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癥狀:關節疼痛、腫脹、晨僵,運動後癥狀變暖或減輕。風偏轉者關節疼痛較多;冷偏向的勝者疼痛更劇烈,冷加重疼痛;濕偏的贏家明顯腫酸。舌體正常或肥胖,舌淡紅或淡白,苔薄白或膩,脈滑或緊。
治療原則: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處方:蠲痹湯。
羌活6g、姜黃9g、當歸9g、黃芪15g、赤芍9g、防風6g、秦艽12g、茯苓9g、桑寄生15g、阿莎麗3g、牛膝15g、甘草6g。
(2)濕熱阻滯月經,毒邪熾盛。
主要癥狀:關節腫脹、微熱、紅腫熱痛、劇烈疼痛、接觸加重、活動不利、筋脈緊繃、熱毒疼痛、寒痛減少、體熱、乏力、惡心、舌紅、苔白燥或黃膩或黃燥、脈滑或沈。
治療:清熱利濕,解毒涼血。
方劑:四妙散、犀牛角湯。
犀角15 ~ 30g(水牛角可代替)、梔子9g、黃芪9g、黃柏9g、蒼術9g、薏苡仁15g、大黃6g、海桐皮15g、威靈仙15g、金銀花。
(3)痰瘀互結,經絡不通
主要癥狀:關節反復疼痛,僵硬變形,無屈伸,關節周圍膚色暗沈,疼痛劇烈,不能活動,四肢沈重,麻木,舌質紫暗,有瘀斑,苔薄白或膩,脈細澀或弦重。
治療原則:化痰祛瘀,舒筋通絡。
處方:二陳湯合活絡效丹。
半夏9g,陳皮9g,茯苓12g,丹南9g,當歸9g,丹參15g,乳香6g,沒藥6g,五靈脂6g,全蠍6g,僵蠶9g,蜈蚣3條。
(4)肝腎不足,邪不散。
主要癥狀:痹證持續時間長,關節腫脹變形,不能屈伸,疼痛劇烈,活動不便,筋骨緊繃,形體消瘦,潮熱盜汗,持續低熱,或畏寒喜暖,工作時受寒加重。舌淡或淡紅,苔薄或白而幹,脈細或弱。
治療原則:補益肝腎,祛風除濕。
處方:錢虎丸。
虎骨15g(可用狗骨代替)、牛膝15g、熟地黃9g、當歸9g、白芍9g、鎖陽9g、雞血藤30g、伸筋草30g、姜黃12g、威靈仙12g、秦艽9g、桃仁6g、紅花6g、杜仲6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