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脂調節目標
(1)壹級預防降脂目標:
①無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危險因素者:TC
②無動脈粥樣硬化但有冠心病危險因素的患者:TC
(2)二級預防的目標:動脈粥樣硬化疾病患者:TC
目前,美國膽固醇教育計劃(NCEP)和中國血脂防治建議將冠心病患者LDL-C的目標水平定為2.60mmol/L(100mg/dl)。如果LDL-C≥3.12 ~ 3.38 mmol/L(120 ~ 130)然而,目標水平的下限並不明確。壹些學者認為膽固醇越低越好。這壹觀點基於以下三點考慮:
①在壹定範圍內,降低膽固醇越大,臨床獲益越大。
②現有的藥物不可能將膽固醇降低到很低的水平。
③目前大多數冠心病患者沒有接受充分的降膽固醇治療。
最近有實驗表明,LDL-C水平控制在2.60mmol/L(100mg/dl)以下,臨床獲益可能更大。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後試驗(Post-CABG)是首次比較壹般降脂和主動降脂的臨床療效。主動降脂患者服用洛伐他汀40 ~ 80 mg/d,使LDL-C降至65438±0.6 ~ 2.5 mmol/l,經7.5年隨訪,主動降脂患者血管重建減少30%。綜合終點降低了24%,這支持了積極的降脂治療,並將LDL-C降低至約2mmol/L(77mg/dl)。AVERT試驗中,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經阿托伐他汀(主動降脂組)治療後LDL-C降至2mmol/L(77mg/dl),在1.5年內死亡、腦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降至3.09 mmol/L (165438+)。另壹項研究發現,當接受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的患者的LDL-C水平降至平均2.2mmol/L(85mg/dl)時,臨床受益更大,內膜增厚減少。但CARE試驗結果顯示,當LDL-C降至3.25 mmol/L(1.25mg/DL)時,心血管事件減少最為顯著,進壹步降脂未見任何獲益增加。因此,壹些臨床試驗正在進行,如TNT驗證的LDL-C目標值為2mmol/L(77mg/dl),理想值為2.08mmol/L(80mg/dl),以探索LDL-C新的目標值水平
在對膽固醇和冠心病的文獻進行全面回顧後,推測TC
國內外調整TG和HDL-C的目標水平差別很大。TG過高時,LDL-C亞型sLDL會增加,暫定目標值為:1.04mmol/L(40mg/dl)為宜。
2.血脂異常的治療
降血脂治療包括兩大類:藥物誘導性降脂治療和非藥物誘導性降脂治療。臨床上常用藥物使過高的血脂降至正常,降脂效果肯定,患者往往能接受,但也有其局限性。
非藥物降脂治療包括飲食控制、血漿凈化、手術和基因治療。其中,食療因為是高脂血癥治療的基礎而被廣泛應用。血漿凈化和手術治療是藥物誘導降脂治療的補充,但應用不廣泛。基因治療只適用於少數嚴重的高脂血癥。
(1)降脂藥物:
①膽酸螯合劑:這類藥物又稱膽酸間隔劑,主要是堿性陰離子交換樹脂,能在腸道內不可逆地與膽酸結合,從而阻礙膽酸的腸、肝循環,促進膽酸隨糞便排出,阻斷膽酸中膽固醇的重吸收。同時,隨著肝臟膽酸合成增加,肝細胞內遊離膽固醇含量減少,肝細胞表面LDL受體表達上調,血漿LDL分解代謝加快,血漿膽固醇和LDL-C濃度降低。該類藥物可降低血漿總膽固醇(TC)水平15% ~ 20%,降低LDL-C 20% ~ 25%,但對降低甘油三酯(TG)無作用,故僅適用於單純性高膽固醇血癥或與其他降脂藥物聯用治療混合型高脂血癥。
A.消膽胺,又名消膽胺,4 ~ 5g,每日3次,每日總量不超過24g。為了減少副作用,增加患者的耐受性,藥物可從小劑量服用,並在1 ~ 3個月內達到最大耐受量。這種藥的主要缺點是含有異味,常引起消化道不良反應,如惡心、厭食、便秘,大劑量可引起脂肪性痢疾。
b考來替泊又名降丹寧,常用劑量為10~20g ~ 20g和1 ~ 2次/d,該藥與煙酸長期聯合應用效果較好。考來替泊的不良反應與考來烯胺基本相似。
②煙酸及其衍生物:屬於B族維生素。當劑量超過作為維生素使用的劑量時,可明顯降低血脂。煙酸的降脂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抑制脂肪組織的脂解作用,減少肝臟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合成和分泌有關。此外,煙酸能促進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加速脂蛋白中三酰甘油的水解,故其降低TG的作用明顯。
臨床上煙酸不僅能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還能升高HDL-C,在常規劑量下,煙酸可使TC降低10% ~ 15%,LDL-C降低15% ~ 20%,TG降低20% ~ 40%,HDL-C輕度至中度升高。因此,這些藥物具有廣泛的應用範圍,可用於除純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和I型高脂蛋白血癥以外的任何類型的高脂血癥。
A.煙酸(又名煙酸):平時劑量為1 ~ 2g,3次/d,為了減少不良反應,我們可以從小劑量開始,0.1 ~ 0.5g,壹日3次,以後酌情逐漸增加平時劑量。研究表明,煙酸3.0g/d可使TC和TG分別降低9.9%和26.1%,但尚未證明煙酸能降低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但是,它可以防止冠狀動脈疾病的進展,促進現有冠狀動脈疾病的逆轉,並降低冠心病事件的發生率。這種藥常見的不良反應是皮膚發紅、發癢和胃部不適。
B.阿昔莫司:又名甲氧吡嗪、樂誌平。通常劑量為0.25g,2 ~ 3次/d,該藥為新合成的煙酸衍生物,其降脂機制與煙酸相同,臨床應用範圍與煙酸相似。可降低總膽固醇25%,甘油三酯50%,HDL-C 20%。阿昔莫司常見的不良反應與煙酸基本相同,但發生率較低。服藥後,部分患者可出現面部潮紅、皮膚瘙癢或胃部燒灼感、上腹部不適及輕微頭痛。
③苯氧芳香酸或貝茨:貝茨能增強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加速VLDL的分解代謝,抑制肝臟中VLDL的合成和分泌。這些藥物可降低甘油三酯22% ~ 43%,降低TC僅6% ~ 15%,並有不同程度的升高HDL-C的作用。其適應癥為高甘油三酯血癥或以甘油三酯升高為主要癥狀的混合型高脂血癥。
A.氯貝丁酯(氯貝丁酯、阿托品、冠心平);0.25~0.5g,3次/d,這是貝特類降脂藥物最早的臨床應用。早期世衛組織試驗表明,非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增加,這影響了該藥物在臨床上的廣泛使用。
b非諾貝特(非諾貝特)0.1g,3次/d,用微粉化制劑,又名力普治,0.2g/d;非諾貝特顆粒可降低TG 15.2% ~ 52%,TC 12% ~ 29%,LDL-C 12% ~ 25%,小密LDL-C(sLDL-C)21.5%。微粉化非諾貝特降低TG和LDL-C的作用與TG和LDL-C的基礎水平成正比,少數患者在使用微粉化非諾貝特後1周出現輕度腹脹,4周後消失。大多數患者服用微粉化非諾貝特,耐受性良好。長期使用貝特類藥物可誘發類似I型的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停藥後可逐漸恢復。非諾貝特顆粒可引起天冬氨酸轉氨酶和丙氨酸轉氨酶輕度升高,偶爾引起肌病。
c吉非羅齊,又名諾恒,康力發0.6g,壹日3次。赫爾辛基心臟研究(HHS)證實,吉非特降低了43%的甘油三酯,還降低了冠心病的發病率。在退伍軍人管理局HDL-C幹預試驗(VA-HIT)中,觀察到用吉非羅齊(65,438+0,200mg/d)治療後,甘油三酯下降365,438+0%,HDL-C上升6%,LDL-C無明顯變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冠心病死亡(第壹終點)的相對風險率下降22%;同時,中風的風險降低;但總死亡風險下降(11%)無顯著意義。
D.BenzZabyti,又名Abetase或Bilipidemic,0.2g,3次/d,緩釋長效制劑商品名為脂康平。苯紮比可減緩局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尤其是基底動脈狹窄
④三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 (HMG-CoA)還原酶抑制劑(他汀類):該類藥物是細胞內膽固醇合成限速酶即HMG-CoA還原酶的抑制劑,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調脂藥物。因為它們的英文名中都含有“statin”,所以常簡稱為他汀類藥物。自從1987批準1他汀類藥物(洛伐他汀)用於治療高脂血癥以來,已有五種他汀類藥物可供臨床使用。目前認為他汀類藥物的降脂作用機制是他汀類藥物能抑制細胞內膽固醇合成早期的限速酶HMG-CoA還原酶,導致細胞內遊離膽固醇減少,並通過反饋上調細胞表面LDL受體的表達,從而增加細胞內LDL受體的數量和活性,加速循環血液中VLDL殘基(或IDL)和LDL的清除。
洛伐他汀:商品名是美降治、洛華寧、洛特和洛之特。另外,血脂康的主要成分是洛伐他汀。通常劑量為10 ~ 80 mg/d,每晚服用。對於ⅱ型高脂蛋白血癥患者,洛伐他汀20mg/d使總膽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分別下降65438±07%和24%,使HDL-C增加6.6%。洛伐他汀40mg/d使總膽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分別下降22%、30%和65438±04%,使HDL-C增加7.2%。洛伐他汀80mg/d使總膽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分別下降29%、40%和65438±09%,使HDL-C增加9.5%。空軍/德州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預防研究(AFCAPS/TexCAPS)表明,洛伐他汀20 ~ 40 mg/d(治療5.2年後)可使重大冠心病事件風險降低37%,心肌梗死(致死性或非致死性)風險降低40%。這種藥的副作用很少,如腹痛、腹瀉、便秘、肌肉痙攣、疲勞、皮疹和視力模糊。可能存在肝功能異常和CK升高。偶爾可有肌病的臨床表現,CK顯著增加(高於正常值上限10倍)。
辛伐他汀:商品名為舒降之、李殊達、京必舒心、澤之好和蘇誌。5 ~ 80mg每天晚上拿衣服。辛伐他汀自1988年問世以來,臨床應用已有10多年。許多研究和臨床觀察證實,該藥長期應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辛伐他汀治療平均可降低TC 28% ~ 30%;LDL-C平均下降了36% ~ 39%;TG下降11% ~ 16%;HDL-C平均增加了10% ~ 14%。在北歐辛伐他汀生存研究(4S)中,63%的患者服用辛伐他汀20mg/d,37%的患者服用辛伐他汀40mg/d..證明辛伐他汀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可使總膽固醇和LDL-C分別降低28%和38%,並能顯著降低總死亡和冠心病死亡的風險。心臟保護研究(HPS)結果顯示,辛伐他汀40mg/d治療可使LDL-C平均降低37%,冠心病事件降低24%,卒中風險降低27%,總死亡率降低65438±02%。受試者是冠心病或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血漿總膽固醇(TC)> 3.5 mmol/L .HPS發現,無論受試者的基礎LDL-C水平如何,即使受試者的基礎LDL-C低於2.6mmol/L,經過辛伐他汀治療後,LDL-C降低65438±0 mmol/L後仍可獲得明顯的臨床獲益..因此,HPS的重要貢獻在於拓寬了需要積極降脂治療的人群:所有冠心病和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都應給予積極降脂治療。
辛伐他汀的不良反應很少,包括便秘、腹痛、消化不良、腹脹和惡心。辛伐他汀引起的肝損害並不常見,主要表現為血清轉氨酶輕度升高。約5%接受辛伐他汀治療的患者可出現肌酸磷酸激酶短暫輕微升高(超過正常參考值的3倍),這通常沒有臨床意義。極少數服用HMG-CoA還原酶抑制劑的人可以發展為伴有或不伴有血清CK水平升高的肌炎,但這種肌炎通常是自限性的。
C.普伐他汀:商品名叫Pragu,是美百樂鎮。10 ~ 80 mg/d,每晚服用。普伐他汀多國研究觀察了1062例高膽固醇血癥患者的降脂效果。結果表明,普伐他汀(20mg/d)治療65438±03周,可使總膽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分別下降65438±09%、26%和65438±02%。西蘇格蘭冠心病預防研究(WO-SCOPS)、膽固醇和冠心病復發事件試驗(CARE)和普伐他汀長期幹預(LIPID)均證實,普伐他汀40mg/d可降低TC 18% ~ 20%、LDL-C 25% ~ 28%、HDL-C 5%、TG 60%。同時,冠心病的死亡率和致殘率明顯降低。
主要不良反應是肝轉氨酶升高,與該藥劑量有關,但至今未見該藥引起長期肝損害的報道。服用普伐他汀者需要監測轉氨酶,轉氨酶超過正常上限3倍時慎用。患者可能出現肌病甚至無力,以至於無法站立;CK可顯著增加,比正常上限高10倍。橫紋肌溶解癥和免疫性肌病的報道很少。
D.氟伐他汀:又名萊索科;20 ~ 80 mg,每晚服用。原發性高膽固醇血癥患者每日服用氟伐他汀20 ~ 40mg,可降低LDL-C19% ~ 3L%、TC 15% ~ 21%、TG 1% ~ 12%、HDL-C2% ~ 6552%。當氟伐他汀的劑量增加到40 ~ 80 mg/d時,LDL-C將繼續下降6%以上。LIPS研究是1臨床試驗,旨在首次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後立即開始降脂治療。本研究證實,應用氟伐他汀(40mg,每日兩次)可在4年隨訪內將冠心病患者的心臟事件絕對減少5.3%,相對減少22%。
氟伐他汀引起的副作用通常是輕微而短暫的,包括頭痛(8.9%)、消化不良(7.9%)、腹瀉(4.9%)、腹痛(4.9%)、惡心(3.2%)和失眠(2.7%)。在臨床試驗中,3.5%的患者因為副作用而停止使用氟伐他汀。雖然氟伐他汀的嚴重副作用很少報道,但仍有氟伐他汀引起肌痛(肌炎)的報道。在服用氟伐他汀的患者中,有0.3%出現肌酸磷酸激酶無癥狀性升高(高於正常上限65,438+00倍),應迅速停藥。
E.阿托伐他汀:也稱為立普妥和阿樂。2.5 ~ 20 mg,每晚服用。在常規劑量(10 ~ 80 mg/d)下,阿托伐他汀可使LDL-C降低40% ~ 60%,甘油三酯降低23% ~ 45%,HDL-C降低5% ~ 9%。ApoB的變化與LDL-C平行,對脂蛋白(a)無明顯影響。對於原發性高甘油三酯血癥,單用阿托伐他汀也能取得顯著療效。AVERT試驗比較阿托伐他汀(80mg/d)和PTCA治療穩定型心絞痛的療效。發現PTCA組有265,438±0%(37例)患者發生缺血事件,而阿托伐他汀治療組僅有65,438±03%(22例)患者發生缺血事件。後者的1缺血事件發生的時間晚於前者。這壹結果證明,積極降脂治療在預防冠心病患者缺血事件方面至少具有與PTCA相同的效果。MIRACL是他汀類藥物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的1大規模臨床試驗。研究對象為3086例住院的不穩定型心絞痛或無ST段擡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96h內隨機分為阿托伐他汀(80mg/d)治療組和安慰劑組。研究的主要聯合終點是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肺復蘇或復發性心絞痛,需要住院觀察證據。平均觀察期為65438±06周。結果阿托伐他汀的積極降脂治療可使主要終點的風險降低65438±06%。英國-斯堪的納維亞心臟預後試驗(ASCOT)評估了阿托伐他汀(10mg/d)對膽固醇水平正常或輕度升高的高血壓患者的益處。主要終點是致死性冠心病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綜合發病率,次要終點包括卒中的發病率。平均隨訪觀察3.3年,阿托伐他汀治療組致死性冠心病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聯合終點風險降低36%,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卒中風險降低27%。
阿伐他汀耐受性良好,不良反應的發生與藥物劑量無明顯相關性。約0.7%的吸毒者轉氨酶持續升高3倍以上,大多發生在治療後16周內,偶爾出現肌病。
F.各種他汀類藥物的降脂作用比較:目前國內可供臨床選擇的他汀類藥物有5種,其各自的降脂作用和防治冠心病的作用可能有所不同,但在壹定劑量範圍內,這5種他汀類藥物在降低總膽固醇、LDL-C和三酰甘油、升高HDL-C方面的作用是不相上下的(表6)。同時還發現他汀類藥物降低總膽固醇和LDL-C的效果與藥物劑量有關,但不是直線關系。當他汀類藥物的劑量增加1倍時,總膽固醇的降低僅增加5%,LDL-C的降低增加7%。
⑤其他降脂藥物:
A.普羅布考:也稱為普羅布考。通常的劑量是0.5g,壹天3次。本品被吸收到體內後,可滲透到LDL顆粒的核心,可能改變LDL的結構,使其容易通過非受體通道被消除。此外,該藥物還可能具有增加肝細胞中LDL受體活性和抑制小腸對膽固醇吸收的作用。據觀察,普羅布考也是壹種強有力的抗氧化劑。能降低血漿總膽固醇20% ~ 25%,降低LDL-C 5% ~ 15%,降低HDLC 25%。主要適用於高膽固醇血癥,尤其是純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在用藥期間,可以看到患者跟腱和皮膚的黃色瘤消退。普羅布考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惡心、腹瀉、消化不良等。還可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血漿尿酸濃度升高,最嚴重的副作用是QT間期延長。室性心律失常或QT間期延長患者禁用。
B.魚油制劑:國內臨床使用的魚油制劑有多益康、脈絡康、魚益康,劑量為1.8g,每日3次。主要含有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降血脂的機制不是很清楚,可能與抑制肝臟VLDL合成有關。魚油制劑僅輕度降低甘油三酯,輕度升高HDL-C,對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無影響。主要用於高甘油三酯血癥。常見的副作用是魚腥味引起的惡心,壹般很難長期服用。約2% ~ 3%的患者服藥後出現惡心、消化不良、腹脹、便秘等消化道癥狀,少數病例轉氨酶或肌酸激酶輕度升高,極少引起肌病。
(2)降脂藥物的臨床應用:目前主要根據高脂血癥患者的表型選擇藥物。為方便起見,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①單純性高膽固醇血癥:指血漿膽固醇水平高於正常,而血漿三酰甘油正常。這種情況下可以選擇膽酸螯合劑、他汀類、普羅布考、彈性蛋白酶、煙酸,其中他汀類是最佳選擇。
②單純性高甘油三酯血癥:輕中度高甘油三酯血癥常可通過飲食治療使血漿甘油三酯水平降至正常,無需藥物治療。對於中等水平以上的高甘油三酯血癥,可選用魚油制劑和貝特類調脂藥物。
③混合型高脂血癥:指血漿膽固醇水平和血漿甘油三酯水平均升高。這種情況也可以分為兩種亞型:主要是膽固醇升高或甘油三酯升高。如果膽固醇升高是主要因素,首選他汀類藥物;如果甘油三酯升高是主要因素,可以先試試貝特類。煙酸制劑也適用於這種類型的血脂異常。
④聯合用藥:對於嚴重高脂血癥患者,僅用壹種調脂藥物可能難以達到理想的調脂效果,可考慮聯合用藥。簡單來說,只要不是同壹類調脂藥物,都可以考慮聯合用藥。臨床上常用聯合用藥有:
A.對於嚴重的高膽固醇血癥,如果單壹藥物降脂效果不理想,可以使用他汀類+膽酸螯合劑或+煙酸或+貝特類。
對於嚴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癥患者,可以使用貝特類藥物和魚油。
⑤用藥註意事項:針對特定患者,應根據血脂異常的類型和冠心病風險選擇合適的降脂藥物。目前還沒有壹個公認的標準來確定合適的降脂藥物。從防治冠心病的角度出發,壹般認為合適的降脂藥物應具備以下特點:a .降脂作用,尤其是降膽固醇作用確切;應用常規劑量可在4 ~ 6周內使TC下降20%以上(LDL-C下降25%),並有降低TG、升高HDL-C. B .的作用,患者耐受性好,不良反應少,無嚴重毒副作用;c .經證實,在不增加非心血管死亡率的情況下,能明顯降低心血管死亡率和致殘率;d .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比。大量臨床證據表明,他汀類藥物應成為冠心病防治的首選藥物。
血脂異常的治療壹般需要長期堅持才能獲得明顯的臨床效益。用藥期間應定期隨訪,開始用藥後4 ~ 6周內應復查血漿膽固醇、三酰甘油、HDL-C,並根據血脂變化調整用藥。如果血脂未能降至正常,應加大藥物劑量或改用其他降脂藥物,或考慮聯合用藥。如果治療後血脂已降至正常或達到目標值,繼續使用相同劑量,壹般不要減少藥物劑量,除非血脂已降至很低水平。長期連續用藥時,每3 ~ 6個月復查壹次血脂,同時復查肝腎功能和肌酸激酶。
(3)冠心病防治中的降脂治療指南:現有大量研究證實,降脂治療在冠心病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同國家的血脂水平和開始降脂治療預防冠心病所需的目標值並不完全相同。壹些國家建議根據冠心病的危險因素進行分層治療。例如,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的成人治療組(ATP)提出,開始藥物降脂治療的個體的血脂水平不同於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冠心病危險因素的個體的血脂水平(表7)。在國內,1997公布了《血脂異常防治建議》,提出了降脂治療預防冠心病的血脂水平和預防目標水平(表8)。歐洲也在《冠心病防治指南》中提出了降脂治療的指南。
①美國膽固醇教育計劃成人治療組制定的第三標準(ATPⅲⅲ):該標準(表7)已被世界上許多國家借鑒和采用。對於冠心病患者,血漿LDL-C >;3.4毫摩爾/升(TC & gt5.2mmol/L)應進行降脂治療。
②對我國血脂異常防治的建議:我國心血管專家參考了美國的ATP方案和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方案,並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制定了我國醫療衛生人員血脂異常防治統壹指南(表8)。此外,在我國血脂異常防治建議中,已經設定了將血漿甘油三酯降低至1.70 mmol/L(1.50mg/DL)的防治目標水平。
③歐洲心臟病學會制定的冠心病預防指南中,建議將血漿總膽固醇降至5.0mmol/L(190mg/dl),使血漿LDL-C降至3.0mmol/L(115mg/dl)以下。雖然HDL-c;2.0mmol/L(180mg/dl)是冠心病風險增加的標誌,但HDL-C和TG的治療目標值尚未建立。
(4)非藥物降脂治療:
①食療:食療是各種高脂血癥治療的基礎,尤其是對於原發性高脂血癥患者。即使在進行藥物誘導降脂治療的同時,仍應同時進行飲食治療。食療不僅能使血清膽固醇降低2% ~ 8%,還能使血脂調節劑更容易發揮良好的作用。還具有改善糖耐量、恢復胰島功能、減輕肥胖者體重等多種功效。
A.食療原則:合理的飲食應以保持身體健康和體重不變為原則。
B.飲食治療的標準和目標:需要飲食治療的血清LDL-C水平和要達到的降低LDL-C的目標也根據是否有CHO進行分類(表9)。
c飲食治療方案:美國膽固醇教育計劃(ATPⅲⅲ)提出的高膽固醇血癥飲食治療方案,可供我國高膽固醇血癥臨床治療借鑒。ATPⅲⅲ中的治療性生活方式改變(TLC)有以下特點:a .飽和脂肪酸攝入較少(
②血漿凈化療法:高脂血癥的血漿凈化療法,又稱血漿分離,是指去除含有高濃度脂蛋白的血漿,又稱血漿清除或血漿置換。近年來發展了LDL清除法,具有特異性高、副作用少、無需補充血漿等優點,但需要每7 ~ 14天進行1次,需要終身治療。
去除LDL已成為難治性高膽固醇血癥患者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壹,它可以將血漿膽固醇水平降低到藥物無法達到的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清除療法的適應癥:
A.冠心病患者最大飲食和藥物治療後血漿LDL-c >的變化:4.92毫摩爾/升(190毫克/分升)。
B.飲食和藥物治療後無冠心病的30歲以上男性和40歲以上女性的血漿LDL-c >水平;6.48mmol/L(250mg/dl),壹級親屬早發冠心病,有壹項或多項其他冠心病危險因素,包括血漿脂蛋白(a) >: 40mg/dl。
C.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純合子患者,即使沒有冠心病,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也升高。
D.此外,對於純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患者,任何對降脂藥物反應差、血漿膽固醇水平非常高的人,都可以考慮作為采用這種方法的指征。
因為這種療法非常昂貴,而且需要反復進行,所以不適合臨床應用。
③基因治療:利用特定的重組DNA在基因水平上治療遺傳性疾病。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將正常基因導入靶細胞並表達,治療內源性基因引起的異常;或通過同源重組,突變基因或序列被外源正常基因取代;或者在特定的靶細胞中加入具有特殊功能的基因,對抗異常基因導致的病理狀態;反義核酸技術也可用於減少突變基因的表達。基因治療還不成熟,需要進壹步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