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丁公藤簡介

丁公藤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旋花科丁公藤藤本植物4.1拉丁名4.2英文名4.3丁公藤別名4.4來源4.5植物形態學4.6獲得4.7性狀4。8化學成分4.9性味4.10功能主治5石南別名6丁公藤6丁公藤中毒6.1臨床表現6.2治療7丁公藤藥典標準7.1名稱7.2來源7.3性狀。7.4鑒別7.5檢查7.5.1水分7.5.2總灰分7.6提取7.7含量測定7.7.1色譜條件及系統適用性試驗7.7.2對照品溶液的制備7.7.3供試品溶液的制備7 .7.4測定方法7.8丁公藤飲片7.8.1炮制7.8.2性味歸經7.8.3功能主治7.8.4用法用量7.88+0用丁公藤的方子,2用丁公藤的中成藥,3用古籍中的丁公藤1。

2英文參考丁公藤莖[湘雅醫學詞典]

丁公藤[21世紀科技雙語詞典]

中藥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中藥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3概述丁公藤是藥用名:1。丁公藤,又名包公藤,是旋花科植物丁公藤的藤莖;2.丁公藤是希瑟的另壹個名字。

丁公藤,旋花科植物丁公藤的藤莖,又名包公藤。是旋花科植物丁公藤的藤莖。丁公藤的。參見廣州軍區空軍衛生部《常用中草藥手冊》。分布於廣東、廣西、雲南。辛,溫,有毒。發汗,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消腫止痛。治療風濕關節痛、半身不遂、四肢麻木、外傷腫痛、坐骨神經痛。內服:水煎或半水半酒煎,3 ~ 6g。外用:用酒浸泡,局部摩擦。過量口服中毒會導致出汗和四肢癱瘓。孕婦不宜服用。含有東莨菪素、東莨菪素和東莨菪素A作為有效成分。東茛菪堿和東茛菪素具有抗炎和消腫的作用。洋地黃黃酮具有收縮瞳孔、降低眼壓的作用,還能收縮支氣管平滑肌,增強心肌收縮力。丁公藤也可以用* * [1]免疫。

丁公藤

4.1拉丁文學名丁公藤(La)(中藥術語(2004))

4.2英文名稱丁公藤(中藥術語(2004))

4.3丁公藤的別名辣子。

4.4旋花科植物丁公藤的莖和藤。,丁公藤。

4.5植物形態攀援藤本植物。幼枝密被柔毛,而老枝無毛。葉互生,革質,橢圓形,長圓形或倒卵形,長5 ~ 15厘米,寬2 ~ 6厘米,先端鈍、尖或短尖,基部楔形,全緣,幹燥時鐵藍色或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有斑點。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密被銹色短柔毛;花小,金黃色或黃白色;萼片5,外面棕色柔毛;花冠淺鐘形,長9 ~ 10毫米,5深裂,裂片2深裂,被桔黃色的被毛;雄蕊5,著生於花冠筒,花藥卵形三角形,先端漸狹;子房1室,胚珠4。漿果被宿存的花萼串珠。1種子。花期6-8月,結果期8-65438+10月。

生於山間叢林,爬樹。產於廣東。

4.6常年采集收集,洗凈,切段,蒸2-4小時,然後曬幹。

4.7是直徑為1 ~ 4 cm的對角線段或切片。皮膚呈灰黃色、灰褐色或淺褐色,略粗糙,有淺溝和不規則的縱裂或龜裂紋。皮孔呈點狀或疣狀,黃色和白色。舊軟木塞剝落成薄片。堅硬,不易折斷。切面呈橢圓形,黃褐色或淺黃褐色,木質寬,花紋不規則(不規則維管束),多數小孔。無嗅無味。

4.8化學成分包括丁公藤A和東莨菪素。

4.9性味溫而辛辣;有毒。

4.10功能主要用於祛風勝濕,舒筋活絡,消腫止痛。可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半身不遂、外傷腫痛。

希瑟·丁公藤·丁公藤的別名是希瑟[1]的別名。壹本《本草綱目》。

石南又名南藤、攀巖香、丁公藤。《本草》出版了。Pipewallichii (miq。)hand.mazz?var的莖和葉。湖北人(DC。)hand.mazz .或者整株。分布於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辛,溫祛風通絡,強腰健足,止痛壯陽。治療風寒濕痹、腎虛腰痛、痛經、陽痿、咳喘。煎服:915g;或者泡在酒裏。本品含生物堿、鞣質等[2]。

6丁公藤中毒丁公藤屬於天竺葵科,丁公藤的根和莖入藥。性溫,味辛,有毒。[3]

6.1臨床表現包括出汗、出血、四肢癱瘓等。[3]

6.2治療丁公藤中毒的治療要點為[3]:

1.如果出汗,可以用糖鹽水。

2.甘草60g,水煎至150 ~ 200ml,蜂蜜30g送服。3.用溫水清洗身體。

7丁公藤藥典標準7.1名稱丁公藤

丁公藤

丁公藤

7.2本品來源於丁公藤的幹燥藤莖..丁公藤旋花科的植物或丁公藤的丁公藤。壹年四季都可以收獲,切成段或片,曬幹。

7.3特征本品為直徑為1 ~ 10 cm的對角線段或切片。果皮灰黃色、灰褐色或淺褐色,略粗糙,有淺溝,不規則縱裂紋或龜裂紋,具點狀或疣狀皮孔,黃白色,老木栓呈片狀。質硬,纖維多,不易折斷,切面呈橢圓形、黃褐色或淺黃褐色,異常維管束呈花狀或塊狀,木質部導管呈點狀。輕微的呼吸,淡淡的味道。

7.4鑒別取本品粉末3g,加40m1乙醇,浸泡過夜,加熱回流6h,濾過,濾液加6mo1/L鹽酸溶液6mo1,加熱回流3h,蒸幹,殘渣加l0ml乙醇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外,取東甲蟲中醋的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l ml含0.2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藥典壹部2010版附錄ⅵ b)試驗,將上述兩種溶液各取三份,分別吸取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氯仿-乙酸-乙酸乙酯-甲酸(6:10:7:1.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幹燥,置於紫外燈下。在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出現相同的亮藍色熒光斑點。

7.5檢查7.5.1中水分含量不得超過12.0%(藥典2010版附錄VII H第壹法)。

7.5.2總灰分不得超過10.0%(藥典2010版附錄ⅸ K)。

7.6按《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藥典壹部2010版附錄ⅹ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浸出物,以乙醇為溶劑,不得少於3.0%。

7.7含量測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中國藥典壹部2010版附錄ⅵ D)。

7.7.1色譜條件及系統適用性試驗:以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甲醇-水冰醋酸(32:68:0.16)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98納米。按照東圃若的醋峰,理論板數應該不低於20000。

7.7.2對照品溶液的制備取東霞若內醋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I ml含40[tg]的溶液。

7.7.3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本品粉末約65438±0g(過4號篩),準確稱定,置於帶塞錐形瓶中,準確加入70%乙醇50ml,稱定,加熱6小時,放冷,再次稱定,用70%乙醇補足失重,搖勻,濾過。精確量取25ml連續濾液,置於燒瓶中,濃縮至約l ml,加入3mol/L鹽酸溶液10ml,水浴加熱水解2小時,立即冷卻,轉移至分液漏鬥中,用10 ml水洗滌容器數次,向分液漏鬥中加入2g氯化鈉,用氯仿劇烈搖動萃取5次,每次用15m1。加入2g無水硫酸鈉,攪拌,過濾,用少量氯仿洗滌容器,過濾,合並濾液,在70℃以下濃縮至近幹,立即加入甲醇溶解,轉移至IOmI容量瓶中,稀釋至刻度,搖勻。

7.7.4測定方法:分別準確吸取對照溶液和供試品溶液的65,438+00倍量,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以幹燥品計算,本品含都靈醋(C10 H804)不低於0.050%。

7.8丁公藤飲片7.8.1加工去雜、洗凈、潤制、切片、幹燥。

7.8.2性味與辛溫歸經;有壹點毒。入肝、脾、胃經。

7.8.3功能與主治: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用於風濕性關節痛、半身不遂、外傷腫痛。

7.8.4用法用量:3 ~ 6g,用於配制內服或外用的酒。

7.8.5註意本品的強發汗作用,體弱者慎用;孕婦禁用。

7.8.6儲存在幹燥的地方。

7.9來源

  • 上一篇:實驗五聚體分析
  • 下一篇:磨牙是壹種病。這種病應該怎麽治療?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