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舌象有兩個特點:
第壹,舌色整體偏淡。
舌淡白代表孩子脾虛,有點脾陽虛。這時,由於楊燦不能溫暖身體,舌頭的顏色就不夠飽滿。中醫認為,壹般情況下,舌越紅,體內熱量越大,無論是實熱還是虛熱;但舌苔變白壹般只有陽虛和血虛兩種情況。
二、舌苔厚膩。
孩子的舌頭上長滿了舌苔,說明他體內有積食。
孩子的舌象有三個特點:
第壹,舌色較淡。
舌的顏色不是紅色,而是淡白色,說明孩子的氣血不是特別旺盛——氣血旺盛的舌應該是粉紅色或淡紅色,孩子的氣血不旺盛,說明他的體質是陽虛、氣虛。
二、舌中間的舌苔厚。
舌頭中間厚的舌苔,說明孩子體內有積食。
第三,整體舌形胖大。
舌苔厚的孩子壹定是脾胃氣虛,身體會出現脾虛氣虛的癥狀,體內濕氣更重。
據家長描述,孩子白天稍微動壹下就會出汗,晚上睡覺也會出汗。出汗嚴重往往說明孩子氣虛比較嚴重。雖然很多孩子因為體質陰虛,晚上睡覺出很多汗,但這個孩子應該是氣虛。因為正常情況下,陰虛的舌形應該是薄的,出汗主要是在晚上睡覺的時候,稱為盜汗;氣虛的舌形常胖。氣虛出汗往往是白天稍微運動後出汗,稱為自汗。氣虛的人雖然偶爾盜汗,但自汗是主要原因。
A.瘦或浮腫。
壹般來說,不同的人瘦壹點問題不大,但是病態的瘦就不正常了。中醫認為脾主肌肉。壹個人脾胃不好,營養吸收不夠,肌肉就會不足,人就會瘦弱。
此外,由於脾胃虛弱,無法運化,痰濕就會積聚在體內,使身體虛胖。所以脾陽虛的孩子會在消瘦和虛胖兩個方面發展。壹般是瘦弱的孩子稍微多壹點。
B.面色萎黃
亞洲人普遍皮膚偏黃,但有些人的臉是土黃色的,給人壹種萎頓的感覺。這叫萎黃病,是脾胃虛弱的表現。因為脾屬土,而土的顏色是黃色的,如果土的顏色遍布面部,說明這個人可能脾胃不足。而且因為脾陽氣不足,皮膚的顏色不會鮮艷明亮,反而會暗沈,缺乏紅潤的色澤。
C.感冒後容易出現腹痛、腹瀉、胃腸感冒等癥狀。
脾陽虛的孩子特別容易受寒邪侵襲。吃了稍涼的東西會導致腹痛、胃痛,甚至腹瀉,有時還會嘔吐。尤其是天氣變冷,或者外出玩耍接觸冷水等冰冷物質時,孩子的身體更容易受到影響。
而且此時寒邪更容易與濕邪等邪氣結合,使之加重,更容易使脾陽不足的小兒因寒濕引起上吐下瀉、發熱的胃腸感冒。
D.更容易患感冒、鼻炎、哮喘、咳嗽。
我們身體的正氣主要是由脾胃吸收的食物的細微物質轉化而來的。所以脾胃充足,肺氣充足才能護體。脾陽虛的孩子,身體正氣的保衛能力不夠強。所以他們特別容易受寒邪侵襲,壹點點風吹草動,其他孩子都沒事。脾陽虛的孩子打噴嚏感冒。
而且在感受到寒邪後,由於脾陽氣不足,身體的陽氣無法排出,寒邪殘留,最終形成各種呼吸道問題,如鼻炎、哮喘、咳嗽等。
E.睡覺時全身出汗,流口水,眼睛無法完全閉上。
宋代中醫兒科的創始人錢乙(他是帝國醫院的內科醫生,專門治療王子)曾經專門討論過兒童出汗的問題。他認為,兒童睡眠出汗可分為頭部出汗、上身出汗和全身出汗,不同的出汗位置代表不同的問題。
頭出汗的孩子是因為體內有熱,中醫稱之為“蒸籠頭”;孩子上半身出汗是因為積食,阻滯在脾胃;全身出汗的孩子,晚上可能陰虛盜汗。
如果孩子睡覺時流口水,可能是夢見了食物,流口水是正常的。但是壹個孩子每晚都會夢到食物嗎?肯定不是。每天睡覺流口水是不正常的。孩子每天睡覺都流口水,說明他脾虛了。因為脾主氣,脾能促進體內水液的運動,固攝水液。如果孩子脾氣較弱,睡覺時容易流口水,因為脾不能控制水。
另外,如果孩子晚上睡覺時眼睛沒有完全閉上,中醫把這種癥狀稱為“睡露眼”,也說明他有脾虛。眼瞼是眼睛的五個脈輪之壹,我們稱之為“肉輪”,這部分屬於脾臟的管轄範圍。如果壹個人脾虛,眼皮沒有力氣,那麽他睡覺的時候眼皮就會合不上。
F.大便有時幹,有時稀,氣味臭。
我讀書的時候跟壹個老中醫學過。老中醫給人看病的時候,特意跟我說,病人的大便是前成形,後不成形,說明他有脾虛。
脾虛的孩子是無法運化渣滓的,這些渣滓的前半部分會儲存在體內變幹,後半部分會變得稀薄不成形,才能被吸收。這是脾虛的表現。
如果孩子的大便有臭味,也說明身體有點停滯。
A.調理脾陽虛,要補脾益氣。
孩子的舌頭胖是因為體內水分太多,脾胃運化不了,所以舌頭會變胖變大。壹般情況下,這種舌形(不僅兒童如此,成人也如此)是脾虛氣虛所致。
如果孩子舌色淡,說明體內氣血不足,濕氣也重。家長要多註意健脾益氣,不要給孩子養陰。
因為氣血不足的孩子可能還有點陽虛,所以不宜服用滋陰的藥物或成分。健脾益氣的藥物或成分會有壹點溫補的作用。只要父母給孩子補脾益氣,讓他的陽氣充足,脾胃變強,體內的潤澤之氣就能慢慢運走。等孩子體內含水量恢復正常後,舌頭的形狀就可以恢復正常了。
而且脾虛氣虛的孩子,不管父母怎麽調理,都要給壹些消食藥。因為脾虛氣虛的孩子體內會有壹點食物堆積。家長可以用我介紹的健脾消食米,配合焦三仙、炒雞內金消食,給他吃,幫助他清除體內堆積的食物。然後通過正常的飲食,慢慢調理,讓他的脾胃逐漸恢復正常,這樣孩子的身體才能恢復健康。
B.給孩子推脾經,健脾胃
在按摩手法上,下法要更強更快;補法,力度要輕,速度要適中。小兒脾常不足,最好用補法多於瀉法,在小兒無疾病癥狀時可給予補法。另外,家長也可以通過上面說的揉捏法來調節孩子。
來自羅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