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護士事跡材料1
她是母親,她是天使,她是壹名黨員。她有著母愛般的無私與奉獻,有著陽光般的溫暖與璀璨,更有著如同提燈女神般的慎獨與盡責。她用感恩的心,勤勞的手踐行醫學誓言,她就是李順芬。
李順芬出身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壹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93年 畢業 於郴州衛校,先後在腎內科、呼吸內科、婦產科、手術室、兒科門急診、兒科病房等科室輪轉鍛煉,深受各科室護士長和科主任的好評。2003年選派到北京 兒童 醫院PICU進修學習。自1996年從事兒科臨床護理工作,至今已有17年,“壹切以工作為中心,科室為重點,壹切以病人的需要為宗旨”是她壹貫堅持的工作理念。2006年光榮成為中***黨員,2008年競聘為我院兒科醫學中心壹病室護士長。
愛心在護理中閃光
李順芬是壹名普通的護士,但她的人格和事跡是不平凡的。她默默無聞,長期堅守臨床壹線,用責任和愛心對醫務人員“救死扶傷”的天職做出了最精準的闡釋。
陳媛媛,壹個很特殊的患兒,21-三體綜合征,先天性心臟病,重癥肺炎,巨細胞病毒感染等等。壹連串的疾病稱呼無情的冠名給這孱弱的小生命,而母親卻因疾患切除子宮,永遠也不可能再孕育另壹個生命。因反復多次的住院,患兒的外周靜脈已不堪重負,傷痕累累,每每她出院,大家都打心底的松口氣。壹個安靜的夜晚,大家壹如既往的工作。“急診科有人在搶救”壹位患兒家屬緊張訴說著剛從急診兒科看到的情景,重癥監護室也緊鑼密鼓的準備著。原來是陳媛媛。送到監護室門口她已是面如白紙,奄奄壹息!快周歲的孩子由於疾病的折騰,使她看上去鼻同齡的孩子弱小的多。母親的哀嚎和父親的啜泣,讓周邊的人每個細胞都在觸動。需要立即開通兩組甚至三組靜脈通道,搶救面臨最大的難題!“我想請求李護士打針”父親哀求著說。可這是淩晨三點呀!接到電話李順風二話沒說,很快趕到醫院,成功地建立起了靜脈通路,解決了燃眉之急,給了患兒生的希望。患兒父母親感激的跪謝她的救命之恩,李順風卻婉言道“不必在意,我只是盡我所能。”多麽樸實的話語,卻壹字壹句滲透著對患者的關愛,對生命的敬畏和對職業的忠誠。
因為工作,她的愛更多的是給了患病的孩子們。她會在 兒童節 給他們送去禮物,給貧困家庭的孩子捐款,送些衣物;給孤殘兒童帶來壹點自家熬的湯,或許是壹點小點心。她會輕撫孩子們可愛的臉龐,微笑著引導咿呀學語的孩子和她進行簡單的對話。她也會將小寶寶抱在懷裏,輕輕安撫,溫柔的目光宛如對待自己的骨肉。這時,她那瘦高的背影,充滿無限溫情。
青春在兒科中奉獻
李老師和愛人分居兩地,關山阻隔,壹旦投入各自的工作中,便很少能壹家團聚,撫養和 教育 兒子的重擔就落在了她壹個人的肩上。時光荏苒,寒暑易節。我們難以想象,她柔弱雙肩,把壹個嗷嗷待哺的嬰兒撫育成為球場上颯爽英姿的少年,自己從初出茅廬的年輕護士成長為卓有成效的護理管理者,她是如何做到的?繁忙的工作中不間斷的考試考核,優異成績她是怎麽取得的?24小時的待命,隨叫隨到,她是怎麽做到的?當孩子需要她,病人需要她,當分身乏術陷於兩難境地的時候,她是如何選擇的?我無法想象。
午餐的時候,常常聽到她給兒子的電話。問寒暖,問溫飽,問功課,問心情,問收獲,濃濃的母愛洋溢在她淡淡的話語裏。很多時候,遇到搶救病人,晚間查房,業務學習,很晚才能回家,待她打開家門時發現兒子躺在客廳的沙發上,她有些生氣兒子。可兒子說:“我要是睡在房間裏,妳回來的時候,就聽不見妳敲門,沒有人給妳開門了。”兒子懂事疼人,內心的虧欠愈發深重,可都只能默默地藏在心底。
非典,甲流,手足口病!
因為工作,壹年到頭,她沒有時間探望父母和丈夫;因為工作,兒子酷愛 足球 ,她卻不能在足球聯賽為他吶喊助威;因為工作,她更忽略了自己受傷的胃,受累的身體。
管理教學從自身做起
因醫院條件有限,科室布局壹半是普通病區,壹半是重癥監護病房,這樣的格局耗費人力,也充滿了風險,對於管理者無疑是個難題。李順風結合實際,將新進規培人員分配在合適的崗位,派班時力求達到新老搭配,強弱均衡,內外兼顧,將風險降到最低。除去在派班上巧花心思,她更註重護士之間以及醫護之間的團結和協作,關註護士的心理狀態並給予積極的引導,使工作氛圍融洽而溫馨。科室的安全和諧和井然有序與她的知人善用虛懷若谷是密不可分的。
兒科重癥監護室特別忙碌,需要無縫隙的連續工作。大家必須錯開用餐的時間,很多同事忙起來甚至不想去吃飯。李順風護士長總是提醒大家要註意身體,保護好胃,但是她自己卻總是忘記,總是最後壹個用餐。下班時分,大家趕著回家的時候,她又總是最後壹個脫下工作服的。多年以來,她沒有提著燈,但是很像壹個掌燈的人,用有限的生命,默默燃燒,靜靜釋放她所有的能量和愛,守護著不計其數的小生命。甲流肆虐的那些日子,她以身作則,壹直和科室所有的護士並肩作戰,沒日沒夜,無所畏懼。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護理工作是繁瑣而細碎的,她的眼睛像是放大鏡,每壹個細節,每壹個環節都不容忽視。她強調,關乎患者生命,都是大事,尤其在兒科,任何時候都要緊繃安全的弦。她倡導慎獨精神,但是在她看來, 反思 才會發現更多問題,多思才會有不斷創新,監督和檢查的過程便成了她的探索和革新之旅。
遇到難以溝通的病人家屬,遇到難以完成的靜脈穿刺,遇到難以協調的外聯事件,遇到充滿困惑的專業難題,年輕護士常常會感到力不從心,不知所措。這樣的時候,李順風不但幫助解決這些疑難,化解這些矛盾,而且會在危機過後會細細地講解,傳授 經驗 和 方法 。授人以漁正是她培養年輕護士的重要方法。記得去聽課,回家多看看書,多查查資料,多 總結 分析。這些樸實的話語,經常地響在年輕護士的耳邊。
李順芬見證和參與了我院兒科醫學中心的建設和發展,她個人也已成長為兒科護理業務骨幹和中層管理人才。壹路走來,苦和累自不必言說,難能可貴的是她能長期專註於壹事,專心於壹點,無怨無悔的堅持和堅守在患者最需要她的臨床最前沿。
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在很多人都壹味追求個人經濟利益而絞盡腦汁的時候,卻仍有像李順芬壹樣的中***黨員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的奉獻。雖然,面對新形勢,新情況,需要不斷的摸索新方法和新思路,然而,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改變,她卻沒有忘記自己是壹名***產黨員所肩負的那份神聖使命,沒有忘記在黨旗下的錚錚誓言,甘心情願的把自己的青春年華無私的奉獻給病人。“用心去呵護生的希望,用情去拓展愛的空間”,“用自己的健康換回許多人的健康”。金石之音,擲地有聲。這是李順芬的心聲,也正是我們的感動所在。
兒科護士事跡材料2
她勤奮好學,踏實肯幹,認真學習各項護理技術操作,使自己很快地得到了全面提高,並迅速成為了科室的主力,曾於2004年代表鶴崗市參加黑龍江省護理技能比賽獲“省技術能手稱號”,2002年參加院“護士禮儀”風采比賽獲第壹名,同年獲崗位技術練兵“全能第二名”,2004年參加市“5.12” 護士節 護理知識競賽獲第二名,護理技術大賽“技術指導獎”,2005年參加鶴崗市護理技術比賽第壹名,並於2005年派往天津學習先進的人性化服務流程,並應用到臨床優秀護士先進事跡工作中。
壹、 愛崗敬業 善於學習
兒科的工作不同於其他成人科室,細小而瑣碎,加之孩子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護理上需要更加細心,技術上需要更加精湛,她虛心向老同誌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努力學習理論知識,豐富頭腦,參加護理本科學習,在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做大量學習理論筆記,掌握新知識、新技術,迅速成為壹名護理工作的姣姣者。壹次,壹個五個月大的患兒狀態欠佳,哭鬧、嘔吐來就診,透視化驗均無異常,在靜點觀察中細心的她發現孩子大便中帶有少許果醬樣便,家長並沒有在意,但她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所看過的病例,聯想到可能有腸套疊,隨即她把病情反映到醫生那裏,通過再次透視,結果診斷為腸套疊,立即轉到外科治療,優秀護士事跡為患兒爭取到寶貴的手術時間。
二、無私奉獻勇於進取
***用自己的那份真誠和耐心對待每壹位患兒,成功地擔起了阿姨的角色,與他們交流、談心、接觸,不分生人熟人、有錢、沒錢都壹樣對待,用那顆熾熱的心去溫暖每壹個人,壹次下半夜三點多,壹位農村婦女抱著發高燒的孩子來打針,可身上僅帶了30元錢,離用藥的費用差的很多,看到這種情形,***便從自己的兜裏掏出100元錢,替婦女交上了醫藥費,病情穩定後,她又為孩子煮了碗方便面餵她吃下,感動的那位農村婦女流出了眼淚。壹個秋天的下午,護士先進事跡壹位化膿性腦膜炎的孩子頻繁抽搐,大小便失禁,整個病房都彌漫著極度難聞的臭味,家長都走不上去,可***沖在前面為孩子擦屎,擦尿、換尿布,家屬看了很慚愧圍上來壹起忙活著,她又親自動手教會家屬如何護理,直到晚上九點才回家,這讓家長感動不已,隨即從兜裏掏出500元錢往她手裏塞,卻被她婉言謝絕了,她卻說:“讓每壹個患兒早日康復,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做的。”
在工作中***恪盡職守,事事沖在前,非典重要時期,她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第壹個遞上了請戰書,隨時聽從院裏安排;由於兒科工作比較繁忙,壹年壹度的休假她都放棄了,把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 除夕 之夜家人團聚的日子她主動值班,她說:“我沒成家,沒什麽事情,我來值。”就這樣她連續三年的三十之夜沒有與家人團聚。
三、拓寬思想勇於創新
她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創新,在開展兒科頭皮套管針穿刺技術時,優秀護士長先進事跡她細心研究,仔細琢磨,摸索出了壹套提高成功率的進針方法及手法,率先掌握技術的她成功地應用於臨床,大大減少了患者的痛苦,專門找“姜阿姨”紮針的人越來越多了,股靜脈穿刺需要精確度很高,從進針位置,角度深度等各方面,經過她精心琢磨,大大提高了成功率,在壹次值夜班時,四五個人抱著壹個六個月大的孩子匆匆走進病房,焦急的神情透露在每個人的臉上,她快步上前觀察患兒精神萎靡,面色蒼白,重度脫水狀,面部及全身嚴重濕疹,經詢問得知該患兒經三家醫院救治,均由於孩子過胖加之脫水濕疹非常嚴重,紮針極度困難,已經紮了十多針,仍未紮上,這樣用不上藥,家長急得團團轉,她邊安慰患者邊以最快的速度準備好藥品,仔細尋找靜脈,憑著她幾年來積累的臨床經驗和自我摸索的方法,終於在耳後摸到了壹條看不見的細小靜脈,穩健的她邊摸邊進針“紮上了、紮上了、太好了”全家人高興不已,孩子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兒科護士事跡材料3
宋培文1982年畢業於蘇州衛校護理專業班,經過助產培訓進入原婦幼保健院做了3年助產士,後調入嬰兒室工作,從此與新生兒結下不解之緣。
宋培文已記不清楚自己到底護理了多少嬰兒,有多少病理兒經她護理轉危為安。在她腦海裏有壹個堅定的信念:生命是神聖的,應該得到無微不至的關愛。壹次,壹個外來嬰兒住院,由於入院未明確診斷,該嬰兒的感染傳給了旁邊床位的嬰兒,發生了新生兒院內感染。面對險情,她壹邊迅速向護理部與控感科匯報,壹邊配合科主任立即采取緊急隔離 措施 ,對感染兒實施封閉式管理,固定專職護理人員加強治療監護。她沒日沒夜地守在病房裏,消毒隔離,密切觀察有無新發病兒。直到壹個星期後,確信沒有新發病兒,感染兒也已轉危為安,她才松了壹口氣。這時,她才想起年邁的老父親患病還在住院,匆匆趕去陪伴。
新生兒不會講話,但宋培文卻能讀懂寶寶的需求。她說:“別看寶寶不會講話,但他們會有皮膚饑渴現象,有的寶寶哭鬧,不壹定是餓了或者是病痛難受,而是希望有人去關心或愛撫,給他壹些皮膚的撫摸就會好。”每次外出學習或參觀回來,宋培文都會把壹些先進的護理理念帶回來,並帶領全科護士壹起實踐。她帶領大家壹起動手為早產兒暖箱中制作五顏六色“鳥巢”,使孩子們產生安全、舒適感,讓他們的小手小腿觸碰到“鳥巢”就像感受到媽媽的子宮壁,安安靜靜地不哭不鬧。
由於本院沒有新生兒外科,碰到壹些外科小病人,醫院得用轉運救護車把嬰兒送到相應的大醫院,宋培文總是坐在車上,親自抱著孩子送到目的地,與對方交接好後才離開。壹個冬天的夜晚,新生兒科接到遠在蘇北東臺的轉運急救電話:壹個病情危重的新生兒呼吸衰竭,需要緊急轉送至上壹級醫院搶救。宋培文得知後,二話沒說,穿起棉襖,推上電瓶車就往醫院趕。到醫院後換上工作服,沒顧上喝壹口熱水就匆匆上了救護車,壹路護送寶寶到醫院。在她的帶領下,幾年來已有近2000名危重新生兒得到及時救護。
2004年,她榮立蘇州市衛生系統三等功,2005年榮獲蘇州市衛生系統“服務之星”光榮稱號,2008年被評為蘇州市“優秀護士”。
看了“ ”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