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有關秦朝的事(20件)

有關秦朝的事(20件)

1斬木為兵

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裏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余的壯丁。這兩個屯長壹個叫陳勝(字涉),是個雇農;另壹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來並不認識,現在碰在壹起,***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壹行往北拼命趕路,壹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紮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壹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並商定借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於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後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了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壹下子都表示情願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壹塊兒幹。大夥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壹下子就把大澤鄉占領了。大澤鄉的農民壹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裏投軍。

人們將“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簡化成“揭竿而起”這個成語,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多泛指人民起義。

2指鹿為馬

“指鹿為馬”來源於歷史故事。秦始皇死後,趙高和李斯專政,他們為保住自己權勢,假傳“聖旨”,令本應繼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兒子扶蘇自殺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趙高做了宰相高職,想億伺機再推倒胡亥篡奪皇權。趙高狡猾陰險,他知道自己出身低下,各大臣都不服他。為了測試各個官員對他的態度,壹日,趙高拉來壹只鹿,當著眾大臣的面對胡亥說:“陛下收下這只卑臣千方百計尋得的好馬吧!”胡亥笑道:“丞相是否搞錯了?妳拉來的是壹只鹿哇,哪裏是良馬?”趙高並不理會皇帝的話,卻仔細觀察周圍人的反應,有人跟著趙高隨聲附和,有人卻說真話指出是鹿非馬。

結果,說真話的陸續都被趙高設計殺害了。從此,留下“指鹿為馬”成語。

3破釜沈舟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最著名的是陳勝、吳廣,接著有項羽和劉邦。下面,講壹個項羽破釜沈舟的故事。

有壹年,秦國的三十萬人馬包圍了趙國(那不是原來的那個趙國)的巨鹿(今河北省平鄉縣),趙王連夜向楚懷王(不是原來那個楚國的國王)求救。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誰知宋義聽說秦軍勢力強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來,不再前進。軍中沒有糧食,士兵用蔬菜和雜豆煮了當飯吃,他也不管,只顧自己舉行宴會,大吃大喝的。這壹下可把項羽的肺氣炸啦。他殺了宋義,自己當了“假上將軍”,帶著部隊去救趙國。

項羽先派出壹支部隊,切斷了秦軍運糧的道路;他親自率領主力過漳河,解救巨鹿。

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壹頓飯,每人再帶三天幹糧,然後傳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沈入河裏,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毀。這就叫破釜沈舟。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壹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楚軍士兵見主帥的決心這麽大,就誰也不打算再活著回去。在項羽親自指揮下,他們以壹當十,以十當百,拚死地向秦軍沖殺過去,經過連續九次沖鋒,把秦軍打得大敗。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壹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

打這以後,項羽當上了真正的上將軍,其他許多支軍隊都歸他統帥和指揮,他的威名傳遍了天下。

4楚河漢界

來源於楚漢戰爭。“楚河漢界”在古代的滎(xing)陽(屬鄭州)成臯壹帶,該地北臨黃河,西依邙山,東連平原,南接嵩山,是歷代兵家興師動眾的戰場。公元前203年,劉邦出兵攻打楚國,項羽糧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的要求,從此就有了楚河漢界的說法。至今,在滎陽廣武山上還保留有兩座遙遙相對的古城遺址,西邊那座叫漢王城,東邊的叫霸王城,傳說就是當年的劉邦、項羽所築。兩城中間,有壹條寬約300米的大溝,這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鴻溝,也是象棋盤上所標界河的依據

5霸王別姬

楚漢相爭,諸侯多叛楚歸漢。漢王聽從張良等人的計策,與諸侯會合擊楚。當時楚王屯兵垓下,兵少食盡,被漢王軍隊重重包圍。霸王項羽夜不能寐,忽聽四面楚歌同時響起,原來此為張良的計謀。他知道項羽軍士都是楚地人,於是便命漢軍高唱楚歌,以動搖楚軍軍心。項羽聽後大驚,嘆道:“難道漢王已經得到楚地?怎麽他軍中楚人這麽多?”於是起床,在帳中飲酒。霸王有寵姬虞姬和烏騅駿馬,乃慷慨悲歌,他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和歌而舞,霸王見此情況,自知將敗,泣淚數行。左右見霸王別姬也都淒然淚下,莫能仰視。

6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當劉邦和項羽***同推翻了黑暗殘暴的秦王朝以後,項羽因為他的勇敢,天底下的人都願意為他賣命,這時候項羽的力量非常的強大,而劉邦的勢力比較起來就很弱小。這時候,劉邦跟項羽打仗,就好象拿雞蛋去碰石頭,劉邦非常的害怕。

於是項羽自己封自己為西楚霸王,還要封劉邦為漢王。當時項羽最好的參謀長範增知道以後劉邦壹定是項羽最最厲害的對手,就勸項羽在今天的陜西壹個叫鴻門的地方請劉邦吃飯,想乘機除掉劉邦,好建立大楚王朝。範增在宴會上安排了壹個舞劍的節目,由項羽的壹個武藝非常好的親戚叫項莊的來表演,其實是想乘機刺死劉邦(劉邦有壹個別名叫沛公)。

可是項羽的另外壹個親戚知道了這個消息後,馬上把這個秘密告訴了劉邦,並且在項羽面前幫劉邦說好話;第二天劉邦來吃飯,在項羽面前表現得非常聽話,好象非常尊敬項羽,結果在項莊舞劍的時候,項羽心壹軟,並沒有在吃飯的時候殺死劉邦。後來劉邦的勢力漸漸強大起來,最終讓項羽在烏江自殺。

所以成語當中有壹句話叫: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意思是項莊真實的目的是刺殺劉邦,而不是表演劍術。

7約法三章

故事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大軍攻入關中,到達離秦都鹹陽只有幾十裏路的霸上。子嬰在僅當了46天的秦王後,向劉邦投降。劉邦進鹹陽後,本想住在豪華的王宮裏,但他的心腹樊噲和張良告誡他別這樣做,免得失掉人心。劉邦接受他們的意見,下令封閉王宮,並留下少數士兵保護王宮和藏有大量財寶的庫房,隨即還軍 霸上。為了取得民心,劉邦把關中各縣父老、豪傑召集起來,鄭重地向他們宣布道:“秦朝的嚴刑苛法,把眾位害苦了,應該全部廢除。現在我和眾位約定,不論是誰,都要遵守三條法律。這三條是:殺人者要 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父老、豪傑們都表示擁護約法三章。接著,劉邦又派出大批人員,到各縣各鄉去宣傳約法三章。 百姓們聽了,都熱烈擁護,紛紛取了牛羊酒食來慰勞劉邦的軍隊。由於堅決執行約法三章,劉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擁護和支持, 最後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漢王朝。

8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為什麽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麽多呢?”說看,心裏已喪失了鬥誌,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壹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擡不起頭來。壹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裏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9壹字千金和囤積居奇

戰國末期,大商人呂不韋作了壹筆中外歷史上最大的投機生意。他不惜巨資,把作為人質的異人立為秦國國君。異人當了秦王之後,為報答呂不韋的恩德,封呂不韋為丞相。由壹個商人搖身壹變,成為壹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成了進退百官的權威,朝中的大小官員嘴上不說,心裏卻很不服氣。呂不韋也知道他的政治資望太淺,人們可能在私下議論,他覺得提高聲望是讓人們服氣的最好辦法。但怎樣才能迅速提高呢,他壹時竟想不出什麽好辦法來。呂不韋為這件事大傷腦筋,召集門客進行商議。

有的門客建議呂不韋統兵出征,滅掉幾個國家,立下赫赫戰功,以此來樹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對說:“這辦法有百害無壹利,即使把仗打勝了,回來也升不了官,因為沒有比丞相還高的職務了。重要的是戰爭風險大大,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萬壹戰爭失利,結果會適得其反。”

有人說:“我們知道孔子的名聲很好,那是因為他寫了部叫《春秋》的書,孫武能當上吳國的大將,是因為吳王先看了他寫的《孫子兵法》,我們為什麽不能寫部書,既能揚名當世,又能垂範後代呢?”

呂不韋認為這個辦法很好,命令門客立即組織人員撰寫。 呂不韋當時有三千門客,很快寫出二十六卷,壹百六十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書寫成後,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鹹陽城門上,並發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壹個或減少壹個,甚至改動壹個,賞黃金千兩。” 布告貼出許久,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勢,無人來自討沒趣。於是“壹字千金”的佳話便留傳至今。

10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毀書籍、坑殺術士、儒士的事件。

11泰山封禪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統壹六國後的第三年,始皇東巡郡縣,召集齊、魯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泰山下,商議封禪的典禮,以表明自己當上皇帝是受命於天的。儒生們的議論各不相同,難於施行。於是他絀退所有的儒生,借用原來秦國祭祀雍上帝的禮封泰山、禪梁父,刻石頌秦德。

12徐福出海

秦始皇徐福派遣,出海采仙藥,壹去不返。據說移民到日本去了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徐巿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於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領童男童女數千人、以及已經預備的三年糧食、衣履、藥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資巨大。但徐巿率眾出海數年,並未找到神山。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東巡至瑯岈,徐巿推托說出海後碰到巨大的鮫魚阻礙,無法遠航,要求增派射手對付鮫魚。秦始皇應允,派遣射手射殺了壹頭大魚。後徐福再度率眾出海。

13蒙恬發明毛筆

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恬帶領兵馬在中山地區與楚國交戰,雙方打得非常激烈,戰爭拖了很長時間。為了讓秦王能及時了解戰場上的情況,蒙恬要定期寫戰況報告遞送秦王。那時,人們通常是用分簽蘸墨,然後再在絲做的絹布上寫字的,書寫速度很慢。蒙恬雖是個武將,卻有著滿肚子的文采。用上面說的那種筆寫戰況報告,常影響他的思緒。那種筆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寫不了幾個字就得停下來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會把非常貴重的絹給弄臟了。蒙恬以前就萌生過改造筆的念頭,這次要寫大量的戰況報告,這個願望就越來越強烈了。經過反復試驗,終於發明了毛筆。

14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發生在中國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於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並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為“焚書”。

第二年,兩個術士(術音述,通假,術士即述士,取自“述而不作”,即儒士,參見劉向《說苑》“坑殺儒士”,又參見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述亦作術)侯生和盧生,暗地裏誹謗秦始皇,並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禦史調查,審理下來,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殺。此即為“坑儒”。兩件事合成“焚書坑儒”。

15孟姜女:

相傳在秦朝的時候,有壹戶姓孟的人家,種了壹棵瓜,瓜秧順著墻爬到姜家結了瓜

。瓜熟了,壹瓜跨兩院得分啊!打開壹看,裏面有個又白又胖的小姑娘,於是就給她起了個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長大成人,方圓十裏、八裏的老鄉親,誰都知道她是個人好、活好、聰明伶俐,又能彈琴、作詩、寫文章的好閨女。老兩口更是把她當成掌上明珠。

這時候,秦始皇開始到處抓夫修長城。有壹個叫萬喜良的公子,是個書生,嚇得從家裏跑了出來。他跑得口幹舌燥,剛想歇腳,找點水喝,忽聽見壹陣人喊馬叫和咚咚的亂跑聲。原來這裏也正在抓人哩!他來不及跑了,就跳過了旁邊壹堵垣墻。原來這垣墻裏是孟家的後花園。這功夫,恰巧趕上孟姜女跟著丫環出來逛花園。孟姜女冷不丁地看見絲瓜架下藏著壹個人,她和丫環剛喊,萬喜良就趕忙鉆了出來,上前打躬施禮哀告說:“小姐,小姐,別喊,別喊,我是逃難的,快救我壹命吧!”

孟姜女壹看,萬喜良是個白面書生模樣,長得挺俊秀,就和丫環回去報告員外去了。老員外在後花園盤問萬喜良的家鄉住處,姓甚名誰,何以跳墻入院。萬喜良壹五壹十地作了口答。員外見他挺老實,知書達禮,就答應把他暫時藏在家中。萬喜良在孟家藏了些日子,老兩口見他壹表人才,舉止大方,就商量著招他為婿。跟女兒壹商量,女兒也同意。給萬喜良壹提,萬公子也樂意,這門親事就這樣定了。

那年月,兵荒馬亂,三天兩頭抓民要夫,定了的親事,誰家也不總撂著。老兩口壹商量,擇了個吉日良辰,請來了親戚朋友。擺了兩桌酒席,歡歡喜喜地鬧了壹天,倆人就拜堂成親了。常言說:“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雲”。小倆口成親還不到三天,突然闖來了壹夥衙役,沒容分說,就生拉硬扯地把萬公子給抓走了!

這壹去明明是兇多吉少,孟姜女成天哭啊,盼啊!可是眼巴巴地盼了壹年,不光人沒有盼到,信兒也沒有盼來。孟姜女實實地放心不下,就壹連幾夜為丈夫趕做寒衣,要親自去長城尋找丈夫。她爹媽看她那執拗的樣子,攔也攔不住,就答應了。孟姜女打整了行裝,辭別了二老,踏上了行程,孟姜女壹直奔正北走,穿過壹道道的山、越過壹道道的水。

孟姜女打整了行裝,辭別了二老,踏上了尋夫的行程。餓了,啃口涼餑餑;渴了,喝口涼水;累了,坐在路邊歇歇腳兒。有壹天,她問壹位打柴的白發老伯伯:“這兒離長城還有多遠?”老伯伯說:“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是幽州,長城還在幽州的北面。”孟姜女心想:“就是長城遠在天邊,我也要走到天邊找我的丈夫!”

孟姜女刮著風也走,下著雨也走。壹天,她走到了壹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荒郊野外,天也黑了,人也乏了,就奔破廟去了。破廟挺大,只有半人深的荒草和齜牙咧嘴的神像。她孤零零的壹個年輕女子,怕得不得了。可是她也顧不上這些了,找了個旮旯就睡了。夜裏她夢見了正在桌前跟著丈夫學書,忽聽壹陣砸門聲,以為闖進來壹幫抓人的衙役。她壹下驚醒了,原來是風吹得破廟的門窗在響。她嘆了口氣,看看天色將明,又背起包裹上路了。

壹天,她走得精疲力盡,又覺得渾身發冷。她剛想歇歇腳兒,咕咚壹下子就昏倒了。她蘇醒過來,才發覺自己是躺在老鄉家的熱炕頭上。房東大娘給她搟湯下面,沏紅糖姜水,她千恩萬謝,感激不盡。她出了點汗,覺得身子輕了壹點,就掙紮著起來繼續趕路。房東大娘含著淚花拉著她說:“您大嫂,我知道您找丈夫心切,可您身上熱得象火炭壹樣,我能忍心讓您走嗎!您大嫂,您再看看您那腳,都成了血疙瘩了,哪還是腳呀!”孟姜女壹看自己的腳,可不是成了血疙瘩了。她在老大娘家又住了兩天,病沒好利索就又動身了。老大娘壹邊掉淚,壹邊嘴裏念道:“這是多好的媳婦呀!老天爺呀,妳行行好,讓天下的夫妻團聚吧!”孟姜女終於到了修長城的地方。她打問修長城的民工:您知道萬喜良在哪裏嗎?打聽壹個,人家說不知道。再打聽壹個,人家搖搖頭,她不知打聽了多少人;才打聽到了鄰村修長城的民工。鄰村的民工熱情地領著她找和萬喜良壹塊修長城的民工。

孟姜女問:“各位大哥,妳們是和萬喜良壹塊修長城的嗎?”

大夥說:“是!”

“萬喜良呢”大夥妳瞅瞅我,我瞅瞅妳。含著淚花誰也不吭聲。孟姜女壹見這情景,嗡的壹聲,頭發根壹乍。她瞪大眼睛急追問:“俺丈夫萬喜良呢?”大夥見瞞不過,吞吞吐吐地說:“萬喜良上個月就——就——累累-累餓而死了!”

“屍首呢?”

大夥說:“死的人太多,埋不過來,監工的都叫填到長城裏頭了!”

大夥話音未落,孟姜女手拍著長城,就失聲痛哭起來。她哭哇,哭哇。只哭得成千上萬的民工,個個低頭掉淚,只哭得日月無光,天昏地暗,只哭得秋風悲號,海水揚波。正哭,忽然“嘩啦啦”壹聲巨響,長城像天崩地裂似地壹下倒塌了壹大段,露出了壹堆堆人骨頭。那麽多的白骨,哪壹個是自己的丈夫呢?她忽地記起了小時聽母親講過的故事:親人的骨頭能滲進親人的鮮血。她咬破中指,滴血認屍。她又仔細辨認破爛的衣扣,認出了丈夫的屍骨。盂姜女守著丈夫屍骨,哭得死去活來。

16荊軻刺秦王;

秦國的將領王翦打敗了趙國,俘虜了趙王,占領了所有趙國的土地,派兵向北侵占土地,壹直到燕國南邊的邊界。

太子丹非常的恐懼,於是就請求荊軻刺殺秦王。

易水邊,眾人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來到秦國宮殿。

荊軻捧著裝著樊於期的頭的盒子,秦武陽捧著裝有地圖的匣子,按先後順序進來。到了殿前的臺階下,秦武陽害怕得變了臉色,荊軻笑了笑,走上前替他向秦王謝罪說:“北方粗鄙之人,沒有見過天子,所以有些害怕,望大王能夠稍稍原諒他,讓他能夠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對荊軻說:“起來吧,把秦武陽的地圖給我拿來。”

荊軻拿來地圖之後捧著,打開地圖,地圖全部展開後露出了匕首。荊軻乘機抓住了秦王的袖子,右手拿著匕首去刺秦王。沒有刺到,秦王非常吃驚,聳身站了起來,掙斷衣袖。拔劍,但劍太長,於是拿起劍鞘。當時非常危急,劍插得太緊,沒辦法抽出來。

荊軻在後面緊追秦王,秦王繞著柱子跑。左右大臣提醒說:“大王劍在背上!大王劍在背上!”於是秦王拔劍刺向荊軻,砍斷了荊軻的左大腿。荊軻傷殘倒地了,就舉起匕首投向秦王,沒投中,擊中了柱子。秦王又砍殺荊軻,荊軻身中八處劍傷。

秦王的左右大臣上前,斬了荊軻。秦王嚇得很長時間頭暈目眩。

17書同文

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壹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於是,秦統壹中原後,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壹工作。

李斯以戰國時候秦人通用的大篆為基礎,吸取齊魯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筆劃簡省的優點,創造出壹種形體勻圓齊整、比劃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此外,壹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關進雲陽的監獄,在坐牢的10年時間裏,他對當時字體的演變中已出現的壹種變化(後世稱為“隸變”),進行總結。此舉受到秦始皇的賞識,遂將他釋放,還提升為禦史,命其“定書”,制定出壹種新字體,這便是“隸書”。隸書打破了古體漢字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效率。

18南平百越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滅六國,完成了統壹中原的大業之後,就著手制定北討匈奴、南平百越的戰略。經過壹系列的準備,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將屠睢和趙佗率50萬大軍,發動了征服嶺南越族的戰爭。秦軍兵分五路,經廣西北部的越城嶺、湖南南部的九嶷山以及江西南康和余幹等地,向今天兩廣地區的越族進軍。其中,攻占番禺的這支秦軍最為迅速。他們經九嶷要塞,順北江而下,直達珠江三角洲地區,並占領了番禺。而進攻今廣西地區越族人的兩支大軍,由於以屠睢為首的壹些秦軍軍官采取歧視越人的政策,推行暴政,引起了越人的全面反抗。越人由於熟悉地形,善於爬山涉水,夜間偷襲秦軍,擾得秦軍苦不堪言。越人壹度獲勝,秦軍糧道被斷,供給不足,主帥之壹的屠睢也被殺害。由於糧食匱乏、主帥被殺、數十萬的秦軍傷亡,使戰爭陷入了對峙階段,前後相持達三年之久。

為了扭轉兵力不足、糧草供給的困難局面,公元前217年,秦始皇命監禦史史祿在今廣西興安縣境內開鑿溝通湘水和漓水的靈渠。由於靈渠總長僅34公裏,工程的勞動量不大,秦軍很快就完成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珠江水系,秦軍的糧餉能夠絡繹不絕地運到嶺南,為秦始皇完成嶺南的統壹大業提供了可靠的物質保障。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囂和趙佗再次進攻百越各部族。秦軍勢如破竹,很快擊潰了今廣西等地的西甌族和今越南中、北部的雒越族的反抗,整個嶺南地區從此劃入了秦朝的版圖。

19沙丘——秦始皇之死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巡時遭人行刺,身後的壹輛副車被刺客用重錘砸得粉碎。隨後,又發現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隕石和出言“今年祖龍死”的“仙人”。秦始皇很迷信,這些現象使他感到恐懼不安。為了消災避難,尋找長生不老藥,秦始皇聽從了壹名相蔔者的建議,準備第五次巡遊。然而由於壹路勞頓,秦始皇到平原津(今山東平原附近)就病倒了。趙高奉命寫遺書,給受命監軍河套的秦始皇長子扶蘇:“與喪命鹹陽而葬。”信還未發出,秦始皇就死在沙丘行宮(今河北邢臺市廣宗附近)。

 秦始皇死後,趙高采取了說服胡亥威脅李斯的手法,三人經過壹番密謀,假造秦始皇發布詔書,由胡亥繼承皇位。同時,還以秦始皇的名義指責扶蘇為子不孝、蒙恬為臣不忠,讓他們自殺,不得違抗。在得到扶蘇自殺的確切消息後,胡亥、趙高、李斯這才命令車隊日夜兼程,迅速返回鹹陽。為了繼續欺騙臣民,車隊不敢捷徑回鹹陽,而是擺出繼續出巡的架勢,繞道回鹹陽。由於暑天高溫,秦始皇的屍體已經腐爛發臭。為遮人耳目,胡亥壹行命人買了許多魚裝在車上,迷惑大家。到了鹹陽後,胡亥繼位,是為秦二世。

20約法三章

劉邦進入鹹陽後,部下諸將見到秦宮室中的珍奇玩好、金銀財寶,不禁眼花繚亂,饞涎欲滴。驚奇之余便肆無忌憚地妳爭我奪,鬧得不可開交。壹時間,鹹陽城中混亂不堪。壹貫 好酒及色 的沛公以征服者的姿態大搖大擺地走進秦宮室,面對不可勝數的帷帳珠玉重寶和數以千計的後宮美女,也不禁貪婪地想 止宮休舍 ,體驗壹下做關中王的滋味。好在劉邦手下諸將中還有頭腦清醒的人,不斷地提醒著他。在樊噲和張良的苦苦勸說之下,劉邦這才醒悟過來, 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

劉邦還軍霸上後,便召集諸縣父老豪傑,向他們發布安民告示: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吾與諸侯約,先入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

這個安民告示,就是歷史上有名的 約法三章.關於劉邦的 約法三章 ,有三點值得註意:首先,它是劉邦由農民起義領袖向地主階級代表轉變的標誌。在秦末農民起義過程中, 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守尉的現象屢見不鮮,是合理的。現在根據 約法三章 ,如果誰敢於再像陳勝、吳廣那樣殺死將尉,斬木為兵,揭竿而起的話,那就要被處死。劉邦當眾宣布懷王與諸侯的約定,壹再表示他率軍入關是 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 ,便在很大程度上博得了關中地主集團的好感。於是, 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 ,而劉邦則辭讓不受,說: 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 這樣壹來, 人又益喜 ,他們終於消除了對劉邦的懷疑和戒備, 唯恐沛公不為秦王.這樣,劉邦在未來與項羽對關中的爭奪中,已經棋先壹著了。

  • 上一篇:特殊醫保需要怎麽辦理
  • 下一篇:零售藥店藥品不良反應培訓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