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屬於中醫壞疽範疇,多由寒濕、外傷、血瘀等經絡阻滯,使氣血不能到達四肢,四肢失去氣血的滋養所致。
西醫認為本病的主要發病機制是中小動脈、靜脈的非化膿性炎癥,血液循環受阻,失去對四肢的血液供應,導致腳趾(手指)乃至四肢發冷、麻木、疼痛,甚至潰爛、壞死。
2.歷代中醫對壞疽的認識。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就有關於壞疽的詳細論述,稱“寒邪在經絡會導致血泣,但血泣不行。”如果失敗了,防禦之氣就回歸其中,癰就不腫了。寒化熱,熱勝腐肉,腐肉化膿。膿性腹瀉導致爛筋,爛筋導致骨傷,骨傷導致骨髓流失。骨空則不得瀉。血枯虛時,筋骨不相榮,經脈有漏...它是由腳的名字引起的,形狀是紅黑相間的。“皇甫謐《晉代針灸經》將癰改為疽,疽之名延用至今。
漢代華佗《神醫秘傳》說:“此病發於指端或趾端,先癢後痛。指甲是黑色的,時間久了會崩掉。”並創立了四妙永安湯。到目前為止,四妙永安湯治療壞疽有壹定療效。
唐代孫思邈《千女翼》說:“毒切於肉,毒切於骨。”提出了手術清創的方法,與現在的蠶食清創法基本壹致。
明代陳世功《正宗外科學》對壞疽作了詳細闡述,說:“夫上生壞疽者,外爛內壞...患這種病的人大多生在手腳...他們的痛苦就像噴火的湯,但他們的骨骼是脆弱的,他們的肌肉是無力的。”總結出“調和氣血、滋養脾胃……養津液、強腎水”的治療原則。建立解毒濟生湯、陰陽二氣丹、清神散等有效方劑及手術清創、艾灸、外敷等外治法。豐富了辨證治療的內容。
明代《凈月全術托舉》引用薛理齋的話“此證因用糊煎濃酒面,或因勞動不慎,腎水耗竭而致毒積”。他還說,“蓋死肉是因為毒氣而拒絕營氣造成的。況,至殷琦而血難達”
清代鄒武鳳創立的骨補湯對今後壞疽的研究和治療仍有壹定的指導意義。
清代齊廣生《外科修養與脫疽》載“展開前,於此段末端用十余根頭發紮病人手指,紮十余匝,漸緊。用蟾酥,放在原飯的頭上,加灸,直到肉煮死。第二天,當這部分完全黑下來時,他用壹把鋒利的小刀找到這部分的接縫,切下了許順的手指。如果在流血,就用金刀止血。腫脹的其余部分用紡錘包裹。第二天,如果還有黑氣,就用蟾酥研磨,拌成糊狀,黑氣消退,膿液自生。用紅黑膏促進肉芽生長,照常閉口。”這些手術方法對清除壞死組織仍有參考價值。
《康熙字典》註“壞疽乃五臟失和,陰滯於陽而生壞疽。”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在重慶等地成立了脈管炎研究機構,進行了大量研究,積累了壹定經驗。
3病因和發病機制
西醫認為
(1)吸煙,尼古丁引起血管收縮。(2)冷刺激引起血管痙攣。(3)激素水平紊亂,引起血管舒縮障礙。(4)黴菌感染。
另外,經過多年觀察,很多患者在發病前就有外傷史,有的是幾年前受傷的,甚至超過10年前。因此認為外傷引起的瘀血和慢性持續感染也是原因之壹。
上述因素引起中小動靜脈痙攣、非化膿性炎癥,以及血液粘度增加,導致血栓形成,甚至血流閉塞,肢體血供障礙,這是脈管炎的主要發病機制。
中醫認為
(1)寒濕犯絡。(2)外傷瘀血,阻滯靜脈。(3)情緒障礙,氣滯血瘀。
壞疽的主要病機是上述因素阻滯經絡,使氣血運行不暢,達不到四肢,四肢失去氣血的溫煦,導致疼痛、潰爛甚至壞死。
我的理解
如任老言:“痰飲淤血之病理,頗似血栓”(《任應秋醫學集》)。脈管炎的病因是寒濕、外傷、血管痙攣、血栓閉塞的病理和患肢麻木、疼痛、發紫的癥狀,類似於中醫的風邪、痰濁、血瘀學說。
4個癥狀
臨床表現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常見於青壯年男性。病變多從單側下肢開始,逐漸發展為雙側,甚至累及上肢。根據病變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缺血第壹階段:患肢有畏寒、麻木,患足、小腿略酸。走了壹段路後,小腿酸痛,肌肉抽筋,迫使患者跛行或坐下休息。短暫休息後疼痛可消失,行走壹段時間後可再次發作,即“間歇性跛行”。有些病人有淺靜脈炎。患足皮膚略蒼白,患足背動脈、脛後動脈搏動減弱。
營養不良第二階段:患肢冰冷,疼痛持續,尤其是夜間疼痛劇烈,迫使患者保持清醒,屈膝抱腳,或將患肢吊到底,疼痛可稍有緩解。患肢皮膚蒼白或發紅,出現藍紫色斑點。皮膚幹燥,腳趾甲變厚變脆。小腿肌肉萎縮。足背動脈和脛後動脈搏動消失。
組織壞死第三階段:患肢疼痛更加劇烈。黑腳趾(手指),幹壞疽,潰瘍形成,並逐漸蔓延到整個腳趾(手指),甚至到腳踝。如果並發感染,則變成濕性壞疽,疼痛更加劇烈,患肢腫脹。感染嚴重時,會出現發熱、寒戰等癥狀。
中醫辨證
真實的證據
寒濕型:間歇性跛行,或患肢麻木疼痛,溫熱時會緩解,寒冷時加重。受影響的腳的皮膚蒼白,摸起來冰冷。如果是寒冷,則疼痛劇烈,舌淡青紫,苔薄白,脈緊。如果非常潮濕,患肢會沈重疼痛,乏力,食欲不振,舌苔厚膩,脈搏慢。
風痰瘀阻型:患肢酸痛麻木,皮膚潮紅,觸之不溫,肢端可見潰瘍、壞疽。伴有胸悶、惡心、食欲不振、舌胖、苔膩、脈滑。
血瘀型:患肢持續劇烈疼痛,其余溫熱疼痛。患趾(指)呈紫色或暗紅色,皮膚變薄、粗糙、龜裂,摸起來冰涼。幹壞疽或潰瘍可見於四肢。面色晦暗,舌質紫或有瘀斑,有瘀點,脈細。
熱毒型:患肢灼痛,腫脹潮紅或暗紅,使其觸之有灼熱感。四肢潰爛壞死,膿黃粘稠,氣味腥臭,舌質暗紅,苔黃膩或黃燥。熱毒侵入臟腑時,伴有惡寒、發熱、口渴、煩悶。
虛弱綜合癥
氣虛血瘀型:肢體疼痛,紫暗,皮薄皸裂,肌肉萎縮,觸之不溫。潰瘍、壞疽、長期不愈合、膿清。伴隨著消瘦和疲勞,臉色暗沈。舌質暗或淡紫色,舌苔薄,脈弱。
陽虛型:患肢疼痛、寒冷,微溫,摸起來冰涼。四肢發黑,潰瘍壞疽,久不愈合。伴有畏寒肢冷,腰腿酸痛,口淡無食欲,面色蒼白,舌淡或淡紫,苔少,脈沈弱。
脾虛濕阻型:患肢沈重疼痛,肌肉萎縮或腫脹。四肢可能有潰瘍,長期不愈合。伴有疲乏、懶惰、惡心、飲食不足,或頭暈、舌淡、苔白、滑或膩。
陰血兩虛型:患肢疼痛,消瘦,四肢暗紅,可見潰瘍、壞疽,久不愈。頭暈、失眠、發熱、盜汗、舌尖暗紅、脈數。
上述證型是我多年的理論探討和對大量患者的詳細觀察總結出來的。但面對患者時,各證型的界限並不壹定清晰,有時幾種證型相互混雜。因此,臨床觀察、仔細分析、細致辨證、靈活選方選藥是取得滿意療效的必要條件。
鑒別:本病與動脈硬化閉塞癥的主要區別在於本病多發生於青壯年,而動脈硬化閉塞癥多發生於中老年人、肥胖和高血壓患者。
5中醫治療
根據有關的書籍和雜誌,傳統的治療方法如下:
寒濕型:宜溫陽散寒除濕,寒則加減陽和湯,濕則加減獨活寄生湯。
風痰瘀阻型:無數據記錄。我用了半夏白術天麻加減。
血瘀型:宜活血通絡,用血府逐瘀湯、桃紅四物湯加減。
熱毒型:宜清熱解毒,用四妙永安湯、骨補湯加減。
氣虛血瘀型:無資料記載,本人用補陽還五湯加減。
陽虛型:宜溫腎助陽,用金匱腎氣湯、貴由丸加減。
脾虛濕阻痰阻:無數據記錄。我用六君子湯加四妙散加減有效。
陰血兩虛:宜滋陰養血,加減六味地黃湯、四物湯。
我的治療
壞疽的病因多為寒濕、外傷、血管痙攣、血栓形成、閉塞,患肢出現冷、痛、紫等癥狀,與中醫寒濕血瘀理論有壹定關系。我以祛濕散寒祛瘀為主治療,取穿山甲、羚羊角、全蠍等藥組成約定方,溶栓通脈散(丸)結合其他中成藥辨證加味。
潰瘍面可外用祛腐生肌膏,通過啃咬療法去除壞死組織。
另外,感染嚴重時可以適當使用抗生素。
6醫療保健
由於脈管炎更多與潮濕、冰凍、外傷、吸煙等因素有關,患者應時刻註意防潮、防凍、防外傷及戒煙戒酒。
7案例介紹
劉,男,28歲,9月10入院(電話咨詢)。
患者十年前有左下肢外傷史。最近兩三年,他漸漸覺得左腿發冷,病情越來越嚴重。左腳感冒越來越嚴重,在多家醫院確診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但多次治療無效。這半年來,我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左腳又冷又疼,尤其是晚上。睡不著,還抱怨左腳發青。
中醫診斷:壞疽、寒濕血瘀證。
治療要散寒除濕,活血化瘀。
溶栓通脈散600g,早晚10g,溫開水送服,壹月1為壹療程,間斷加天麻丸。
叫我戒煙戒酒,忌寒濕,防外傷。
2010 10 10 6月14電話告訴我,腳痛輕微減輕,紫紺基本消退。原法再治療壹個月。
2010 165438+10月23日電話告訴我患腳轉暖,休息時疼痛消失,走路時有點痛,顏色基本恢復正常。
單獨服用溶栓通脈散,壹個月康復。
電話隨訪壹年是正常的。
楊,男,32歲,2010二月二日就診。
近五年來,患者無明顯誘因逐漸感到左腳疼痛,行走時加重。多重治療有輕有重。近壹年來,患足逐漸變冷,疼痛加重,足背外側逐漸潰爛。壹個病人把他介紹到診所。
自述左腳特別是腳趾持續劇烈疼痛,受寒加重,夜間非常疼痛,難以入睡,伴有畏寒和腰部嗜睡。
檢查:左腳青腫,足背外側潰瘍約五分,有少量清潔膿。左腳壓痛發冷,足背動脈脈搏消失。
舌淡微紫,脈細澀。
中醫診斷:腎虛壞疽寒凝血瘀證。
治療宜溫腎散寒,活血化瘀。
溶栓通脈散600g,早晚10g,溫開水送服,壹月1為壹療程,遵醫囑加濟生腎氣丸。
叫我戒煙戒酒,忌寒濕,防外傷。
2011114足部疼痛稍減輕,青腫稍消退,潰瘍面縮小。原法再治療壹個月。
2065 438+01 2月3日三次就診後,患足轉暖,休息時患足疼痛基本消失,行走時稍感疼痛,青腫基本消退,潰瘍面結痂。怕冷嗜睡基本消失,精神逐漸好轉。按照原來的法律,我們再統治壹個月。
2011三月八日四次就診後,患足休息時疼痛消失,但行走時仍有少許疼痛,患足顏色基本恢復正常,潰瘍面愈合。
單獨服用溶栓通脈散,壹個月康復。
隨訪壹年正常。
黨某,男,46歲,2011(電話咨詢)2月20日就診。
大約八年前,我逐漸感到右下肢疼痛,然後下肢受累。經過多次治療,這壹兩年疼痛越來越厲害,我的右大腳趾也逐漸潰爛。現在下肢暗紫色,冰冷,持續疼痛,尤其是右腳,晚上難以入眠。帶著疲憊。
中醫診斷:壞疽、氣虛血瘀證。
治療宜益氣活血,化瘀通絡。
溶栓通脈散600g,早晚10g,溫開水送服。服用補中益氣丸壹個月。
叫我戒煙戒酒,忌寒濕,防外傷。
2065 438+01 3月23日電話告知我腰背部疼痛輕微減輕,晚上可以入睡,右大腳趾還像以前壹樣潰爛,所以2月份用原來的方法治療。
2065 438+01 5月28日電話告知下肢微黑轉暖,小腿疼痛基本消失,右大腳趾潰瘍面結痂。更好的精神。
2月原法治療後,癥狀全部消失,精神好轉。右腳趾的潰瘍面愈合了。
電話隨訪壹年是正常的。
黃,女,33歲,2011年4月6日就診。
患者右下肢輕度間歇性跛行近三年,病情逐漸加重。在過去的兩三個月裏,他逐漸感到腳疼,變冷,發紫。疲勞,腹脹,食欲不振。
檢查:雙下肢微腫青紫,右腳明顯,摸起來冰涼,足背動脈脈搏消失。
舌淡而微青,苔白。脈搏很弱。
中醫診斷:壞疽、脾胃虛弱、寒濕血瘀證。
治脾散寒祛瘀。
溶栓通脈散600g,早晚10g,溫開水送服,壹月1為壹療程,按說明書加香砂劉軍丸。
叫我戒煙戒酒,忌寒濕,防外傷。
2011年5月8日左腳疼痛消失,顏色恢復正常。右腳疼痛稍減,腫脹淤青基本消退。胃脹基本消失,精神食欲改善。原法再治療壹個月。
6月2011,11,3次,右腳轉暖,休息時疼痛消失,走路時感覺有點痛,顏色基本恢復正常。
前壹種方法繼續治療壹個月,右腳疼痛消失,行走正常,顏色恢復正常。腹脹消失,精神食欲好轉恢復。
隨訪壹年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