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總動脈是頭和頸部的動脈主幹。左側頸總動脈起始於主動脈弓,右側頸總動脈起始於頭臂動脈幹。兩側頸總動脈從胸鎖關節後方通過,沿食管、氣管、喉外側上行,到達甲狀軟骨上緣高度,分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頸總動脈的上端是淺表的,在活體中可以感覺到它的脈搏。頸總動脈分叉處及附近有頸動脈竇和頸動脈球,分別為壓力感受器和化學感受器。
頸外動脈分布於頭面部,最初駐留於頸內動脈的前內側,後從前側轉向外側,經腮腺至下頜頸分為顳淺動脈和上頜動脈兩個終支。
頸內動脈在頸部沒有分支。自頸總動脈發出後,垂直升至顱底,經頸動脈管進入顱腔,其分支與視器和腦分布在壹起。
頸動脈的功能是將動脈血液輸送到頭部和頸部組織。
2.頸動脈和脈搏的區別
邏輯問題!
判斷壹個人是否已經停止呼吸——要看他是否還在呼吸!!就是不能呼吸!可以看胸部(和腹部)是否有起伏,鼻孔是否有氣流。
只有在需要判斷心臟是否還在跳動(是否還在強有力地跳動)的時候,才需要去把脈。
這時候摸動脈脈搏在哪裏不重要,摸哪裏方便就摸哪裏。相對來說頸動脈比較粗,摸了之後感覺比較明顯,但是定位(摸哪裏)需要專業知識,手腕的動脈略細,但是位置相對好找。
有心臟的話,平時最好在正常人身上摸壹下,知道確切位置,以後遇到突發情況就容易了。
之所以這麽回復,是因為妳問這個問題要想到“死”。
我應該告訴妳,心跳不壹定在呼吸停止後的短時間內停止。當心跳極其微弱時,妳可能感覺不到動脈的脈搏。
所以,普通人和非專業人士對突發事件的類似判斷,只能作為“危急情況”的依據,而不能作為死亡與否的依據。
3.頸動脈和脊椎動脈硬化
頸動脈是壹條粗大的血管,它的頸內動脈直接向腦組織供血供氧,而它的頸外動脈則向眼、耳、鼻、口等五官供血供氧。
如果頸動脈硬化,血管壁上有斑塊,使血流不暢。如果不通暢,往往會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患者常感到頭暈、目眩、記憶力差、思維能力明顯下降。久而久之,就會造成腦萎縮。
如果硬化的頸動脈有厚厚的斑塊脫落,阻塞了有血流的動脈血管,就會引起腦梗塞、失明、口齒不清、癱瘓等中風表現,甚至威脅生命。頸動脈內膜血栓或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大中型動脈的退行性、增生性和系統性疾病,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彈性降低的原因。
頸動脈嚴重硬化,有硬化斑塊脫落,堵塞腦血管。這是老年人的常見病。
壹般來說,輕度動脈硬化不會影響大腦的血液供應,所以頸部活動後不會出現癥狀。嚴重的動脈硬化會減少大腦的血液供應,引起頭暈、頭痛和記憶力下降。如果此時活動頸部,很可能會加重腦缺血,使腦缺血癥狀更加嚴重,甚至導致“缺血性中風”。
腦出血、腦血栓、心肌梗塞、心絞痛、心力衰竭和早搏的主要原因。這類疾病多發生在“三高”,即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老年人發病率大於年輕人。
因此,有專家提醒,50歲以後,無論男女,絕經後都要去醫院做詳細檢查,因為這種病沒有癥狀,人們通常會掉以輕心。壹旦出現頭暈,說明斑塊已經形成,必須到醫院控制,否則容易引發中風。預防這種疾病需要做好三級預防:第壹級預防是指在日常活動中控制飲食,遠離高脂高糖食物,即少吃動物肝臟、腦花、脂肪、油炸食品、糖和脂肪含量高的東西;二級預防就是發現輕微癥狀及時就醫,讓醫生幫助控制血糖血脂,使用阿司匹林等藥物穩定病情。
同時,患者在正常活動中,尤其是轉動頸部時,動作要輕而慢,切不可過大幅度移動;三級預防是中風後的預防,所以必須由醫生用藥物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這種疾病是壹種復發性疾病。很多人出院後控制不好,造成二沖程三沖程。
但只要患者及家屬平時重視這種疾病,並與醫生密切配合,控制好血壓、血脂、血糖,終身不會發生中風。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多分布在血管分叉外側壁、彎管內側壁和頸動脈竇。這些部位的血液受血管角度影響形成湍流等非層流狀態,容易損傷內膜,有利於脂質沈積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病變。
此外,局部血管壁剪切力的降低是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血管內皮功能障礙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病理變化。血管內皮積極參與廣泛的生理和病理過程。血管內皮細胞分泌和產生多種因子,可控制血管張力,調節和平衡血管舒張和收縮,包括介導血管壁炎癥,影響斑塊穩定性和血栓形成,影響脂蛋白代謝、攝取、血管生長和重塑。壹氧化氮是影響內皮依賴性血管舒張的重要介質。神經激素類物質(如乙酰膽堿、血清素、兒茶酚胺等。)而循環血液產生的切應力變化可以觸發內皮細胞釋放壹氧化氮,引起血管舒張。
動脈粥樣硬化是壹種與血脂異常和血管壁成分改變有關的動脈疾病,主要累及彈性動脈和彈性肌動脈。這種病理變化的特征是血脂沈積在動脈內膜上,引起內膜的局竈性纖維性增厚及其深層成分的壞死和崩解,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和動脈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中的質子來源於血漿脂蛋白的浸潤,主要是遊離膽固醇脂質,其次是甘油三酯、磷脂和載脂蛋白b,動脈粥樣硬化的嚴重程度隨著血漿膽固醇水平的升高而線性增加。
LDL和LDA膽固醇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而HDL和HDL-C具有很強的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其機制可能如下:(1)HDL是膽固醇的逆向轉運載體,促進膽固醇從肝外組織轉運到肝臟,降解和排泄;(2)在血漿中,HDL與VLDL、LDL和CM交換TG和CE,最後VLDL和CM被降解,以殘渣形式排出體外。
食用高糖高飽和脂肪飲食後,肝臟HMG-CoA還原酶活性升高,膽固醇合成增加。壹般20歲左右的年輕人已經開始形成脂質沈積,甚至10%的孩子都是從10歲開始的。這種沈積在醫學上稱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十幾年或幾十年後,由於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長期堆積,血管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受阻,血管營養狀況每況愈下,使血管逐漸硬、脆、窄、無彈性。而且這種不良影響還會引起高血壓或加重高血壓的程度。
當血管橫截面積的50%受到擠壓時,心腦血管供血、缺氧癥狀十分明顯,頭暈、頭痛、心口痛、憋氣時有發生。當壹條血管的橫截面積堵塞80%以上,就可以認為這條血管基本堵塞了,最嚴重的後果就是偏癱。
血液中的什麽物質形成斑塊?為什麽斑塊不是隨機分布在所有血管中,而是只分布在冠狀動脈和頸動脈的少數地方?為什麽只有人類和少數靈長類動物有冠心病,而大多數哺乳動物沒有?為什麽會形成斑塊?兩位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鮑林博士和拉舍爾博士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最終解開了冠心病之謎。1985中明確了壹種叫做脂蛋白(A)的物質附著在血管壁上。
就是所謂的高粘血癥和高脂血癥,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對比,血液粘度和血脂協同作用。
4.頸動脈狹窄可以通過檢查發現嗎?
隨著醫療技術的提高,有很多檢查方法可以準確判斷頸動脈粥樣硬化和狹窄。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是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多普勒超聲檢查是目前無創性頸動脈檢查的首選方法,具有簡單、安全、費用低等特點。
其缺點包括不能檢查顱內頸內動脈的病變;檢驗結果容易受到操作人員技術水平的影響。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是壹種無創性血管成像技術,可以準確顯示血栓斑塊,對診斷和治療非常有幫助。
CT血管造影是壹種非侵入性血管造影技術。其優點是能直接顯示斑塊,準確顯示狹窄程度;其缺點是需要註射造影劑,部分患者可能會有過敏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