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壹大港鹿特丹的崛起,以及 "萊茵蘭 "沿河工業區的發展。鹿特丹是荷蘭第二大城市,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居世界十大港口之首,被稱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平均不到10分鐘就有壹艘海輪進出港口,每年接納30多萬艘內河船和駁船。
鹿特丹市位於荷蘭西南部的萊茵河-馬斯河三角洲,為南荷蘭省省會,人口55.5萬,還包括22個市、鄉、鎮,擁有人口103萬,是 "萊茵夢幻樂園"(即萊茵河口)城鎮群的中心城市。它也是 "萊茵夢境"(即萊茵河口)城鎮群的中心城市,人口 103 萬,包括 22 個市鎮和村莊。萊茵河進入荷蘭後壹分為三,中段稱為下萊茵河、萊克河和新馬斯河。新馬斯河將鹿特丹市從東到西分成兩半。另壹條發源於法國的馬斯河進入荷蘭後被稱為老馬斯河,從南邊像壹條彎曲的手臂環抱著鹿特丹。鹿特丹南部城市夾在新老馬斯河之間,由河心的許多島嶼組成,後來成為鹿特丹港的主要港區和工業集中地。
鹿特丹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具有 "歐洲門戶 "的地位,始建於19世紀60年代。13 世紀時,它還是萊克河支流裏特河河口堤壩上的壹個漁村。新航路開辟和地理大發現 15 個世紀後,世界海上運輸和貿易重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北大西洋沿岸,相繼崛起的裏斯本、葡葡萄牙裏斯本、西班牙塞維利亞、荷蘭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英國倫敦等世界級商港的崛起。從此,北大西洋航線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線,19 世紀德國工業革命和工業化後,萊茵河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內河航線。鹿特丹位於這兩條航線的交匯處,因此獲得了崛起的機會。然而,鹿港由天然河道入海,由於三角洲河床不穩定,經常改道,使鹿港至北海入海口約30公裏的直線距離最長繞行150多公裏,甚至出現出海航道淤塞、航運中斷的情況。1866-1872 年,荷蘭花了六年時間鑿通沿海沙丘 1866-1872 年,荷蘭花了六年時間鑿通沿海沙丘,修建了壹條長 33 公裏、深 15 米的人工航道,從鹿特丹通往荷蘭角--新航道,1885 年再次加深,至此壹勞永逸。新航道使鹿特丹獲得了在北海眾多海港中屹立不倒的地位,萊茵河沿岸的水運物資有3/4都通過鹿特丹港進行河海轉運,被譽為 "通往歐洲的門戶",把歐洲內陸和運河沿岸的經濟區牢牢地鎖定在自己的經濟腹地。
鹿港以新航道為主軸,港池多為內挖式,雁行於主航道兩側。港區建設從上遊到下遊,從北到南,從東到西,有近市區向海延伸,現包括北岸港區、南岸港區、伯克特港區、大蛇口港區和20世紀70年代後與馬塞弗拉克代理口工業開發區配套的新港區,水深從6.8米(接納內河船舶)到22米,新港區水深28米,可停泊54.5萬噸級的超級油輪。適應洲際遠洋運輸船舶大型化和專業化(液貨運輸采用超級油輪,雜貨運輸集裝箱化)的發展趨勢,按功能分設幹散貨、集裝箱、滾裝船、液貨和原油等專用和多用途碼頭。
鹿港實行 "保稅倉庫區 "制度,吸引國外廠商在保稅倉庫托運待銷售的轉口貨物,貨主在保稅區內再加工組裝和轉包。發屯期間只需繳納倉儲費,進入荷蘭銷售則需繳納關稅。美國、日本等國廠商把鹿港作為出口歐洲的再加工車間和商檢集散地。
鹿港集疏運系統由港口鐵路、公路、內河航道、管道和城市運輸系統及機場連接而成,構成壹個有機的系統,它與港口碼頭相連,與臨港工業區和城區相近,與歐洲綜合運輸網相遠。港口作業高度機械化、自動化、高效化,礦石鏟鬥壹次能鏟起 30 噸的礦石,通過傳送帶直接卸入堆場,只需 20 個小時就能將原油從 30 萬噸油輪上直接運到煉油廠。包括管理人員在內,港口約有 14000 名員工。導航由雷達鏈組成,指揮和控制中心位於新航道北岸西端的荷蘭角。物流高度計算機化,可隨時獲得貨物托運位置和位置的實時信息,確保門到門過程準確無誤、萬無壹失。港口與市區依托兩座人行天橋、壹座鐵路橋和壹座公路橋,以及三座隧道相連,市區與郊區橋梁的中斷壹是為大橋的開工,可以讓大船順利通過,隧道的修建壹是為船暢通其道,二是節省因河面較寬、引橋較長而造成的建設和拆遷費用。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鹿特丹市的經濟結構還是以運輸和貿易為主的單壹型經濟,工業基礎薄弱,僅有的壹點工業主要是為城市服務的食品加工業和為航運服務的修船業,但卻擁有得天獨厚的水利建設技術和水利工程技術優勢,連英國都要聘請荷蘭人作為水利工程和水利建設的專家。此後,鹿城發揮這壹優勢,發展造船業和水工制造業,海上拖船、挖泥船、浮吊、勘探船、海上鉆井平臺等專用工具船,大型閘門、橋梁構件、沈井等水工制成品等傳統制造業,獨樹壹幟,享譽世界。戰後,荷蘭利用 50 年代世界 "廉價石油 "時期和自身海洋強國的比較優勢,大規模發展石油化學工業,鹿特丹迅速崛起為世界三大煉油基地之壹,殼牌(Shell)、BP(British PetroleumBP(英國石油)、ESSO、海灣石油等世界跨國石油壟斷公司在殼牌(Shell)、BP(英國石油)、ESSO、海灣石油等世界跨國石油壟斷公司在鹿特丹都建有煉油基地。鹿特丹港還是歐洲油氣管道運輸網絡的起始樞紐,在萊茵紀念碑工業區建設中發揮著區域經濟中心的作用。西起北海,沿馬斯河向東延伸至多德雷赫特市,形成了沿河 50 公裏的石化工業帶,主要生產合成橡膠、合成樹脂、化纖原料、塑料、農藥、化肥、油漆、顏料以及日用精細化工產品。盡管受到 20 世紀 70 年代兩次石油危機的影響,但產業帶的產品以出口為主,附加值很高,進口量大,出口量大,進口高,產出高,成本上升已經轉嫁到最終消費者身上,生產者沒有受到大的傷害。因此,工業帶的經濟增長和就業率明顯高於荷蘭其他地區。發達的工業、貿易和航運業促進了金融、保險和信息服務等第三產業的發展。鹿特丹的服務業占就業人數的70%以上。作為國際貨物集散地,鹿特丹也成為國際糧食、棉花、木材、熱帶水果和礦物油等商品的交易中心,國貿大廈商賈雲集,僅大型批發公司即達200多家。交易需要及時準確的信息,鹿特丹已成為信息港。
鹿特丹港的建設和沿河工業區的開發,政府介入了。如果沒有政府高瞻遠矚的規劃和立法,沒有巨額的基礎設施投資,如岸線使用法、港口和城市發展用地法、招商引資法,以及不需要占用深水岸線的工業活動外遷政策等,僅靠市場驅動,這樣壹個持續時間長、投資巨大的系統工程是不可想象的。國家幹預主要不是直接投資,而是在法律和規劃允許的範圍內,給予港口建設主管部門土地使用權和稅收優惠政策,以港養港,以港建港。隨著臨港工業區和沿江工業區規模的不斷擴大,土地緊張和環境惡化不可避免。比如,城鎮之間孤立的 "綠心 "被工業蠶食,水質被汙染,空氣被汙染,清理河道挖出的汙泥堆積如山。這些原因導致了城市人口的離心遷移,通勤人口的激增加重了公共交通系統的負擔,交通擁堵現象時有發生。經濟、社會和環境生態的協調平衡發展讓荷蘭政府意識到,需要通過開發更廣闊的區域來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富於海陸開墾遺產的荷蘭人開發了 "三角洲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