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患者舌紅,苔薄白,脈微。我問病人有沒有四肢冰冷怕冷的癥狀。患者說這種情況比較突出。也有人說不僅僅是拉肚子,最近幾天還嘔吐,全身乏力,出汗。綜合以上癥狀,患者脾陽虛,命門不溫,陰陽會脫落。在治療上,要扶陽復陰,陰和楊燦都要救,才能達到效果。於是開出了以下藥方:人參、炙甘草、幹姜、熟地黃、白術、黃芪、茯苓、烏藥等。,分七劑,每日壹劑,早中晚各壹劑。患者服藥後第二次來門診時,說吃了五劑藥,腹瀉嘔吐感覺好壹點了。吃了七劑,他覺得手腳暖和,出汗也比以前少了,精神也好轉了,渾身都有力氣。於是在原來處方的基礎上,稍微調整了壹下,又開了七種藥。病人吃了之後,覺得癥狀消失了,很開心。
上面的中藥雖然不多,但是配方巧妙。《傷寒論》將附子、炙甘草、幹姜三味藥合稱為“四逆湯”。上面的四逆湯可以回陽救不良反應,人參可以陰陽雙補。人們參與用附子溫腎回陽,益氣強身。地黃滋腎水,補真陰。因瀉而減當歸,加茯苓利濕止瀉。白術健脾益氣;烏藥行氣散寒止痛;生黃芪能益氣固表,止瀉止瀉。當陽回到陰,陰和楊燦被保存,病人轉危為安,癥狀被治愈。
慢性腹瀉主要根據病因治療。如果腹瀉嚴重,體質較弱,常使用止瀉藥進行對癥治療,減少腹瀉次數。中醫認為,此病與脾虛關系最為密切,脾虛失運,水谷不精微,濁內生,谷滯,水濕,混降,歸大腸,即為泄瀉。如果平時脾胃虛弱,由於情誌失衡,肝氣郁結,脾交,運化失常,也可形成腹瀉。如果久病後腎陽受損,或年老體衰,陽氣不足,脾溫運化失常,也可導致腹瀉。而肝腎引起的腹瀉多為脾虛所致,所以說腹瀉的起源全是因為脾胃。
1.寒濕困脾型
癥狀包括大便稀薄或水樣,腸鳴頻繁,腹脹,食欲不振,四肢冰冷,舌紅,苔薄白或油膩,脈搏慢。治療以祛濕運脾為主,方劑以淩薇湯加減。處方:炒白術、炒蒼術、陳皮、法半夏、厚樸、炒木香、澤瀉、蘇梗、防風、豬苓、燉葛根、茯苓、桂枝、生姜、炒荊芥、砂仁、炙甘草。
二、肝郁脾虛型
癥狀包括便溏,通常胸脅脹滿不適,有時噯氣,食量少。每次因抑郁、憤怒或精神緊張,大便次數增多,舌質嫩紅,苔薄,脈細。治療以疏肝健脾為主,方劑稱為逆散、龔毅散。處方:醋柴胡、炒枳殼、制香附、佛手、炒當歸、燉訶子、陳皮、青皮、炙甘草、豆蔻、烏梅、太子參、茯苓、炒白術、炒白芍、炒雞內金、合歡皮。
三、脾胃虛弱型
癥狀有腹瀉頻繁,排便時間長且反復,食後消化不良,食後腹脹,輕食油膩食物或乏力,排便次數明顯增多,面色萎黃,乏力,舌質淡胖,苔薄,脈弱。治療以益氣補中為主,方劑以沈淩白術散加減。處方:黨參、炒白術、山藥、炒白扁豆:芡實、薏苡仁、蓮子、炙黃芪、大棗、炒木香、蘇梗、陳皮、炙甘草、神曲、炒米谷。
四、脾腎陽虛型
癥狀有五班泄瀉、腸鳴泄瀉、四肢冰冷、腰膝酸軟冷痛、腹溫壓痛、舌胖側有齒痕、苔薄、脈沈細。治療以溫補脾腎為主,方劑以理中湯、申思丸加減。處方:黨參、炒白術、炙黃芪、炒益智仁、烏梅、續斷、補骨脂、淫羊藿、巴戟天、防風、炙甘草、炒訶子、炮姜、肉豆蔻、肉桂、五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