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射方法:患者側臥,患耳下乳突周圍用常規碘酒消毒。在外耳道底部軟骨與乳突前緣的連接處,用2ml註射器連接針頭,針尖指向前、內、上側,與顱底水平線成30度角。當它穿透3厘米時,就會進入壹個凹陷。先註射1%普魯卡因1ml,不要撥。觀察是否有面癱1 ~ 2分鐘。如果出現面癱,說明神經幹被刺傷了。然後在空針上接上水和酒精,註射0.3 ~ 0.5毫升酒精或酚甘油,出現明顯面癱,痙攣消失。半年後面癱可逐漸恢復,約2/3患者會再次痙攣。
二、射頻溫控熱凝療法按上述方法用射頻套管針穿刺莖乳孔,利用電偶原理,通過無線電在神經纖維間產生熱能。溫度65 ~ 70℃,在面神經功能監測儀的監督下,控制溫度使神經熱凝變性,以減少傳導異常沖動的神經纖維。手術後也會出現面癱,1 ~ 2年內面癱逐漸恢復過程中舊病復發。否則痙攣不會出現很長時間,取而代之的是永久性面癱。
第三,手術治療
1.面神經幹擠壓分支切斷術:在局麻下,於莖乳孔處切開,找出神經幹,用血管鉗擠壓神經幹。擠壓力要控制好,短時間內會復發,或者留下永久性面癱。如果找出遠端分支,在電刺激下找出主要產生痙攣的負責神經分支,效果比擠壓手術好,但術後仍會出現輕度面癱,1 ~ 2年後復發。
2.面神經減壓術,即把面神經的骨管磨出顱骨減壓,最早由Proud在1953采用。局麻下切開乳突,用電鉆徹底磨掉面神經的水平和垂直骨管,垂直切開神經鞘,對神經纖維進行減壓。在1972中,Pulec認為乳突部減壓範圍過小,應同時對內耳道頂部和迷路進行研磨減壓。術中還發現神經水腫、彌漫性肥大、神經鞘纖維性收縮等神經病理改變,但部分患者術後痊愈。1965,Cawthorne報道13例手術無異常。減壓比較復雜,尤其是全節段減壓,不僅難度大,而且很危險。所謂療效是不是手術中的創傷造成的,是不是減壓的效果,也值得商榷。
3.梳理面神經垂直段Scoville(1965)按上述方法磨平面神經垂直段骨管後,用纖維刀將垂直段垂直切開1cm,中間夾壹層矽膠膜。目的是切斷交叉的神經纖維以減少異常的沖動傳導,但缺點是很難達到既不明顯面癱也不痙攣的程度。
4.面神經鋼絲結紮是為作者設計的。面神經幹采用直徑為1mm的鋼絲結紮進行永久性擠壓,結紮程度可隨意調節。該方法簡單可靠,適用於不適於開顱手術的年老體弱者,更適用於壹般基層醫療單位。
在局部麻醉下,沿下頜角作弧形切口,分離腮腺後緣,找出面神經主幹,取不銹鋼絲穿過乳突前方的骨外套,再以主幹為支點繞其扭轉,邊扭轉邊觀察面部肌肉活動,直至痙攣停止,出現輕度面癱。壹般來說,眼裂不到1 ~ 2mm為宜。鋼絲留在切口外面,暫時不剪。壹旦早晨痙攣復發,做最後壹次壓力調整,剪掉多余的鋼絲埋在皮下。如果術後有復發,可以打開切口找出鋼絲的尾段,現紮現紮。如果面癱長時間不恢復,鋼絲也可以松動。這種方法的缺點是術後必須有3 ~ 6個月的面癱,復發率高,達到30%。
5.顱內微血管減壓術Jannetta首創於1966,是國際上神經外科常用的方法。
全麻下采用枕下或乙狀竇後入路,切除枕骨做3×4cm骨窗,切開腦膜,進入小腦橋腦角,找出第ⅶ、ⅷ腦神經。如發現占位性病變或蛛網膜粘連,則切除分解。如果有壓迫血管,可以用顯微儀器分離。如果不能分開,可以用矽膠或特氟隆片或肌肉分開。這些血管大多被小腦前下動脈絆倒,是腦幹的主要供血者。如果術中有損傷出血或血管痙攣或血栓形成,會引起腦幹缺血性水腫,造成嚴重不良後果。甚至內聽動脈痙攣或血栓形成都會導致全聾。臨床上觀察到65,438+0/3患者有動脈在ⅶ、ⅷ神經之間通過,或有內聽動脈分支脫扣入內聽道,難以進行血管減壓,或無法進行分離分隔,很多患者找不到可壓縮血管,無法應用血管減壓。為此,作者設計了壹種新的手術方法,稱為顱內面神經幹梳理術,並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6.顱內面神經幹梳理(神經縱行劈開)根據血管減壓操作,進入小腦橋腦角,找到第ⅶ、ⅷ腦神經,遊離面神經幹。在腦幹根部和內聽道之間,用纖維刀沿其長軸進行多級劈裂,劈裂程度根據痙攣程度而定,壹般10 ~ 20次,多次可劈裂。經2 ~ 5年隨訪,手術有效率可提高到98%以上,而復發率可降低到6%。這種方法的主要優點是適應證比血管減壓術更廣,復發率更少,治愈率更高,特別是減少了耳聾的並發癥,目前已取代血管減壓術(圖1)。之所以有效,可能是因為梳理神經纖維後,破壞了神經根區的異常電位積聚,阻止了異常沖動電位的釋放。
綜上所述,治療面肌痙攣的手術方法有很多種,各有利弊,臨床上應根據患者的情況和醫療條件靈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