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金匱要略》描述的疾病主要是內科的雜病,還有外科的婦產科等壹些疾病。《金匱要略》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雜病診治專著,是張仲景辨證論治理論的代表作。古今醫家對此書推崇備至,稱其為方劑學之祖、醫方經典、治雜病典範。《金匱要略》書名意為重要珍貴,“簡”意為言簡意賅,切中要害,可見該書言簡意賅,彌足珍貴,應精心保存和應用。
《金匱要略》共3卷25篇,第2至22篇介紹了以內科雜病為主的多科疾病的脈診,論述了要訣,為讀者提供了壹些辨證論治和方藥配伍的基本原則,是我國中醫臨床醫學的基礎著作之壹。該書以內科疾病為主,如痙攣、濕邪、百合病、狐病、陰陽毒、瘧疾、中風、血淤、疲勞、肺膿腫、咳喘上氣、豚氣、胸痹、心痛、氣短、脘腹脹滿、寒疝、倒伏、風寒積聚、痰多、口渴等。同時還探討了外科和傷科的病證,如癰腫、腸癰、浸瘡、刀斧傷等。另外,還有壹篇專論婦科病的文章。該書按病種分章,論述了每種疾病的不同癥狀和治療的不同階段,以及“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臨床實踐,便於後世醫家分析比較,學習掌握治療中的圓機法。此外,書中還有其他論述,如臟腑經絡疾病、生活調養、飲食衛生、飲食禁忌、食物中毒防治等。
《金匱要略》總結了東漢以前豐富的診療經驗。當時對各種疾病病因的認識已經明確分為三類,將因身體虛弱而產生的外邪感和臟腑從經絡傳入(所謂“內因”)列為第壹病。重視四診參證結合,註重臟腑經絡辨證,結合營衛氣血、陰陽五行學說。在治療方面,我們重視預防和早期治療,所謂“致力於預防疾病”。強調治療疾病時壹定要照顧整體,調整臟腑功能。
《金匱要略》收方262個。方劑的特點與《傷寒論》相同,其中所包含的大部分方劑確實具有較高的療效。如大柴胡湯、瀉心湯、大建中湯、黃芪建中湯、季芳黃芪湯、季芳茯苓湯、鱉甲萬劍、當歸生姜羊肉湯、半夏厚樸湯、厚樸吳起湯、茵陳蒿湯、陳印五苓散、甘麥大棗、酸棗仁湯、腎氣丸、麥門冬湯、顆粒大棗謝飛湯等。因其所含方劑具有藥味精煉、配伍嚴謹、主治明確的特點,被後人譽為“多方之祖”或“經方”,是後世方劑學發展的重要基礎。
寫作背景
雖然張仲景從小就厭惡官場,鄙視仕途。不過他父親既然是朝廷的官員,我希望張仲景能在朝廷謀個兼職。在古代,人們把不忠不孝視為最大的恥辱。張仲景雖然不情願,但也不想違背父親的命令,留下不孝之子的名聲。所以在靈帝時(約168~188),他養孝,入官場。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張仲景被朝廷派往長沙任太守。但他仍然用自己的醫術為人民解除痛苦。在封建時代,官員不能隨便進入房屋和接近人民。但不接觸老百姓,就沒法治療,醫術也沒法長進。於是張仲景想了壹個辦法,選擇每個月的初壹、十五開衙門廣,不問政事,讓有病的人進來。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廳裏,小心翼翼地對待壹個個的人。他要求酋長張貼通知,告訴人們這個消息。他的舉動在當地引起了強烈的震動,所有的人都拍手稱快,對張仲景更加熱情。時間長了,就成了約定俗成。農歷初壹、十五,四面八方的人聚集在他的衙門前求醫,有的甚至帶著行李遠道而來。後來,人們把坐在藥鋪裏給人治病的大夫稱為“坐大夫”,以紀念張仲景。張仲景看到百姓對他非常信任,就不斷提高醫術,不斷探索。他收集了大量的民間驗方,進行了認真的研究。有時甚至害怕長途跋涉,向老師學習。有壹次他聽說襄陽市同濟堂有個外號叫“王神仙”的名醫,對治療背疼很有經驗。他立即帶著行李,跋涉數百裏,拜“王慎賢”為師。我對“王神仙”在醫學和醫藥方面的獨到之處進行了學習和研究,受益匪淺。
張仲景的醫術雖然高超,但有些病是治不好的。俗話說“當兵之後,必有災年。”東漢末年,戰亂頻繁,連綿不斷的戰亂導致了瘟疫的流行。建安年間,瘟疫五次蔓延,死了很多人,壹些城鎮成了空城,尤其是死於傷寒的人。比如張仲景家,原來有200多人。從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開始,不到10年就有三分之二的人死於傷寒,十個中有七個死於傷寒。有的庸醫趁火打劫,不給病人認真把脈。
“不蹬腳,不握手”,壹會兒開藥,壹會兒只知道賺錢。越來越多的人,雖然師從名醫,卻不思進取,墨守成規,不認真研究醫方醫術,拯救百姓疾苦,卻爭權奪利,忘了本分。張仲景對這些人很生氣,狠狠地斥責他們。他決心控制瘟疫流行,根除傷寒。從此,他“苦求古訓,博采眾方”,刻苦鉆研《蘇文》、《靈樞》、《八十壹難》、《陰楊達論》、《孕醫錄》等古代醫書,繼承《內經》等經典醫書的基礎理論,廣泛借鑒其他醫家的治療方法,結合個人臨床診斷經驗,研究治療傷寒雜病。
此時東漢分裂,張仲景不行了,家難歸。於是去了嶺南隱居,專心學醫寫醫書。到建安十五年,他終於寫出了劃時代的臨床醫學巨著《傷寒論》,十六卷。後人將其編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傷寒論》系統總結了“辨證論治”理論,為我國中醫病因理論和方劑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後來,該書被視為“方書之祖”,張仲景也被稱為“方婧大師”。
寫完這本書後,張仲景仍然致力於學醫,直到去世。公元285年,晉武帝司馬燕統壹天下後,張仲景的遺體被後人運回家鄉安葬,並在南陽修建了醫聖祠和仲景墓。
《簡明處方》序論
張仲景寫了十六卷《傷寒論》,但在這個世界上已經出版了十卷《傷寒論》。雜病沒有書,或者各種方子裏都有壹二。翰林學士王鑄在蠢簡中得到了仲景《金匱要略方》三卷:第壹卷論傷寒,第二卷論雜病,第二卷載其方,治婦人。是有記載傳世的士人之流,只算幾耳。需要對方證明是對的人,應用在別人身上,效果如神。但是,要麽有證無方,要麽有證無照,所以對急救毫無準備。國家命令儒生訂正醫書,我先批《傷寒論》,後修訂《金匱要略》玉書,現在又修訂了這本書,仍然是從屬於癥狀壹條壹條的,方便我死的時候查用。也散見於各個流派,附於每篇文章末尾,以拓寬其方法。因其傷寒論述刪節多,斷於雜病,最後忌食。除262方重復外,其余25篇全部合並為上、中、下三卷,仍稱為《金匱要略方論》。我看了魏誌驊陀的故事,說“妳出壹冊書,這本書就能活。”。每次看華佗治的病,還是怪怪的,不符合聖人經典。稱生者為奇者,必為仲景之書。偉大是炎農的聖法,屬於我,我敬主,承大統,養元元。方書之頒布,可救苦,使和溢,萬物生生不息。
太子右大夫高寶亨、尚書官孫棋、尚書署官林翼傳世。
作品目錄
金匱要略
第壹個綜合征是藏府經絡先後受影響。
痙濕脈證之二
百合狐貍精陰陽毒病辨證論治之三
瘧疾脈沖綜合征的綜合治療
經五結綜合治療中風脈象
血瘀疲勞脈證的綜合治療六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七
豚沖氣病脈八辨證論治
胸痹心痛氣短的辨證論治
第十節食積型腹寒疝的辨證論治
五臟六腑、風寒蘊結、脈象證第十壹治
脈證結合十二指腸治療痰咳
治療由糖尿病和小便不利引起的淋病脈象綜合征是第十三項
第十四條治療水氣綜合征合並脈象綜合征
脈證結合十五法治療黃疸
心悸嘔血血胸證的辨治
第十七節嘔吐通脈辨證論治
潰瘍、癰腫、腸癰浸病脈證及第十八條的治療
第十九條辨證論治蛔蟲腫指和臂筋。
第二十節婦女妊娠脈象綜合征的治療
女性產後脈象的辨證論治
第二十二條治療婦女雜病和脈象綜合征
雜病療法處方23號
動物、魚、昆蟲都是禁忌,同時處理。
第二十五條涉及果蔬谷的禁忌
作品的價值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不僅為我國歷代數百位學者和研究著作所註,也為歷代研究和治療急性發熱的醫學家所遵循,成為他們發展和發展醫學理論和醫學技術的基礎、依據和教科書。在國外也有著廣泛而深入的影響。如日本,不僅收藏、印刷了許多《傷寒論》善本,而且從日本傳入中國,影響很大。而且日本學者對《傷寒論》著作的研究和註釋,只是先傳後傳,現存六十余部。再比如日本也收藏了比較好的《金匱要略》版本,日文版也很多。日本醫生研究並流傳到中國的《金匱要略》專著有10余種。日本著名作家合編《傷寒論》、《金匱要略》的專著近20種,可見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在日本的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日本現代醫學繁榮的今天,日本學者仍然特別重視對張仲景《傷寒論》的研究。許多醫學家仍然十分重視該書原方在臨床醫療中的應用,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用這本書裏的方子做的中藥,也是日本醫學界所倚重的。《金匱要略》是中醫寶庫中的壹顆明珠,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雜病專著。奠定了雜病的理論基礎和臨床規範,具有較高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對後世臨床醫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和深遠影響。因此屬於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壹,被譽為歷代方劑書之祖,治療雜病的典範。林逋稱之為“施於人,效果奇效。”
這本書的特點
《金匱要略》,簡稱《金匱要略》,是壹部以內科雜病為主的臨床專著。東漢的張仲景,寫於三世紀初。仲景原創《傷寒論》,西晉王叔和編纂。其中壹個古老的版本叫做《金匱要略》。北宋校正醫書局的孫棋、林翼對王鑄在亭中發現的竹簡進行了整理編輯,以雜病為主要內容,更名為《金匱要略》。書中附有東漢以後醫生的壹些藥方。
榮譽
《金匱要略》收方262個。方劑的特點與《傷寒論》相同,其中所包含的大部分方劑確實具有較高的療效。如大柴胡湯、瀉心湯、大建中湯、黃芪建中湯、季芳黃芪湯、季芳茯苓湯、鱉甲萬劍、當歸生姜羊肉湯、半夏厚樸湯、厚樸吳起湯、茵陳蒿湯、陳印五苓散、甘麥大棗、酸棗仁湯、腎氣丸、麥門冬湯、顆粒大棗謝飛湯等。因其所含方劑具有藥味精煉、配伍嚴謹、主治明確的特點,被後人譽為“多方之祖”或“經方”,是後世方劑學發展的重要基礎。
標準
《金匱要略》除了內服湯藥、丸散和針灸治療外,還記述了溫熨、坐診、燒灼、沐浴、擦藥、鼻內用藥、吹耳、灌耳、泡腳等外治方法,為臨床治療學和保健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本書記載了幾種猝死的急救方法,尤其是上吊。書中生動描述了如何以人工呼吸配合藥物治療、飲食治療、按摩、吹耳外治等綜合治療措施進行搶救。操作程序科學。
自北宋《金匱要略》問世以來,就有了代代相傳的雕版印刷。其中,明代趙刻本最為常見。歷代註釋和研究《金匱要略》的著作也不少,但遠不及《傷寒論》。
作者簡介
張仲景是名機,被稱為醫聖。南陽縣聶陽(今河南省鄧州市城區、河南省南陽市葛東鎮張寨村)人。生於東漢元嘉、永興年間(約150~154),卒於建安末年(約215~219),活了約七十歲。相傳為孝宗,長沙知府,故稱張長沙。張仲景從小就喜歡醫學。“博覽群書,學道學。”當他十歲的時候,他已經讀了很多書,尤其是關於醫學的書。同鄉何清賞識他的聰明和專長,曾對他說:“慎用心思而用韻不高,必是良醫”(《何清傳》)。後來,張仲景真的成為了壹名好醫生,被稱為“醫聖、方劑學始祖”。這當然與他“用思維之精華”有關,但主要是他對醫學職業的熱愛和善於“苦求古法,博采眾長”的結果。年輕的時候和張伯祖在同壹個縣城學醫。經過多年的刻苦學習和臨床實踐,他成為中國醫學史上壹位傑出的醫生。
他處於東漢末年動蕩不安,連年混戰,“民棄農”,城市田莊大都成了荒野,百姓流離失所,饑寒交迫。各地連續爆發鼠疫,尤以洛陽、南陽為甚,會稽(紹興)疫情嚴重。“每個家庭都有僵屍的痛苦,每個房間都有哀號;”張仲景家也不例外。張仲景目睹了這悲傷的壹幕。據記載,自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間有三分之二的人死於傳染病,其中傷寒占70%。“感前之失,不可救藥”(《傷寒論·序》)。於是,他發奮學醫,立誌做壹名能解除人們痛苦的醫生。“為了治妳親人的病,為了救窮人,為了保妳的健康,養妳的命”(《傷寒論·序》)。當時,他的家族中有壹個人叫張伯祖,是壹位很有名望的醫生。張仲景為了學醫,去拜他為師。看到他聰明好學,張伯祖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醫學知識和技能傳授給他,但張仲景居然傳了下去。何清曾在《襄陽府誌》壹書中稱贊:“仲景之術,勝於伯祖”。
張仲景刻苦鉆研《內經》,廣泛收集醫方,撰寫了傳世巨著《傷寒論》。其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在方劑學方面,《傷寒論》也有很大貢獻,創造了許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方劑。他所創立的六經辨證治療原則,得到了歷代醫家的高度贊揚。這是我國第壹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規律的醫學專著。是我國醫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壹,是後世學者研究中醫的必備經典著作,受到醫學生和臨床醫生的廣泛重視。
《傷寒論》序中有壹段話:“從上可治親人之病,從下可救貧賤,從中可保整體成長,從此可養身體”,足見仲景作為醫聖的仁德,後人尊稱其為“醫宗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