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增高癡呆相關性精神病老年患者的死亡率與安慰劑相比,使用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癡呆相關性精神病老年患者的死亡危險性會增高。本品未批準用於治療癡呆相關性精神病。腦血管不良反應,包括中風,癡呆相關性精神病老年患者:在使用利培酮、阿立哌唑和奧氮平對老年癡呆受試者進行的安慰劑對照試驗中,出現腦血管不良反應(腦血管意外和壹過性腦缺血發作)的發生率高於接受安慰劑治療的受試者,包括死亡。研究進行時,本品還沒有上市。本品未批準用於治療癡呆相關性精神病患者。抗精神病藥惡性綜合征已有報告指出,使用包括帕利哌酮在內的抗精神病藥物的患者出現過具有死亡可能的綜合征,即抗精神病藥惡性綜合征(NMS)。NMS的臨床表現為高熱、肌肉強直、精神狀態改變以及自主運動不穩的證據(脈搏或血壓不規律、心動過速、出汗和心律失常)。其他體征還可能包括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水平升高、肌紅蛋白尿(橫紋肌溶解癥)和急性腎衰。出現該綜合征患者的診斷評價較為復雜。診斷時重要的壹點是鑒別那些臨床表現同時涉及嚴重醫學疾病(如肺炎、全身感染等)和未經過治療或未充分治療的錐體外系體征和癥狀(EPS)的病例。其他在鑒別診斷時需要重點考慮的事項包括:中樞抗膽堿能毒性、心卒中、藥物性發熱和主要的中樞神經系統病理學。NMS的處理應包括:(1)立即停止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和其他對目前治療不重要的藥物;(2)給予強化對癥治療和醫學監測;(3)在特殊治療能夠實施的條件下,對任何合並的嚴重醫學問題進行治療。對於不復雜的NMS,目前還沒有壹致的特異性藥理學治療方案。如果患者顯示在NMS康復後需要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可重新引入藥物治療,但需要密切監測,因為已經報告出現NMS復發情況。QT間期延長帕利哌酮會引起壹定程度的校正QT(QTc)間期延長。帕利哌酮使用時應避免與其他已知會延長QTc的藥物聯合使用,包括1A類(如奎尼丁、普魯卡因胺)或III類(如胺碘酮、索他洛爾)抗心律失常藥、抗精神病藥物(如氯丙嗪、甲硫達嗪)、抗生素(如加替沙星、莫西沙星),或其他類型已知會延長QTc間期的藥物。同時應避免在存在先天性QT間期延長綜合征的患者中以及具有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中使用帕利哌酮。特定情況可能會增加與延長QTc間期藥物使用相關的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和/或猝死的發生危險,包括:(1)心動過緩;(2)低血鉀或低鎂血癥;(3)合並使用其他可延長QTc間期的藥物;(4)存在先天性QT間期延長。在於成年精神分裂癥患者和情感分裂性精神障礙患者中進行的壹項雙盲、活性藥物 - 對照物(單劑莫西沙星400 mg)、多中心QT研究中就帕利哌酮對QT間期的作用進行了評價,另在三項於成年精神分裂癥患者中進行的安慰劑和活性藥物 - 對照物6周、固定劑量療效試驗中進行了研究。在QT研究(n=141)中,8 mg劑量的速釋口服帕利哌酮(n=50)在第8天於給藥後1.5小時顯示出較基線平均值增高,QTc LD為12.3 ms(90% Cl :8.9 ;15.6)。8 mg速釋帕利哌酮平均的穩態血漿峰濃度較使用推薦的最大12 mg劑量時觀察到的暴露量高出兩倍多(在進食標準早餐情況下給藥時,Cmax ss分別是113 ng/mL和45 ng/mL)。在同壹研究中,4 mg劑量的速釋口服帕利哌酮的Cmax ss為35 ng/mL,增高的QTc LD為6.8 ms(90% Cl :3.6 ;10.1),發生在第2天給藥後1.5小時。研究中,任何時間沒有任何受試者的改變超過60 ms或QTc LD超過500 ms。在三項固定劑量的療效研究中,不同時間點的心電圖(ECG)檢查顯示,只有壹位帕利哌酮12 mg治療組的受試者在第6天的壹個時間點出現了超過60 ms的改變(增加了62 ms)。在這三項研究中,任何時間均無接受本品的受試者出現QTc LD超過500 ms。遲發性運動障礙接受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患者可能會出現表現為不可逆、不自主的運動障礙的綜合征。雖然該綜合征的發病率在老年人中最高,尤其是老年婦女,但仍無法具體預測哪些患者會發生該綜合征。不同的抗精神病藥物誘發遲發性運動障礙的可能是否有所不同仍不清楚。發生遲發性運動障礙的危險性以及出現不可逆反應的可能性顯示會隨著治療時間以及所給予患者抗精神病藥物累積劑量的增加而增高,但該綜合征也可能在以較低劑量、相對較短的治療期後出現,不過不常見。雖然撤銷抗精神病藥物之後會部分或完全緩解該綜合征,但對於確定的遲發性運動障礙還沒有明確的治療方法。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本身會抑制(或部分抑制)該綜合征的體征和癥狀,因此可能掩蓋潛在的過程。但該綜合征長期病程中的癥狀性抑制作用還不清楚。基於上述考慮,應以壹種最可能將遲發性運動障礙發生率降至最低的方式處方使用本品。對於那些已知存在會對抗精神病藥物產生反應的慢性疾病的患者而言,通常應保守使用長期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對於確實需要長期治療的患者,應尋找能夠產生滿意臨床反應的最小劑量和最短治療時間。應定期重新評價是否需要繼續治療。如果接受本品治療的患者出現遲發性運動障礙的體征和癥狀,則應考慮停止使用藥物。不過,某些患者雖然出現綜合征也可能仍需要繼續接受本品治療。高血糖和糖尿病在使用所有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患者中,已經報告某些特殊病例以及與酮癥酸中毒或高滲性昏迷或死亡相關的病例中出現高血糖。多數情況下,這些病例見於上市後臨床使用以及流行病學研究中,臨床試驗中較少見,在接受本品治療的試驗受試者中,很少報告出現高血糖或糖尿病。而且,根據糖尿病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發生危險增加的可能性以及糖尿病在普通人群中發生率的增加來評價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使用和血糖異常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基於這些因素,目前還未能全面地了解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使用和高血糖相關性不良事件之間的關系。不過,流行病學研究提示,接受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患者發生治療期間高血糖相關不良事件的危險性增高。由於這些研究進行時本品還沒有上市,因此還不清楚本品是否與危險性增高相關。糖尿病確診患者在開始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時應給予定期監測,防止血糖控制惡化。對於存在糖尿病危險因素的患者(如肥胖、糖尿病家族史),在開始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時應在治療開始時檢測空腹血糖,並在治療期間定期檢測。任何接受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患者都應監測是否出現高血糖的癥狀,包括煩渴、多飲、多尿、多食和無力。對於在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期間出現高血糖癥狀的患者,應檢測空腹血糖。某些情況下,停止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會緩解高血糖,但是,某些患者停止使用可疑藥物後可能仍然需要繼續抗糖尿病治療。高催乳素血癥與其他多巴胺D2受體拮抗類藥物類似,帕利哌酮會增高催乳素水平,而且增高會在長期給藥過程中持續存在。帕利哌酮具有與利培酮(該藥較其他抗精神病藥物具有較高的催乳素增高作用)類似的催乳素增高作用。無論病因如何,高催乳素癥均可能抑制下丘腦GnRH,從而導致垂體促性腺激素分泌減少。因此也可能會隨之抑制生殖功能,致使女性和男性患者的性腺類固醇合成功能受損。在接受可致催乳素增高類化合物治療的患者中已經報告出現乳溢、閉經、男子女性乳房發育和性無能。與性腺發育不全相關的長期高催乳素血癥可能導致女性和男性骨密度下降。組織培養試驗顯示,大約1/3的人乳腺癌在體外具有催乳素依賴性,因此,在對先前檢測到乳腺癌的患者開具該類藥物的處方時,這是壹個具有潛在意義的考慮因素。在於小鼠和大鼠中進行的利培酮致癌性研究中,觀察到腦下垂體、乳腺和胰島細胞性腫瘤(乳腺癌、腦下垂體和胰腺腺瘤)的發生率增高。到目前為止進行的臨床研究和流行病學研究均未顯示長期使用該類藥物與人類腫瘤發生之間具有關聯,但數據仍非常有限,無法得出確定結論。胃腸道梗阻的可能性因為本品的片劑在胃腸道不會變形,因此本品通常不能用於先前存在嚴重胃腸道狹窄的患者(病理性或醫源性,如食管蠕動紊亂、小腸炎性疾病、粘連或運送時間縮短導致的"短腸"綜合征、既往腹膜炎病史、囊性纖維化、慢性小腸假性梗阻或Meckel憩室)。但罕有報道消化道狹窄患者服用不變形的緩釋制劑出現梗阻癥狀。因為采用了緩釋設計劑型,本品只能用於能夠吞咽整片藥物的患者(參見[用法用量])。預期運送時間縮短,如腹瀉時觀察到的,會降低生物利用度,而運送時間延長,如胃腸道神經病變、糖尿病性胃輕癱或其他原因時觀察到的,預期會增高生物利用度。而當運送時間改變出現在上消化道時,更可能發生生物利用度改變。體位性低血壓和昏厥在某些患者中,帕利哌酮會通過其α阻斷作用誘導產生體位性低血壓和昏厥。在對三項安慰劑對照、6周固定劑量試驗結果匯總後發現,接受帕利哌酮(3 mg, 6 mg, 9 mg, 12 mg)治療的患者報告昏厥的發生率為0.8% (7/850),相比之下,接受安慰劑的患者為0.3% (1/355)。在已知存在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或缺血病史、傳導異常)或腦血管疾病以及易出現低血壓(如脫水、血容量減少和接受抗高血壓藥物治療)的患者中慎用本品。在易發低血壓的患者中應考慮監測體位性生命體征。可能的認知和運動功能障礙接受本品治療的受試者中報告出現了嗜睡和鎮靜反應(參見[不良反應])。包括本品在內的抗精神病藥物有可能影響患者判斷、思考或運動技能。在進行壹些需要心理狀態改變的活動時,如操作危險的機器或騎電動車時,除非合理地確定帕利哌酮治療不會產生不良影響,否則患者都應小心。癲癇在上市前臨床試驗中(三項安慰劑對照、6周固定劑量研究和1項於老年精神分裂癥受試者中進行的研究),接受帕利哌酮(3 mg, 6 mg, 9 mg, 12 mg)治療的受試者中,0.22%的受試者出現癲癇,接受安慰劑治療受試者的發生率為0.25%。與其他抗精神病藥物類似,存在癲癇病史或其他可能降低癲癇閾值病癥的患者中應小心使用本品。在年齡為65歲或更老患者中,降低癲癇閾值的病癥可能更為常見。吞咽困難食道運動功能障礙和吸入可能與抗精神病藥物的使用有關。其中吸入性肺炎是晚期Alzheimer癡呆患者發病和死亡的壹個常見原因。存在發生吸入性肺炎危險的患者中應慎用本品和其他抗精神病藥物。自殺企圖自殺的可能性在精神性疾病患者中本身既存在,在藥物治療期間,應對高危患者給予密切監測。本品處方用量應書寫最小的片劑數量,達到良好的患者管理,減少藥物過量發生危險。陰莖異常勃起具有α腎上腺素受體阻斷效應的藥物據報道有可能誘發陰莖異常勃起。在本品的上市後監測中報告了陰莖異常勃起(參見[不良反應])。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在使用帕利哌酮進行臨床研究期間未觀察到出現TTP病例。雖然已經報告與利培酮給藥相關的TTP病例,但與利培酮治療的關系仍不清楚。體溫調節抗精神病藥可破壞身體降低中心體溫的能力。如果患者處於導致中心體溫升高的情況下,如高強度鍛煉、暴露於極度高熱條件下、合並使用抗膽堿藥,或脫水時,建議在處方使用本品時要適當註意。止吐作用在帕利哌酮臨床前研究中觀察到其具有止吐作用。這壹作用如果在人體出現,應註意可能會掩蓋壹些藥物過量或例如腸梗塞、Reye綜合征、腦腫瘤而導致的癥狀和體征。伴隨疾病患者中的使用本品在具有某些伴隨疾病的患者中使用的臨床經驗仍很有限(參見[藥理毒理])。已經報告帕金森病或存在路易氏小體性癡呆患者對抗精神病藥物的敏感性增高。敏感性增高的具體表現包括:混亂、遲鈍、體位不穩伴隨頻繁跌倒、錐體外系癥狀,臨床特征與抗精神病藥惡性綜合征壹致。在新近具有心肌梗死或不穩定型心臟病病史的患者中還沒有對本品進行評價,或以任何可評價的方式使用。確診存在該類疾病的患者被排除在上市前臨床試驗中。由於使用本品具有發生體位性低血壓的危險,因此在已知存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應小心使用(參見[註意事項])。實驗室檢查無推薦的特異性實驗室檢查。管制藥品本品不屬於管制藥品。藥物濫用還沒有在動物或人中對帕利哌酮的濫用可能進行系統的研究,也無法確切地預測壹旦上市,中樞神經系統作用性藥物被誤用、轉化和/或濫用的程度。因此,對於具有藥物濫用病史的患者應認真評估,對於對本品存在誤用或濫用體征(如出現耐受、劑量增高、覓藥行為)的患者應給予密切觀察。藥物依賴還沒有在動物或人中對帕利哌酮的耐受或生理依賴性的潛能進行系統的研究。腎損害患者必須根據患者腎功能情況進行個體化的劑量調整(參見[用法用量])。肝損害患者輕中度肝損害患者不推薦進行劑量調整。未在嚴重肝損害患者中對本品進行研究。請置於兒童不易拿到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