種功能。想方設法提煉出產品的各種賣點和區別於其他產品的功能、功效等,壹股腦兒地向消費者推銷。
但消費者的認知習慣會讓這些企業主和營銷人員碰釘子,因為無論妳的產品有多牛,技術有多先進,但如果妳的這些優勢,寄生在壹個不知名的公司和不知名的品牌身上,消費者就會對妳的 "更好的產品和技術 "產生懷疑,而他們更願意相信,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高科技,來自他們熟悉或喜愛的大公司或大品牌。
所以,對於錦上添花(非剛需)的產品,如具有促進健康功能的產品,如果能借助社會規範的力量進行品牌營銷,不僅會減少企業的投入,成功的速度也會加快,同時對於消費者來說,至少還能給予兩種傳統品牌營銷無法給予的獨特好處:
壹、強制性:當妳用某種規範的力量去影響消費者的行為意識時,它們就處於壹種使消費者更加註意自己行為的地位。當妳用某種規範的力量去影響消費者的行為意識時,他們的大腦中就會產生壹種簡單的 "對與錯 "的選擇:"買了就踏實,不買就不踏實","買了就會得到社會的尊重,不買就會被別人看不起、誤解"。
所以,"買 "和 "不買 "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買 "是指 "不確定","不確定 "是指 "不確定"。
於是就會有太多的人,把購買壹件商品,當成某種社會義務來履行,這種力量是傳統叫賣所無法比擬的,也是難以抗拒的。
二、標簽化:同樣買壹種產品,買其他產品是壹種簡單的消費行為,而買妳的產品,大多數人都會知道妳是壹個什麽樣的人,因為品牌通過壹種社會規範的力量。
會給所有購買這個產品的消費者貼上壹個標簽,而這個標簽可以讓購買者(決策者)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因為他成為了品牌所設定的那個社會規範所標註的人物,這屬於暴利,或者叫價值收獲。
開頭所說的產品,不同於空調和空氣凈化器,不能等同於二者合壹,它必須精準地鎖定某壹類核心消費者,然後為他們設定影響他們的社會規範,以及 "義務 "和 "標簽 "的規範。"
這種 "義務 "和 "標簽",既是對消費者的 "義務 "和 "標簽",也是對消費者的 "義務 "和 "標簽"。
如果是見多識廣、易於接受新鮮事物的男性,可以貼上 "愛家男人"、"本世紀最值得尊敬的男人"、"聰明男人"、"最美父親"、"最佳丈夫 "等標簽,那麽,這些男性消費者就會把購買這種產品,當作壹種必須盡的 "義務"。
通過社會規範的力量,可以把壹個可買可不買的非需求性產品,成功地上升為壹個可買可不買的非需求性產品,這樣企業的營銷投入就會大大減少,而產品的成功也會快得多,否則這種產品,也許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苦心教育,或者遇到壹個突然下降的機會(如、流行病促使口罩和消毒液成為超級),才能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