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位交通
地處 "長三角 "經濟圈腹地,水陸交通貫穿東西,連接南北。
歷史人文
懷遠人傑地靈,漢代經濟學大師桓榮、曹魏四代輔政大臣蔣濟、東晉大司馬桓溫、明代開國元勛常遇春、華惲等都曾在此任職。清朝鹹豐年間的禦史、同治年間的陜西巡撫林之望和光緒年間的內閣中書林介璧,以詩文聞名江淮,被譽為 "江左二林"。著名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宋玉麟、程亮也是懷遠人。近年來,懷遠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懷遠是安徽省第壹個通過國家 "兩基 "驗收的百萬人口大縣,1997年、1998年連續被評為 "全國教育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全省體育先進縣"、"全省體育先進縣"、"全省體育先進縣"。1997 年、1998 年連續獲得 "全國教育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全省衛生先進縣 "稱號。花垣花鼓燈是安徽省 "兩朵花 "之壹,被周總理譽為 "東方芭蕾",多次榮獲國家級大獎,並應邀赴葡萄牙、摩洛哥等國演出。97 年前,花垣縣被省政府命名為 "全省花鼓燈藝術之鄉"。
懷遠縣歷史悠久
懷遠縣位於安徽省北部,淮河中遊,淮北平原南端。
懷遠縣境內有荊、塗二山,與淮河對峙,兩河交匯,形勢險要,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我國南北分裂時,這裏往往成為爭奪的戰場,因而歷代地名多變,歸屬也不盡相同。
懷遠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4200多年前。當我國還是唐虞時代的原始社會時,這裏就有了塗山氏國。夏朝的禹王娶了塗山氏的女子為妻,他治水開山的遺跡至今猶存。大禹治水五年(公元前2030年)在塗山南麓壹村集會天下諸侯,後人稱為 "禹會村"。
夏商時期,全國分為九州(註1),此地屬徐州(註2)。西周時,徐州並入青州(註 3),此地屬青、揚二州(註 3)。春秋戰國時期,東周名存實亡,諸侯割據,互相吞並,天下大亂,連年戰亂,此地歸屬未定,先後屬於吳、楚之境。
秦朝統壹中國,實行郡縣制,以淮水為界,淮北為泗水郡(註5),淮南為九江郡(註6)。
西漢時,仍以淮水為界,設四侯(註7)二縣。淮水之南設當塗、曲陽二侯,屬九江郡;淮水之北設平阿、翼城二侯,龍亢、象郡二縣,屬沛縣(註8)。新朝王莽時,當塗改稱山居,曲陽改稱延平亭,平阿改稱平寧。東漢時,當塗改為郡,沛縣改為沛郡(註9),原郡未改,僅平阿、翼城縣改為九江郡。
三國時,地屬魏境,龍亢改為汝陰郡(註10),翼城、平阿、曲陽三縣屬淮南郡(註11)。當塗,以縣廢。
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88年),龍亢改屬僑(註12),復置當塗,與翼城、曲陽、平阿三縣,同屬淮南郡。東晉南遷,置當塗於江南(即今當塗縣)。後改馬頭縣。
南北朝時期,爭奪激烈,先屬南宋,郡縣未改,新置零縣。龍亢、人草縣。齊、淮北地區失陷,屬北朝魏,置有吳縣,屬馬頭縣(註1.3)。後南朝梁復占,除龍亢屬下井郡,夷吾屬沛縣,夷城屬臨淮郡(註14),置格山縣。後為北朝北齊所據,置京山縣(註 15),改前當塗為馬頭縣。清末置臨淮縣,清末置曲陽、定遠縣。
隋廢徑山縣,置塗山縣,隸鐘離郡(註 16)。
唐代將塗山郡並入鐘離郡(註17),屬鐘離郡。五代十國時期,屬南唐,仍為鐘離郡。後來,周世宗占領淮北時,在這裏設置了 "鎮淮軍"。
北宋仍沿用唐朝舊制。南宋時,淮北曾壹度落入金人之手,金人在此設京山鎮。金亡後,南宋收復,復置京山縣。寶祐五年(公元 1257 年),在此設 "懷遠軍"(註 18),轄京山縣,橫跨淮河兩岸。懷遠 "之名即始於此。德祐二年(公元 1276 年)二月,懷遠軍投降元軍。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 1291 年)正月,撤銷懷遠軍,並入京山縣,改稱懷遠縣,屬濠州(註 19),隸安豐路(註 20)。自此,懷遠縣之名沿用至今。
明初,屬應天府(註21),後改為鳳陽府。
清初屬江南鳳陽府(註22),後改為安徽鳳陽府。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成立,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4-1928),為安徽省壽縣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縣。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為安徽省阜陽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為懷遠壽縣第十行政專區所轄縣,直至懷遠縣解放。
抗日戰爭時期,懷遠縣部分地區淪入敵手。在 **** 產黨的領導下,成立了壽(縣)懷遠縣抗日民主政府。與此同時,國民黨懷遠縣政府逃往龍亢區楚漢湖,偽懷遠縣政府則盤踞在懷遠縣城。
解放戰爭時期,在縣境渦河南北建立了懷遠、宿外人民民主政權。1949年1月17日,懷遠全境解放,3月成立懷遠縣工農民主政府。全縣***轄城關、胡同、河東、鮑集、雙橋5個區57個鄉。建國後,行政區劃幾經局部調整。1952年5月,龔集區由鳳陽劃歸懷遠,改稱馬城區。1955年7月,梅橋區桃園鄉的5個選區劃歸蚌埠市。同年 9 月,西泉街劃歸鳳陽,1959 年 12 月,秦集公社劃歸蚌埠郊區,朱疃、耿集公社劃歸淮南市,1964 年又劃回懷遠。1950年曹老集區由靈璧劃歸懷遠,改稱新馬集區,1965年7月與固鎮縣合並。
1949年懷遠縣劃歸宿縣專署管轄,1956年劃歸蚌埠專署管轄,1961年恢復宿縣專署,仍屬縣,1983年7月改為蚌埠市轄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