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主要內容大致可分為四類。
1.痰。痰是廣義的,以廣義痰為主線,討論臨床各科50余種疾病,體現了中西醫結合的諸多突破點。《中醫痰》五版開創了中國中醫痰的先河。《中醫痰》第三版作為中醫學院高年級學生的教材。中國醫藥古籍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的《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壹書第21-22頁記載“在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多位醫家提出了痰病的宏觀辨證標準,其中以湖北中醫學院朱增柏教授最具代表性”。在長期治療痰病和各科痰病的基礎上(即所謂怪病歸罪於痰,百病皆因痰等。),對五臟致痰提出學術見解。經過20多年的實踐證明,五臟生痰理論是正確的,在各種痰病、痰病的診治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可以為患者降低費用,也被很多學者引用。按照自己的規律發展創新才是中醫中藥的正確道路。不得不提的是,在壹個654.38+0.3億多人口的大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市社區醫療關系到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看病貴、看病難是眾所周知的,群眾反應極其強烈),應該把它看作是壹個政治問題,而中醫痰的很多具體內容可以有效解決這類問題。不要驕傲,要自尊,更要自信。這是朱增柏教授在醫療實踐中應用和拓展中醫痰證反復證實的結論,所以敢於為別人說話。商業為政治服務。朱增柏教授從來沒有這麽高調地喊過,所以他也從來沒有參加過上世紀中葉的“文革”,長期在XXX思想醫療隊工作。說到中醫痰,說中醫痰的研究和普及真的可以為政治服務(指以上範圍)。看似有點跑題,但確實是朱增柏教授30多年來在實踐中探索中醫痰的親身經歷。
醫案舉例:背寒或背脹主要指患者自覺背寒或背脹。後背冰冷如冰,卻查不出相應的病理變化。西醫壹般不是病理性的,但是病人很痛苦。此病在臨床上並不少見,在古代醫書中也有記載。《傷寒論》稱之為“背惡寒”,《金匱要略》稱之為“背惡寒”,劉六書論河間稱之為“背惡寒”。
這種病沒有外感癥狀,所以不屬於外感疾病(當然也有因外感風寒或吃生冷而誘發或加重的)。無陽虛、壹般怕冷等癥狀,故不屬於陽虛。此病主要討論痰瘀互結、楊琪郁結之證,因背寒不能伸。
主要癥狀:背部受涼或發脹,其受涼發脹的部位和特點常表現為手掌大小的受涼或發脹的背心。少數患者冷脹感沿背部正中溝呈直線向下延伸。這些年來,時輕時重。每次天冷,下雨,或者勞累過度,躺著運動少,吃的飽,吃的水,都很明顯很嚴重。相反,如果氣候溫暖、安靜、陽光充足,進行體力勞動、體育鍛煉、捶背、熱敷,癥狀就會減輕,甚至暫時消失。部分患者也有額冷、胸悶、胃脹、食欲不振、運化遲緩、有嗆咳感,但不妨礙進食,有時還會咳嗽、吐痰。舌淡,微膩或少苔。
按:中醫稱寒背綜合征痰飲已近2000年,用溫化痰飲治療,屢試不爽。背寒的臨床癥狀有兩種:壹是痰濕內侵,使陽氣不能傳播,導致背寒或腹脹;壹、寒邪囿於經絡,陽氣郁寒。但這種病的特點是背寒如掌,病近乎奇,所以不屬於後者,而是痰濕癥狀。類似於這種疾病, 它已被記錄在痰和咳嗽的癥狀中。 諸證之證諸證之證王的《泰鼎主養生論》說:“痰證古今不吉,或脊上寒線起。” 明代戴思恭說:“他以痰濁著稱,經常肩背酸痛。”(引自《辨證論治精要》)。主張“多病同時有痰”的治痰大師朱丹溪說:“馬甲常冷如冰,乃痰所致。”(丹溪心法痰)可見古代醫家非常重視內痰引起的肩背疼痛、畏寒等癥狀,病理是由於寒痰、冷飲積於胃中,影響胸膈,使胸中之陽不能展開。脾胃為倉廩之官,掌管水和運糧。脾胃失調,運化失常,水谷津液失常,痰飲積滯,心下有胃腔。所以這種病的癥狀很多,比如食欲不好,運化消化不暢,肚子脹大。發病之初,很多人不以為然,漸漸地痰飲變得又黑又長,並在胸腔和膈肌上積聚和著色。胸膈居於心肺,祖氣會聚其間,認為壹體之氣流行。《靈樞·謝可》說:“宗氣積於胸,從喉而來,貫心脈,而吸。”《魂樞·刺節·真邪》雲:“祖靈留於海,下者註於氣街,上者行於呼吸徑。”經文的意思是知道胸膈充滿氣,肺充滿氣以呼吸,心脈充滿陽以運血,循行傳布,如離天,澄明澄明,而痰飲則如氣陰之濁升天,陰霾重疊,失去澄明。宗族精神盛行,妨礙停滯,所以胸悶,氣道咽喉不通。脈精說:“背屬陽,心脈轉背。痰能阻膈,祖靈不能透心脈。心陽轉背,背部失溫,故背寒脹。如果阻滯嚴重,癥狀也嚴重,所以可以壹直延伸到尾骨。
雖然本病的主要癥狀是背部發冷發脹,但發病初期,背部發冷發脹,有時無,有時輕有時重,拍打、熱敷、楊琪後癥狀消失。所以患者在這裏往往會粗心大意,或者只是認為氣血運行不暢,或者是偶爾後背發涼。看病時往往不理會主訴,反而以少香、運化不暢、胸胃不暢、咽喉不通等癥狀要求治療。未經仔細檢查,醫生常將其誤認為食積、氣滯、梅核氣等癥狀。用木香檳榔丸、枳實導滯丸、半夏厚樸湯等調氣消食的方法作為治療,服用上述藥物,也可以放松三到五天。不過,畢竟不重要,即使中氣益傷,痰飲凝結,病情依舊。患者不知道病情的真相,求醫未愈,就會有很深的感受,以至於氣越郁痰越積,相互煎熬。因此,該病多年不愈的情況並不少見,尤其是女性。
治療原則:溫陽和胃,行氣化痰。
處方:薤白、桂枝、杏仁、橙子、姜黃、貝母、半夏、萊菔子、旋覆花、威靈仙、炙甘草。
薤白的配方溫而苦,滑而順。自仲景《金匱要略》、瓜蔞大蒜白酒湯、瓜蔞大蒜半夏湯、枳實大蒜桂枝湯使用以來,均被視為開胸除膈陰痰的重要藥物。桂枝性溫味甘,甘草味甘,益心陽,助宗族。威靈仙除痰濕,機智好走,每劑不少於50g。與桂枝心痛同用,促進胸背部陽氣傳播,放松背部肌肉。以上四味藥重在溫陽行氣,即於所說的“補天沐浴之日”。壹旦離開天空,為什麽就不會有胸霾之苦?天氣的窒悶是由於局部氣機上升,所以要用化橘紅、半夏、胃脘去痰,以平痰之源。旋覆花、浙貝母、郁金化痰行氣,與橘、夏配伍,祛痰力增強。蘿蔔積聚痰液,同時消除痰液,從而減少痰液的再生。
雖然寒痰、冷飲是本病最常見的癥狀,但偶爾可見由於痰濁長期郁結,氣滯逐漸轉變為熱,病情變得寒熱夾雜。背部發脹時,伴有口苦、尿黃。這壹切都可以在上述藥物中稍加修改,加入瓜蔞、連翹、枇杷葉就不難治愈。痰與血同源,痰病若久治不愈,必然伴有血瘀,癥狀為寒痛。用肉桂、水蛭、陳皮、威靈仙制成蜜丸、衣服。如果疾病導致楊琪缺乏,應適當選擇如補骨脂、蜈蚣和鹿角片等藥物。
1967年冬天,作者在湖北神農架開了壹所學校。有壹天,他在開車的時候,看到壹個年輕的司機(解放軍戰士)把後背緊貼在司機的辦公桌後面,頻繁地撫摸,有時還用手猛捶後背。它的痛苦感覺對面部有益。大概過了十幾天,我在開車的時候看到司機恢復的和以前壹樣。我問:解放軍同誌,為什麽?答:壹次野營“訓練”後,部隊為改善生活加餐,吃了太多肥肉,很快後背就變得又飽又冷,所以總是把後背壓在椅背上或使勁拍打,以解燃眉之急。說話間,我拿出兩件舊棉衣。棉衣背面磨破了,棉衣裏沒有棉絮,衛生隊說沒病...因其兵煎藥不便,即外敷為治(即此病附方),備了威靈仙、蜈蚣、洪菊等化痰丸壹料,送去。大約半年後,這位同誌被提升為車隊隊長。有壹天,他送給我壹本“紅寶書”(《毛澤東語錄》),這在當時真是壹份珍貴的禮物。重提舊事,意在說明從痰論治很多疑難雜癥是壹種有效的方法。
禁忌:作者治療疾病時很少講禁忌,除了癌癥、癲癇等特殊疾病。“天人合壹”的原則是基於患者的自我感覺。比如我壹直不認同茶葉、蘿蔔、綠豆等解藥。,但是痰飲導致背部發冷發脹,就是在某些方面要做壹些適當的禁忌:就是在治療期間或者疾病初步恢復後,壹定要少吃腥肉和油膩的食物,少吃冷飲和涼菜,少喝酒,更不要吃湯多的菜(我在深圳見過十幾個人)他們經常開玩笑說,有了錢,就沒有運氣吃了!其實這是痰造成的。我們學院有幾個87級的學生。他們早餐只吃饅頭或油條等幹燒糊的食物,不能喝稀粥。如果他們吃壹點薄的食物,他們會感到背部浮腫,胃裏有水蒸氣。他們會多吃燥、焦、燥、香的食物,只有痰清了,脾胃之氣像壯了壹樣流動起來,肝氣舒而不郁,他們才會“提”起來。這樣做對預防飲痰病復發大有好處(很多人復發是因為不註意飲食禁忌或房事過多)。《儒林外史》中有這樣壹句話:“因為在漫長的夏季裏,津液燒幹,所以喜歡喝涼水。我本來是想解渴的。我花了太多時間不動就逃走了,還因為喝酒留下來了。”《蘇文誌珍大論》說“濕淫盛,人病而飲。”諸如此類,指飲痰病因病機及痰為局部、大氣運行所致的文字。張等人簡單地說喝多了水是留著痰喝的,還是有臨床價值的。
改革開放政策好,食客多,白吃的人多,狂飲冷飲的人多,喝痰酒康復的人也不少見。他們能不小心嗎?
附:外敷經驗壹份。
鐵線蓮,辣椒粉,肉桂,茴香,麻黃,白芥子,樟腦。
上藥,研成細末,放入布袋中,拍平,用線縫好,防止粉末聚在壹起,幹敷在感冒腫背上。布袋外面套著另壹個布袋,壹個是臟了可以換,壹個是緩釋藥物,延長藥效。在布袋上綁壹塊布,這樣掛的時候就可以帶著。這種藥袋最好熱敷,就是先把布袋放在兩個溫水袋中間,大概十分鐘左右,然後盡快掛在背上,或者用火烘烤後掛在背上。效果越熱,見效越快。這樣的例子很多。在不到三分鐘的時間裏,病人感到背部和全身放松,或者在愉快地打了幾個嗝後,他看起來像壹個正常人。“離開了天空,陰霾就會散去”,也就是所謂的。
第二,肝病。朱增柏教授治療肝炎始於50年代末。除發表多篇辨證論治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論文外,還出版了《中醫辨證論治慢性病毒性肝炎》、《辨證論治乙肝》三部肝病專著。在治療2萬余人(包括失敗病例和教訓)的基礎上,指出“病毒性肝炎的治療仍應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所謂乙肝個體化治療),而清熱解毒的治療應自始至終進行”。清熱解毒的原則壹直貫徹著,20年來公開引用了幾十次。1991年11月,朱乙肝散(甲、乙、丙型)再次獲得國際金獎,還獲得了99世界優秀傳統醫藥國際博覽會金獎。除國際金質獎章證書和獎杯外,還頒發了純金榮譽獎章和純金榮譽獎章。
5438年6月至2000年10月,在第二次全國中醫藥科研方法學研討會上,根據長期臨床經驗教訓,提出中醫藥治療乙肝要通過整體護理和調理達到抗病毒的目的,從改善機體自我穩定狀態入手,立法懲治藥物,使其愈演愈烈。這壹學術觀點和實踐經驗引起了國內外眾多學者的關註,對提高治療乙肝的療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壹些報刊還用壹組紅色標題刊登了這壹學術觀點和治療處方。
病歷舉例:曲XX,男,43歲,醫師。肝臟不適三個月。最近三月來肝區感覺身體不適,摔得很重,壹天天加重。精神差,食欲不好,睡眠不安,b超和CT檢查,發現肝右葉有兩三個蠶豆大小的大陰影,但不認為是肝結石。轉氨酶偏高。這位病人從事西醫多年,有豐富的臨床經驗。鑒於肝癌等肝病的高發,肝區不適、情緒焦慮等癥狀越來越嚴重。患者面色晦暗,神情抑郁,脈滑沈,有時口苦,舌苔薄黃,舌根有少許膩苔。1983 65438+10月4日。證候為痰瘀互結於肝。治療以化痰散結為主,也要解毒活血。處方:柴胡、夏枯草、浙貝母、威靈仙、海藻、雞內金、青皮、茵陳、板藍根、炒川楝子、丹參、甘草。五劑,水煎。此外,將川楝子、雞內金、浙貝母研成極細末,每次3-6g隨藥吞服。按壓:肝主泄氣,導致情誌失和,可使津液、水液、血液停止聚集,產生各種疾病:血、水、痰、神情誌。這種病的特點是肝郁,津液痰飲,CT等檢查發現有陰影,所以情緒比較抑郁,肝氣比較郁滯。氣郁則熱,津液循環不暢,疑郁於肝。肝臟具有儲存血液、調節血容量的功能。唐榮川說,“心主血,肝為之”。這個解釋很科學。所以肝臟經常會有淤血癥狀。但是,每種病都有自己的癥狀,每個人都不壹樣。此病的癥狀,舌象和脈象都是肝郁而熱,痰濁積於肝。治療以化痰散結為主,也要解毒活血。處方中柴胡、炒川楝子、青皮能疏肝、柔肝、行氣;浙貝母、雞內金、威靈仙、海藻、化痰軟堅。海藻和甘草相互刺激,對痰多頑固的病特別有效。茵陳、板藍根、丹參,涼肝、解毒、活血,是肝病,多有毒,血液循環不暢。此外,最後服用穿山甲、浙貝母、雞內金,意在服用寧心劑,克服頑痰之癥,還能健胃消積。服藥壹個月後,肝臟不適癥狀大大減輕,情緒和食欲都有所好轉。頭發的上半部分沒有變化,只是略有增加或減少。吃了十個月的藥(有時候叫他停藥,萬壹吃太久傷胃),癥狀全消了。第二次b超和CT檢查後,肝臟內陰影消失。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中醫在治病時要重視和參考西醫的檢查診斷,但不能對西醫的檢查診斷另眼相看。
第三,病歷和醫字。永動機的整體觀念是中醫的靈魂,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精髓,而醫案和醫詞是體現以上兩者的最佳形式和載體。因為這種認知,朱增柏教授發表了更多的醫案和醫學詞匯。病歷和醫學詞匯有借鑒和繼承,但更多的內容是他長期的臨床實踐經驗;即在借鑒和繼承的基礎上創新,“不創新何以辨英雄”(謝《文心雕龍》)在醫案、醫談及相關著作中被多次引用。發表的醫案和醫字主要是疑難雜癥和壹些疑難雜癥,用普通的方法和處方很難有效,所以我們在組方、調藥的時候要另辟蹊徑;時而獨騎孤軍奮戰,時而四面出擊,時而以輕制重(包括各種外治),時而以輕迎面治病,時而劍走偏鋒,是人們普遍關註和倡導個體化治療疾病的真實寫照。從中醫的歷史和近百年來中醫的發展或衰落來看,具有中醫靈魂和精髓的醫案醫事,是中醫自主發展、自主創新、不斷豐富和發展中醫理論的壹個極其重要的方面。病歷,醫學的話,它首先重視對患病人的診斷和治療;特別強調人、時間和當地條件。現在醫學模式的轉變在醫學、生物學、化學等領域被廣泛認可,即永動機整體概念中的個體化,體現在中醫的醫案、醫詞中;體現了醫生自身在辨證論治和立法制定方面的經驗,體現了醫生的創新學術水平和思維傾向。它是中醫按照自身規律發展的源頭基石。從中醫文獻學的研究中不難發現這壹2000多年的歷史現象。從現在和未來的情況來看,需要發展和創新中醫中藥,保留中醫的根,註重中醫醫案、醫詞的積累和升華。中醫、中藥在我們念叨了幾十年的優勢、特色、創新上,應該實施什麽目標?通過醫療實踐容易做到什麽?朱增柏教授認為正確積累好的病歷和醫學詞匯非常重要(當然,病歷和醫學詞匯要不斷規範,要有壹個易寫的模型,以擴大其重復性,便於普及)。
在鼓吹中醫醫案、醫詞積累的重要性時,也要提到人們正在從大樣本、多中心、隨機、雙盲的方法中,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整理、總結中醫、中藥的理論和療效,以達到* * *療效,或壹藥兩藥治療多種疾病。這無疑是壹項有意義的工作,對中醫中藥的發展具有前瞻性的前景。但是讓我們冷靜地回顧壹下。近40年來,隨機雙盲總結的這些假說和藥物療效,有多少被廣泛應用於臨床?朱增柏教授認為,現在要註意兩股力量:壹是整理、完善和規範個案的病歷和醫學用詞,二是借鑒大樣本和動物實驗。說到底,西醫和中醫都是治病的,某些疑難雜癥我們是治不好的(在654.38+0.3億多人口的中國,應該也包括用更少的錢來照顧疾病的問題)。怎麽能談優勢呢?中醫如何按照自己的規律發展?
病歷的例子:
壹個男人,老了。喉嚨幹燥、經常窒息、眼睛腫脹或咳痰。胸悶,心煩,口苦,尿黃,便秘。癥狀較輕時,它們又轉向月球。醫生的治療方法有兩種:壹種是溫痰湯,壹種是養陰潤肺方。孰優孰劣?
望形色、察色脈象、問其疾苦是中醫方子發藥的前提條件,但病人的形色、舌脈是看不到的,而藥方要在俄羅斯確定。妳怎麽能大喊大叫?所以他告訴我,中醫病不要只靠四診八類就拋棄,還要靠身體的強弱,氣質的興奮和壓抑,用力的差異等等。如果把藥當藥劑用,身體健康,擺脫了疾病,但無效,甚至對身體有益。醫生很自信,我了解到病人已經六十多歲了。他雖然身材魁梧,但公務繁多,心靈手巧,忙得不亦樂乎。抽煙越來越多而且只有壹根接壹根,吃清淡涼辣,便秘。
蓋津液幾何?就年齡和工作而言,津液枯竭是必然的,不言而喻,是由於過度思考,通宵“開刀”的勞累,肺胃陰的損傷。患者長期被煙、辣氣灼傷,津液消耗,痰濁之病首當其沖。津液,與五臟、氣機有關,壹時受損,壹時榮,肺胃津液耗竭,必然會抽腎陰,造成陰傷幹咳。工作過度的人,長期被煙辣灼傷的人,對津液的傷害比其他人更大。自信推斷沒有錯,應該把滋陰潤燥的藥方作為治療和藥物:
川楝子20克,瓜蔞10克,麥冬20克,半夏10克,巴旦杏10克,五味子10克,柏子仁10克,蜜甘草6克,其他13種藥物,藥物復合而成。滋陰養液,潤肺燥,柔肝直,養胃肺陰。津液充盈,金木得到滋養,可減少痰燥難耐的傾向,緩解咽幹、嗆咳、口苦、心煩等癥狀。顧松原說:“藥貴在適量。如果不夠,功效難求。如果太多了,味道就沒了。”(《顧松原醫學鏡》)壹般病人應該還是這樣,這個病例需要仔細檢查。“有病飲痰者,宜溫藥而治”,“肥而修者,必多飲藥”,但只是說說,並未改變。如果不去深究它隱藏的細節,就會誤投麻辣溫熱的產品,得不到報酬就會生氣,火上澆油,必然導致大病、重病!
喝湯咽下去,感覺喉嚨濕潤,胸悶得快,口苦咳嗽減輕。壹劑之後,越病越厲害,兩天之後,吃五劑藥,病就好了。並親自鼓勵和安慰他們。至此,我意識到中國醫學是壹個偉大的寶庫。黃舒淇,自古以來,壹直是壹個綜合而辯證的課題。對於工作的人來說,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蘇文《朱知交論》)這是中醫理論的優勢和特色。作為醫生,既要懂人情,又要精通時事。細心的讀者很容易發現,在這種情況下,很難為患者選擇藥方!愚者不忍心私了,我就把他的醫學理論和事務寫得條理清楚,鼓勵同路人。
第四,腫瘤。癌癥目前還是壹種難治的疾病,所以朱增柏教授從來不談自己治療癌癥的效果如何。當病人堅持就醫時(都是晚期病人),他總是告訴家屬,壹定要治療,可以試試。由於他出版了多部癌癥治療方面的書籍,臺灣省佳恩出版社於4月1993出版了專著《朱增柏治療癌癥選案》,因此尋求治療的癌癥患者仍與日俱增。通過30余年的治療實踐,他有經驗,也有教訓,但他也總結出了中醫藥治療癌癥,預防轉移復發的三條經驗:壹是在組方、發藥時,要突出補腎、解毒、化痰三個治療原則。根據患者當時的主要癥狀、體質和放化療的毒副作用,要麽單用壹種方法,要麽兩種方法三種方法並用。有時會根據患者特殊的身體條件和特殊的性格愛好,劍走偏鋒,采用逆治重治的方法(但方藥必須平和無毒)來力挽狂瀾。第二,外治法。不管什麽情況,都要用外治法。為什麽外治法必不可少?朱教授認為,外治法(藥)可以直達疾病本身,幾乎沒有毒副作用。該外用治療劑有多種劑型,如外用劑、外用搽劑、噴霧劑、放在身體下的墊、氣味吸收劑(可放在患者頭部兩側或室內)。西醫常用介入和栓塞藥物治療癌癥。為什麽中醫外治法的優勢在臨床上沒有得到利用和發揮?近年來國外多次報道,用吸入藥物分子治療肺癌,據說效果很好,而且據說這是壹項發明,是分子水平的高科技。朱教授認為,這壹發明比中醫和民間醫學中吸入藥氣的療效至少晚了兩千年。在古代,燒中草藥治病,散毒氣,疏通氣血,刺激食欲等等,都是證明,但僅僅是吸入藥氣治病,是傳承創新工程中被遺忘的角落!經常能看到的是,在桑拿房、足浴房、星級酒店等場所,都是有錢人享受的。工作之余確實能讓人神清氣爽,心情舒暢,這也是中醫外治法治療危重病的壹大優勢之壹。第三,開放感情,忌吃毛。這壹條對於緩解病情,控制轉移非常重要,已經被很多病例反復證實。限於篇幅,只能理解。
病歷舉例:劉XX,男,82歲。1990三月18。患者於3月1990+01日經醫院腫瘤科確診為膀胱癌(細胞學檢查)。因害怕手術,於3月18前來就診。當時患者天昏地暗,精神萎靡,聲音低沈,難以繼續,步履艱難,尿滴困難,膿血較多,但不是很痛,口淡無味,食欲不佳,形體消瘦,舌淡而紫,苔黃膩,脈弱而鈍。【辨證】痰瘀互結,導致凝血毒化。【治療】補腎益氣,解毒抗癌。[處方]自擬處方:枸杞子、天麻、炙黃芪、新開沙參、黑木耳、香菇、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海金砂、三七(研細,分次吞服)、甘草g .油炸,每次10 ~ 20 ml。四天後,他自稱頭暈,壹整天尿中仍有膿血。他希望自己的舌頭似乎由蒼白變成紅潤,聲音比以前更清晰有力。在他的上面,分兩次加入枸杞、天麻、炙黃芪、沙參、黑木耳、香菇、半枝蓮,去掉三七,加入敗醬草60g、薏苡仁60g。另外,6號抗癌散(自制)50g,20g三七的使用量;琥珀20g,* * *研成細粉,每日兩次,以0.5 ~ 1.0g藥液服。壹周後隨訪,頭暈改善,尿中膿血減少。加入炒薏苡仁20克、豬苓60克、生蒲黃30克,分3劑服用。服藥粉。經過壹周的隨訪,頭暈進壹步改善,混在大便裏的膿血進壹步減少。從上面減去黑木耳和生蒲黃各20克,繼續服用。之後每月1 ~ 2次治療,解毒扶正法不變,藥味略增,有外感時停藥,差、味差時減量。壹年後,頭暈和混在尿裏的膿血逐漸減少甚至消失,然後我就開心了,精神也好轉了。經過1992的4月和5月兩次細胞學檢查,尿中未發現癌細胞。之後在上述材料中加入300g紫河車。每天2 ~ 3次,連續3個月。6號粉還是每天服用1 ~ 2g。1992 65438+2月20日,尿中膿血再未復發,仍被告知每3 ~ 5天服用上述1劑量,6號抗癌散繼續。患者年老體弱,頭暈乏力,有虛證。所以我們第壹次用了集團的熟黃芪,新開的南沙參,天麻,黑木耳,香菇,枸杞等扶正藥物,為了讓人治病。癌癥是毒引起的,所以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敗醬草、甘草可以持續3年。糙葉敗醬對腹部和腸道腫瘤有很好的療效。所以用量特別重,再配合薏仁、銀耳、香菌,排毒不傷身體,相輔相成。生蒲黃、三七、海金沙、豬苓止血清濕熱毒。6號抗癌散具有解毒扶正的雙相作用,所以連續使用了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