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沒有孩子的人生不完整”太難了。誰能理解女性的生殖焦慮?

“沒有孩子的人生不完整”太難了。誰能理解女性的生殖焦慮?

去年,楊麗萍,壹位事業有成的著名舞蹈家,60多歲了依然美麗,卻被Tik Tok的壹條評論質疑:

“沒有孩子的人生是失敗的”,這種“生育機器論”壹時間引發眾怒。

在當今這個思想早已解放的時代,女性生育的話題依然能隨時戳中大家的神經。

我們不禁要問,這個社會對女性的價值是否還局限於“生兒育女”的刻板印象?

隨著三胞胎政策的到來,在這個經濟進步的時代,中國女性的生育壓力越來越重。

前陣子,圍繞“不能生”、“不敢生”、“不想生”等女性問題,紀錄片《精彩蛋生》上映,掀起了壹陣討論。

以第壹集的幾位主角為例:

35歲的夏雯經歷了兩次體外受精失敗,被丈夫告知離婚,並被收取60萬元的輔助生殖費用。

年輕的欣欣患有先天性染色體異常,無法懷上自己的卵子。在等待捐卵期間,丈夫和婆婆提出了離婚。

丹丹,壹直想通過給他生個孩子來回報丈夫的愛,認為“生孩子是愛的最高表達,這是她作為女人的責任”,但在拍攝後期,因為精神壓力太大,進了精神病院;

高齡失獨的翁姐姐和余哥哥來做試管嬰兒,希望通過輔助生殖把死去的兒子“投胎”回他們身邊...

在求子的道路上,眾生皆有不同的態度。

每個人的故事都是壹部血淚史,但在自己的史詩裏,有的人如願挽回了愛情,有的人婚姻失敗,卻又無奈又悲傷。

“上帝造人的時候給了女性子宮,子宮既是禮物,也是枷鎖。”

太多的女人,結婚後,都要把生孩子當成人生的首要任務。如果不生或者不能生,就會被當成“不會下蛋的雞”。

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標榜“獨立女性”的女性。她們因為受教育程度、環境等原因,雖然是生產主體,但在生育問題上壹直沒有自己的話語權,不得不在自己和家庭的兩難中掙紮。

在男權邏輯的影響下,“傳宗接代”的觀點成為壹種歷史悠久的“文化規訓”。

我們無意攻擊這些遵循了幾千年的思維模式。他們自己和他們的父母可能只是不自覺地被困在這股思想洪流中。

《人生》第二季有壹集也聚焦了女性的生殖焦慮。

因為前兩個孩子都是女兒,在婆家重男輕女的家庭氛圍下,即使胎盤在前,也要想盡辦法生個男孩的林禽。但生產時出了意外,失血10000毫升,不得不切除子宮。

她在病床上嘆了口氣,“還是做人好”。

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和重度肺動脈高壓的吳英,堅持“不生孩子似乎是不完整的人生”,不得不冒著生命危險懷孕生子。最終,她的賭博失敗了,她失去了生命。

腦積水孕婦饒美玲問丈夫:“如果我不能生兒子,妳會和我離婚嗎?”

消防英雄劉傑因公殉職,母親應賢美多次試管嬰兒成功,感嘆“感覺兒子回來了”。

這壹集的三個女主角甘願冒著生命危險,屈從於所謂的“沒生過孩子的不完整女人”、“有孩子的家庭才是完整的”、“壹定要生個男孩”。

正是這個社會對壹個女人的所有價值視而不見,只關註壹個生殖功能。從各種文學作品到倫理道德,“不孝有三,無嗣為大”“婚姻是女人最重要的事業,生兒育女是維護婚姻最有效的手段”等被誤解的觀點被廣泛宣傳。

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無數的吳英前赴後繼,用自己的生命賭上了為數不多的概率。他們相信自己屬於統計學上幸運的那部分,而不是輪到自己100%死亡的那部分。

可悲的不僅是這個社會無數的女性,更是這個經濟高速發展但思想依然沒有進步的社會。

就像《什麽都不問》裏的壹句臺詞:

“妳不能死了才想明白這輩子怎麽過。”

根據《柳葉刀》雜誌的跟蹤研究,從65438年到0950年,每個女性壹生平均生育4.7個孩子。到2017年,經過半個多世紀,平均生育率下降到2.4個孩子。

當然,這與整個社會的晚育和不育有關,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人們的生育觀念開始發生變化,不同的家庭有了更多的生育選擇。

在觀念的轉變中,難能可貴的是女性的自我意識也在悄然上升。

2020年底公布的壹項社會調查《中國女性生育觀現狀》顯示,67.4%的人不再把生孩子作為自己的義務,他們希望孩子不再傳宗接代或者養兒防老。相反,很多人更想要孩子來增加家庭樂趣。

正如在楊麗萍事件中,許多女明星也發表文章表示支持。

這是壹種新的社會聲音。有些人真的在思考生孩子對自己的意義。這種想法可能不足以改變社會,但卻是壹個好的開始。

文末用知乎上壹個用戶的內容:

"...在女性求子的過程中,有的人是為了“傳宗接代”,有的人是為了“女人的責任”,有的人只是為了丈夫而活,有的人只是為了生命的延續。其實不管他們選擇哪種方式,憤怒還是同情,都是我這樣壹個旁觀者的想法。畢竟,別人選擇什麽樣的生活是別人的權利,我們也沒什麽好說的。我只希望全世界的女性,包括我自己,都能真正幸福。”

  • 上一篇:怎樣才能解決孩子脾胃虛弱,便秘的問題?
  • 下一篇:中醫藥治療子宮內膜增厚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