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B細胞淋巴瘤:關於B細胞淋巴瘤的各種觀點

B細胞淋巴瘤:關於B細胞淋巴瘤的各種觀點

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是最常見的NHL,約占所有成人NHL的30% ~ 40%,在我國發病率較高。DLBCL在形態學、生物學行為和臨床上具有顯著的異質性,根據2008年世衛組織分類進壹步分為NOS、特殊亞型和獨立疾病三類。

典型的免疫標記物:腫瘤細胞CD45陽性,所有B細胞標記物(CD19,CD20,CD22)陽性,CD79a陽性,細胞膜和/或細胞質免疫球蛋白(IgM >:IgG & gt;IgA)陽性,免疫球蛋白輕鏈限制性表達(κ-/λ+或κ+/λ-)。

1.1 DLBCL,編號

這是壹組不能歸為特殊亞型或獨立疾病的dl bcl,絕大多數dl bcl都屬於這壹組。根據腫瘤細胞的形態,可分為三種常見的變異體:中央母細胞(CB)、免疫母細胞(IB)和間變,以及壹些罕見的變異體(粘液性間質、纖維狀基質、假菊狀形成、梭形細胞或印戒細胞等。).

根據基因表達譜分析(GEP),DLBCL可分為生發中心B細胞(GCB)樣和活化B細胞(ABC)樣兩個分子亞群,其中GCB樣占45% ~ 50%,但在我國DLBCL病例中僅有20% ~ 30%為GCB樣。許多研究表明GCB樣亞群的預後優於ABC樣亞群,但各種形態學變異不能可靠預測分子亞群。

由於目前不能廣泛開展GEP分型,世衛組織分類推薦DLBCL根據免疫表型分為兩個亞型:(1)GCB樣:CD10+,Bcl-6+/-,MUM 1+/-或CD10-,Bcl-6+,MUM。(2)非GCB樣本:CD10-,Bcl-6+/-,MUM1+或CD10-,Bcl-6-,MUM1+/-。GCB樣亞群的預後優於非GCB樣亞群。免疫組化分組和分子分組的關系大致重疊,但也有壹些區別。

世衛組織分類也列出了CD5+ DLBCL免疫亞群,但壹般不表達CD23和cyclin D1,與B小細胞淋巴瘤和套細胞淋巴瘤不同。該亞群約占所有DLBCL病例的10%,且多為預後不良的非GCB樣亞群。

1.2 DLBCL亞型

1.2.1 T細胞/組織細胞大B細胞淋巴瘤(THRLBCL)。

占所有DLBCL的不到10%。腫瘤主要累及淋巴結,腫瘤細胞總是散在大量的反應性T淋巴細胞(CD3+、CD45RO+)和數量不等的組織細胞(CD68+)中。當腫瘤細胞聚集成塊時,腫瘤細胞超過10%或EBV+不應診斷為THRLBCL。

1.2.2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性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CNS DL bcl)。

它是指發生在大腦或眼睛的所有LBCL,不包括發生在硬腦膜、血管和與免疫缺陷有關的繼發性LBCL的LBCL。大多數腫瘤細胞與CB相似,沿血管周間隙生長,侵犯腦實質。腫瘤細胞表現為CD 10+(10% ~ 20%)、Bcl-6+(60% ~80% ~ 80%)和MUM1+(90%),提示大部分來源於非GCB細胞。

1.2.3 .原發性皮膚DLBCL(腿型)

通常發生在老年女性的小腿。腫瘤通過CB和IB浸潤皮膚,但不緊貼表皮。腫瘤通常會擴散到皮膚之外。GEP和免疫組化顯示腫瘤細胞為ABC樣DLBCL,預後差。5年生存率50%左右。

1.2.4 EBV陽性的老年人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

新分類將此類型列為暫定類型,為a >:50歲(年齡中位數為71歲)患有EBV陽性克隆性大B細胞增生性疾病,無免疫缺陷或既往淋巴瘤史。診斷時應排除其他EBV相關疾病和淋巴瘤。約2 /3病例發生在淋巴結外,腫瘤細胞較大或多形性,可具有IB或血漿母細胞(PB)的特征。腫瘤內常有大面積壞死,免疫表型通常為CD 10-、bcl-6-、Mum1+、LMP1+、Eber+。臨床病程急,預後差,中位生存期約2年。

1的獨立疾病。3 DLBCL

1.3.1原發性縱隔(胸腺)大b細胞淋巴瘤(PMBL)

PMBL起源於胸腺髓質B細胞,常見於年輕女性。其臨床表現為前縱隔巨大腫塊,腫瘤擴散常累及腎臟、腎上腺、肝臟、中樞神經系統和卵巢。腫瘤細胞大,胞漿豐富,透明或淡染,常被膠原纖維所包圍。免疫表型通常為CD30+/-(弱不均勻)、CD3+、MAL+、MUM1+、Ig-。腫瘤對強烈的化療和放療反應良好。

1.3.2血管內大b細胞淋巴瘤

IVLBCL最常見於老年男性,累及皮膚和中樞神經系統、腎臟、肺、腎上腺、胃腸道和軟組織,很少累及淋巴結。腫瘤由大細胞(CB和IB)組成,主要位於各器官的中小血管腔內,通常無明顯腫塊。2008年世衛組織分類描述亞洲IVLBCL,涉及肝、脾和骨髓的竇腔,表現為肝脾腫大、噬血細胞綜合征和多器官衰竭。腫瘤細胞顯示CD 10-和MUM1+/-。患者病情進展快,對治療反應差,預後差。

1.3.3大B細胞淋巴瘤伴慢性炎癥(DL bcl伴慢性淋巴瘤)

腫瘤是在長期慢性炎癥(膿胸、骨髓炎、金屬植入或皮膚潰瘍)伴EBV感染的基礎上發生的,使B細胞轉化增殖,逃避機體的免疫監控系統,最終進展為DLBCL。腫瘤在老年男性中很常見。腫瘤細胞具有CB和IB形態,常伴有大面積壞死和前血管生長。如果有明顯的漿細胞分化,CD20-,CD138+,MUM1+。EBV的LMP 1+和EBER+在遺傳學上異常表達。腫瘤具有高度侵襲性,膿胸相關淋巴瘤的5年生存率僅為25% ~ 30%。

1.3.4淋巴瘤樣肉芽腫樣,LYG)

LYG是壹種血管中心和血管破壞性淋巴增生性疾病,由EBV陽性B細胞混合不同數量的反應性T細胞組成。腫瘤常見於成年男性,其中大多數(> 90%)患者有肺部受累。根據EBV陽性B細胞數量和多態背景成分將LYS分為三級,1級:非典型大細胞少,炎癥成分多,可見局竈性壞死,EBV+細胞為;20 HPF,往往高達數百。Ig基因重排存在於3級和部分2級lygs。LYG早期對INFα2b治療有反應,進展到3級(EBV +DLBCL)預後較差,但最近強化化療加利妥昔單抗有壹定療效。

1.3.5ALK陽性大B細胞淋巴瘤(ALK+LBCL)。

腫瘤好發於中年男性,主要累及淋巴結和縱隔。腫瘤細胞大而單,IB樣,PB樣,常沿淋巴結內淋巴竇生長。腫瘤細胞表達ALK,陽性反應定位於胞漿和顆粒。有ALK表達的DLBCL典型免疫表型有CD45+,EMA+,VS38c+,CD4+,CD57+,ALK+,all-B標記陰性(CD20-),CD138+,MUM1+,CIG+(IgA >: IgG),CD30-,還有t(2;17) 。腫瘤進展迅速,對利妥昔單抗不敏感,預後很差。ⅲ~ⅳ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僅為11個月。

1.3.6 PBL的漿母細胞性淋巴瘤)

腫瘤好發於中老年男性,大部分患者都有HIV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免疫缺陷史。腫瘤最常位於口腔,但也位於淋巴結外的其他部位。腫瘤細胞形態有血漿母細胞(PB),CD20-,CD138+,MUM1+,c Ig+(大部分為IgG),EBER+,但LMP1-。口腔粘膜PBL通常是CD56-。如果表達CD56,應懷疑可能是漿細胞骨髓瘤。PBL的預後很差,大多數患者在確診後1年內死亡。

1.3.7 HHV8相關多中心Castleman病中的大B細胞淋巴瘤。

這是壹種多中心Castleman病(MCD ),伴有HHV8感染,導致表達IgM並具有PB形態特征的大B細胞克隆性增殖。患者常伴有HIV感染,具有HHV8 MCD的臨床背景,常累及淋巴結和脾臟,並可能伴有卡波西肉瘤。腫瘤細胞表達HHV8潛伏核抗原1 (LANA1)、c IgM+、λ+、CD20+/-、CD79α-、CD 138-和EBER+。此病惡性程度高,中位生存期只有幾個月。

1.3.8原發性滲出性淋巴瘤(PEL)

PEL是壹種大B細胞淋巴瘤,腫瘤細胞位於胸膜腔、心包腔和腹腔滲出液中,無明顯腫塊。該腫瘤與HHV8感染有關,大多數艾滋病患者同時存在HIV感染和單克隆EBV感染。腫瘤常見於青壯年男性。離心沈澱後觀察到明顯異常的IB和PB,腫瘤細胞CD20-、CD79α-、Ig-、CD138+、EMA+、LANA1+、EBER+、LMP1-。PEL的預後很差,中位存活時間只有6個月。現在我們知道壹種腔外淋巴瘤,其形態學和免疫表型與PEL相似,主要累及胃腸道、皮膚、中樞神經系統、肺或淋巴結,稱為腔外PEL。濾泡性淋巴瘤,FL),根據腫瘤濾泡內各高倍視野(HPF)的中央母細胞(CB)數量,將0 ~ 5、6 ~ 15和>:15項分為1、2、3級。由於1級和2級相互遷移,其臨床行為具有惰性,因此在2008年世衛組織分類中合並為FL 1 ~ 2級,而III級仍根據腫瘤濾泡內CB是否有中央細胞(CC)分為FL 3A(有CC)和FL3B(無CC)。FL 1 ~ 2中有FL 3的區域應分別診斷,並估計各水平所占的比例。3級FL彌漫性大B細胞區應診斷為:(1)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2) FL 3A或3B (-%)。當出現FL 3級或彌漫性大細胞區時,應按高侵襲性DLBCL處理。

2008年世衛組織分類也列出了兒童FL的幾種變體:(1) FL:多見於20歲以下男性,常累及頸部淋巴結和口咽環,病變局限。腫瘤濾泡大小不壹,形態各異,常較大,可膨脹,袖帶可保留。腫瘤細胞主要為CB、bcl 2-和no t(14;18),但Ig基因重排,預後極好。(2)原發性腸道FL:主要發生在十二指腸,表現為多發性小息肉。大多數患者處於臨床ⅰE期或ⅱE期,其形態學、免疫表型和遺傳學特征與淋巴結FL相似,預後極好,即使不治療也能長期存活。(3)濾泡瘤形成/“原位”FL(濾泡內瘤形成/“原位”濾泡淋巴瘤):當淋巴結或其他結構正常的淋巴組織中出現壹個或多個Bcl-2過表達的濾泡時,稱為“原位”FL。這些患者可能同時或先或後出現其他部位的FL,但仍有部分患者長期隨訪。“原位”FL的診斷只能根據Bcl-2免疫組化染色作出,其意義尚不明確。但在臨床上需要進壹步檢查其他部位是否存在FL,對於沒有FL的患者要註意隨訪。

典型的免疫表型:腫瘤細胞表達細胞膜免疫球蛋白(IgM+/-IgD,IgG,IgA),全B細胞標誌物(CD19,CD20,CD22),CD79a,CD10,BCL6,但不表達CD5,CD23,cyclin D1。FL多數病例表達bcl-2(皮膚FL壹般bcl-2陰性),有助於與反應性淋巴濾泡增生相鑒別。腫瘤濾泡中濾泡樹突狀細胞增殖形成的網絡可通過CD21、CD23、CD35等標記物顯示。結外邊緣區淋巴瘤(malt淋巴瘤),MALT淋巴瘤的病因、癌前病變和遺傳學在2008年世衛組織分類中有更準確的描述。在病因學上,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MALT淋巴瘤密切相關。鸚鵡熱衣原體、空腸彎曲桿菌和伯氏疏螺旋體分別與眼附屬器MALT淋巴瘤、免疫增生性腸病(IPSID)和皮膚MALT淋巴瘤相關。Sj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格林綜合征和橋本甲狀腺炎分別與唾液腺和甲狀腺的MALT淋巴瘤有關。已知與MALT淋巴瘤相關的遺傳異常包括t(11;18)、t(14;18)、t(3;14)和t(1;14),其中t(11;18)主要見於肺和胃腸道MALT淋巴瘤,t(14;18)主要見於眼附屬器和涎腺MALT淋巴瘤,t(3;14)主要見於甲狀腺、眼附屬器和皮膚MALT淋巴瘤。另外+3和+18也經常存在,但這些變化缺乏特異性。

早期胃MALT淋巴瘤和IPSID可以用抗生素治療,腫瘤可以消退甚至完全治愈,但如果有t(11;胃MALT淋巴瘤(18)抗幽門螺桿菌治療無效,需要化療,而t(11;胃MALT淋巴瘤(18)壹般不會轉化為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CLL/SLL),2008年世衛組織分類將CLL的診斷標準定義為外周血中CLL表型單克隆淋巴細胞(CD5+CD23+)≥5×109/l,如果健康人外周血中CLL表型寡克隆細胞較多

典型的免疫標誌物:腫瘤細胞表達細胞膜IgM或IgM+IgD、所有B細胞標誌物(CD19、CD20、CD22)、CD79a、CD5、CD23、CD43、CD11c(弱),不表達CD10和Cyclin D65438。

研究表明,只有40% ~ 50%的CLL IgH V沒有發生突變,50% ~ 60%的CLL IgH V發生了體細胞超突變。非突變型CLL經常表達ZAP70和CD38,這與預後不良有關。突變的CLL大多不表達ZAP70和CD38。因此,免疫組化檢測ZAP70和CD38可以間接反映CLL IgH V突變狀態,有助於判斷預後。套細胞淋巴瘤,MCL),2008年世衛組織提到,有壹個“原位”MCL只涉及地幔地區。“胚狀體”和“多形性”在形態學變體中被歸類為MCL的侵襲性變體。“小細胞”和“邊緣區樣”被列為MCL的其他變體。《2008世衛組織》也描述了壹種細胞周期蛋白D1和t(11;14)是陰性的,但是其他特征與通常的MCL沒有區別。這些病例有細胞周期蛋白D2或細胞周期蛋白D3的高表達,部分病例有t(2;12),即染色體12上的細胞周期蛋白D2基因與2號染色體上的κ輕鏈基因融合。

2008年世衛組織分類描述了MCL細胞周期和DNA損傷修復途徑的變化,提出了MCL發生、發展和進展的分子機制。當t(11;14)染色體易位後可演變為早期MCL,再由於ATM和CHK2基因異常導致的遺傳不穩定而發展為典型的MCL。在某些情況下,MCL腫瘤細胞的增殖活性可因p16/CDK4/Rb和ARF /Mdm2 /p53基因的缺失或突變而增加,並進展為母型MCL。

MCL預後不良與高有絲分裂數有關(>:10~37.5/15 HPF,& gt50mm2),高Ki267指數(>;40%或> 60%),胚細胞樣/多形性變異,以及遺傳變化,如+12,復雜核型,TP53突變/過表達/缺失,+3q,-9q,以及顯著外周血參與的臨床淋巴結病。毛細胞白血病,HCL)及其相關疾病,認為HCL可能來源於激活的晚期記憶B細胞。HCL的腫瘤細胞小至中大型,胞漿豐富,染色淺,細胞邊界清楚,電鏡下可見許多細長突起。腫瘤細胞呈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陽性反應。腫瘤細胞除了表達CD19、CD20和CD22的所有B抗原外,還表達CD103、CD123、DBA。44,FMC7和膜聯蛋白A1(膜聯蛋白),其中膜聯蛋白A65438。

脾B細胞淋巴瘤/白血病無法分類(脾B細胞淋巴瘤/白血病,無法分類)。

根據2008年世衛組織分類,部分未被證實為獨立疾病的小型脾臟B細胞淋巴瘤,暫定為脾臟B細胞淋巴瘤/白血病,無法分類(脾臟B2細胞淋巴瘤/白血病,無法分類)。在這組腫瘤中,有兩種腫瘤需要定義和描述。壹種是脾紅髓內彌漫性小B細胞淋巴瘤,由散在進入脾紅髓(包括髓索和髓竇)的小而單壹的B細胞組成。腫瘤也可以累及骨髓竇腔和周圍血液。腫瘤細胞表面有短絨毛狀突起,免疫表型為CD20+,DBA。44+和IgG+/IgD-,而CD25、CD103、CD123、annexinA1、CD10和CD23均為陰性。結合除CLL、PLL、SMZL、HCL和LPL外的臨床、形態學和免疫表型特征,可診斷為脾紅髓彌漫性小B細胞淋巴瘤。另壹種是毛細胞白血病變異體(HCLv),具有典型HCL和幼年型淋巴細胞白血病(PLL)中腫瘤細胞的特征,其免疫表型具有典型HCL的某些特征,如DBA。44+,FMC 7+和CD103+,但CD25,annexinA1和TRAP。據報道,HCL2v在亞洲人中的發病率高於典型的HCL,並且它對HCL的常規治療反應很差。漿細胞腫瘤,真正的漿細胞腫瘤是由分泌單克隆Ig (M蛋白)的終末B細胞即漿細胞組成的腫瘤,包括單克隆γ病(MGUS)、漿細胞骨髓瘤、漿細胞瘤和免疫球蛋白沈積病。在2001分類中,重鏈病被歸類為漿細胞瘤。但是,HCD在2008年的世衛組織分類中被單獨列出,因為HCD和LPL(包括WM)可以像漿細胞腫瘤壹樣分泌Ig,但腫瘤不僅由漿細胞組成,還有淋巴細胞和漿細胞。

根據2008年世衛組織分類,骨髓瘤應根據血清和尿液中的M蛋白、骨髓中的克隆性漿細胞或漿細胞瘤以及相關的器官或組織損害(高鈣血癥、腎功能不全、貧血和骨病變)分為癥狀性骨髓瘤和無癥狀性骨髓瘤。前者最重要的標準是終末器官損害的表現。臨床上也可根據血清β2微球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分為三期:β2微球蛋白ⅰ期;3.5g/dL;ⅱ相β2微球蛋白

典型免疫標記:腫瘤細胞表達膜IgM和所有B細胞抗原(CD19,CD20,CD22)CD10,BCL6,CD38,CD77,CD43,通常BCL2-,TdT-,幾乎100%細胞Ki-67陽性,無法分類。具有DLBCL和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中間特征(B細胞淋巴瘤,無法分類,其特征介於大B細胞淋巴瘤和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之間)腫瘤在臨床、形態學和/或免疫表型上具有DLBCL(尤其是PMBL)和CHL的中間特征,但它不能被分類為任何類型。腫瘤好發於20 ~ 40歲的年輕男性,多表現為前縱隔巨大腫塊。腫瘤由融合成碎片的多形性腫瘤細胞組成。多形性細胞類似於HL中的小窩細胞和H細胞。病變中有些區域像CHL,有些像DLBCL2。間質呈彌漫性或局竈性纖維化,炎癥背景通常不明顯,壞死較為常見。免疫表型顯示CD20+,CD30+,CD79α+/-,CD15+/-,Bcl-6+/-,CD10-,PAX5+,OCT2+,BOB。1+;遺傳學上有+2p和+9q。GEP分析表明,腫瘤與CHL和PMBL密切相關。臨床上,腫瘤具有高度侵襲性,其預後比CHL或PMBL差。

  • 上一篇:寒濕是百病之源,中醫告訴妳最完整的睡後“護陽”方法。
  • 下一篇:坐月子後出汗怎麽辦?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