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土家族的傳說
土家族的起源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壹條河流上漲,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被淹死了,留下壹對兄弟姐妹在南極山上。得知凡間遭遇了滅頂之災,南天無極道長走出無極宮,遠眺凡間。只有大地荒蕪荒蕪,心想:如果凡間沒有了凡夫俗子,豈不像是缺了壹個盤子?那世界就不是世界了。再仔細壹看,突然看到壹男壹女在地球上采摘野果,頓時開心起來:“好,有辦法了!”
原來是那對兄妹。發洪水的那天,姐弟倆躲在壹個大竹筒裏。雖然沒被淹死,但洪水退去又是大旱,日子更難過了。然後,他向天喊道:“上帝!”
給我們水!拯救蕓蕓眾生!”這壹喊,果然壹股清泉從天而降。兄妹喝了個飽。這時,壹陣微風吹來,壹朵彩雲飄來,只見壹位面容姣好的老人站在上面。知道他們是來自上層世界的神仙,這對兄弟姐妹落到了地上。道士說:“妳的罪還沒有贖罪,所以妳的命保住了。現在民不聊生,為了人間煙火延續,妳們兩個把同胞變成夫妻,簡直是天作之合!聽到這裏,兄弟姐妹們連連擺手說:“不!不要!我們是兄妹。世界上兄妹怎麽才能結婚?”老人說,“妳們兩個雖然是同胞,但陰陽不同。目前地球上的人類已經滅絕。不結成夫妻,煙花怎麽繼續?“哥哥姐姐還是不聽話。道士火了:“妳們不做夫妻,我就割斷天水,渴死!”“他壹揮手,噴泉就被切斷了。我妹妹看到泉水被切斷了,急死了。她暗自想了壹會兒,對道士說:“如果我和哥哥結婚,妳必須答應我壹個條件:這裏有兩個研磨機,壹個站在東山的山頂上,另壹個站在南山的山頂上。我們將同時把研磨機推向峽谷。如果兩個磨工合二為壹,我就答應,否則,我們還是兄妹。”道士壹聽,欣然同意。於是兄妹壹個站在東山,壹個站在南山。道士大叫:“數壹數!”弟弟滾,妹妹故意停了壹會兒才滾,但是兩個磨工壹滾到了山腳下,還是絲毫沒有在壹起的意思。老人笑道:“這是天意,非人力所能!”於是他壹揮手,泉水就出來了。但姐姐還是拒絕了:“這次不行,我們要在山頭兩邊各燒壹把火。如果兩根煙打在壹起,我們就結婚。”道人哈哈大笑,道:“妳看著辦吧!”兩兄妹著了火,兩股煙飄來飄去,很快就混成了壹股。老人看了看杜詩梅,笑著說:“現在沒什麽好談的了吧?”兄妹別無選擇,只能住在壹起。
十個月後。姐姐生了個兒子,哥哥覺得長得醜,就把嬰兒摔死,用刀剁成糊狀扔在河邊、灌木叢、草地、石頭上。沒想到,無極道長在上界看得壹清二楚,騎著馬下了雲端,對著嬰兒的血肉到處吹了壹口仙塵,立刻變成了壹群活潑的少男少女。老人走後,給哥哥東山老人和妹妹南山聖母起名,讓他們管教這些孩子。東山老人和南山聖母院覺得這麽多孩子不方便叫,只好分別給姓。他們從楊樹變成了石頭,從蘆葦變成了蘆葦,又變成了魯...所以有幾百個姓氏。後來兩兄妹老死,子女分別葬在東山和南山。今後,土家人會在正月初壹,在東山和南山聖母院敬酒敬米,燒香燒紙,祭祖祈福老人平安。屠老石的咒語也是這樣念的:“東山老人,南山聖母,求求妳!請隔著山問,隔著山應;請離水,妳也要離水。我想請兩位聖人展示他們的神...
二、土家族民歌、歌舞
土家族是壹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歌舞各具民族風格和特色。
土家族是壹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歌舞各具民族風格和特色。
土家族民歌:
民歌是土家族口頭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土家族愛唱歌,唱的很多。”從源頭上看,土家族民歌來自八哥。唐代劉禹錫根據八哥創作的《竹枝詞》,在土家族民歌中世代流傳。土家族至今傳唱的“柳樹”是“支竹詞”的壹種。在土家族與漢族長期的文化交流中,土家族民歌受到漢族詩歌的影響很大。因為土家族會說漢語,或者既會說漢語又會說土家話,所以大部分土家族民歌都是用漢語唱,也用土家語唱。
土家族地區就像壹個詩歌的海洋,土家族的歌唱離不開詩歌。歌曲以即興創作居多,有的有樂器伴奏,有的還在載歌載舞。不僅歌詞很美,曲調也很委婉。按歌曲體裁分,有勞動歌、民歌、神曲等。*曹公鼓歌是戰鬥性的勞動歌曲,雄渾渾厚,節奏清晰,聲音勵誌。與中國中南部和西南部的其他少數民族壹樣,盤曲在土家族中很受歡迎。兩人對唱對答,壹邊質問:“什麽東西彎向天空?江灣有哪些彎道?彎街前面賣什麽?在什麽彎彎姐面前?”對方答道:“月牙兒彎上天,船彎江面。街邊賣梳子,妹妹面前彎眉。”還有天地之菜、花草之菜、鳥獸之菜、制作之菜等。其中男女對答為了表達愛意,四句壹曲,十分生動有趣。土家族喜歡唱歌。如拖輪喇叭、木喇叭、巖喇叭等。先唱“號角聲”,再唱“歌”,領著眾人來回穿插,強調高亢、渾厚、有力。
民謠:
土家族民歌是最早的民歌,壹般是七言壹句,四句五句。題材很多,主要是抒情歌、敘事歌、神曲等等。以下是壹首情歌:
小女孩,當我叫妳的時候,
我叫了妳十句話,
妳壹句話也沒回答我,
我什麽時候得罪妳了?
妳壹句壹句告訴我。
女:我的兄弟,妳叫我,
媽媽在屋裏怎麽開口?
當我媽媽不在家的時候,
我背著我來見妳。
鑼鼓歌:
又稱挖歌、山鑼鼓、合唱鑼鼓等。,是壹種勞動歌,多表現土家族的勞動場景。比如:
用力系緊妳的腰帶,
挖起來有水桶形狀。
挖掘邊緣,兄弟,充滿活力,
循序漸進。
波歌:
它起源於土家族為祭祀土王而舉行的壹種儀式性歌舞。歌詞主要是神話傳說和過去的生產生活場景。如《人類起源之歌》:
傾盆大雨,
雨下了七天七夜,
井裏的水,
永妮,沒有索尼,
到甜瓜窗口去。
水沖卷巖渣,
緊緊地堵住了瓜窗。
上漲的水打破了天空,
天塌了下來,
地球升向天空,
天翻了,地蓋了。
長篇敘事詩:
比如《金雞》有七章724行:
賣淫-
管家只問有多少只羊,
祝酒詞只問羊有多壯。
誰啊。管春兄弟又餓又冷又苦。
只有長工才求冷暖!
救贖-
壹張紙就是壹個生命,
今天是個自由人。
長工點了壹把火,
出賣自己的生命,契約化為灰燼。
重聚-
雨和太陽是虛假的感覺,
媒人說了幾句。真的嗎?
深情,有意,交心,
不需要媒人指導!
重聚-
生不喪,死不喪,
就像石榴包裹的藤蔓。
藤蔓纏繞著石榴樹,
不要失去兩根死藤。
悲傷的歌:
歌手們聚集在祭祀帳篷周圍,壹個人擊鼓唱歌,有時大家輪流幫忙唱歌。除了有固定歌詞的部分,大部分都是跟著編唱的。壹般每句話七十個字,兩句或四句。比如:
孝順今晚打鼓。
三親六戚皆來朝(拜)。
滿屋子子孫孫批評馬岱(不孝順),
孝順男女痛哭(嘆息)。
哭泣的婚禮歌曲:
壹首土家族姑娘結婚上轎子前哭著唱的歌。有祖宗哭,女人哭,女人哭,姐妹哭,兄弟哭,姐妹哭,梳頭,穿露衣,陪父母吃飯,為百位客人哭,為上了轎子哭,等等。
罵媒人真有意思:
回到媒人是狗的時候,另壹個吃了這個就走了。
新娘家來誇女婿,婆家誇嫁妝。
樹上的麻雀可以哄它們,石頭上的猴子可以把它們哄走。
豌豆斜開,媒人吃爛嘴角。
鐵樹開八寸長,媒人吃爛大腸。
為父親哭泣也頗具特色:
天上有許多星星,許多月份是未知的,父親為我付出了艱辛。
爸爸的恩情無窮,難以啟齒。
壹個是怕我們餓,壹個是怕我們生病;
三怕穿得比人醜,穿明星戴月煞費苦心。
第四,怕我們沒文化,送他們去學校學習。
花錢把女兒培養成人,費米真是太好了。
壹尺五寸帶女盤,只為取之於口;
艱苦的歲月需要時間,饑寒交迫需要勇氣!
女兒被誤認為油菜花的命,父母對她苦心孤詣;
今天離開父母的時候,我很難過,也很流淚!
做女人不孝順父母,很難養父母壹輩子;
水中燈火不明,來到人間是浪費時間!
妹妹哭了:
姐姐:梭羅的樹上有十二根樹枝,我們同根同枝;
如今姐妹都要分開了,離開繡樓太孤獨了!
姐姐:梭羅的樹上有十二根樹枝,我們是同壹個爸爸媽媽。
姐妹現在都要走了,難舍難分啊!
大姐:梭羅樹來臺訪臺,大姐很難釋懷。
放在妳姐婆家,逢年過節再來!
姐姐:希望梭羅樹來臺灣妳就放心了。
照顧好妳的妹妹,記住我的教誨!
土家族舞蹈:
土家族的傳統舞蹈包括鼓舞、搖擺舞、八寶鐘、梅山舞、跳馬、旗舞、八裙舞和戲。
土家族喪葬儀式中的鑼鼓歌舞。壹個老人正常去世後,壹定要跳入喪服。死者年齡越大,去跳喪的人就越多,不僅親戚要吊死他,街坊的村民也會參加。叫做“人死,眾家喪,十幾面鼓助”。大多數葬禮在下葬的前壹天晚上舉行。死屍前,歌者擊鼓唱曲,隊中二、四、八歌者相應對答,隨鼓樂節起舞,按曲牌表演。當有數百人時,他們應該在棺材的前壩上唱歌跳舞,以慶祝哀悼。
擺手舞是土家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舞蹈。土家語叫“舍巴”,漢語叫“把玩”。跳搖擺舞時,壹人在圈內打鼓敲鑼,男女舞者在好舞者的帶領下繞圈起舞,隨著鼓點進退,變換舞姿。每周或幾周換壹個節目,把很多動作串聯起來,形成壹個情節完整的段落。搖擺舞內容豐富,主要有表現古代戰爭的“馬前舞”,表現宮廷祭祀土皇帝的“宴舞”,表現狩獵生活的“狩獵舞”,表現勞動生活的“生產舞”,表現日常生活的“打蚊子”和“打水牛”。
巴別塔編鐘舞是土家族的壹種儀式舞蹈。土家人在給祖先“松綁錢”時,請屠老師主持祭祀儀式。屠老師穿著八件禮服,頭上紮著紅綢手帕,腰間別著短刀,手裏拿著兩個八寶鈴鐺,載歌載舞。贊美祖先的創業和遷徙,祈求祖先的平安,乞求後代的幸運。
耍花腔,又稱花鼓,是土家族常見的民間舞蹈。跳舞時,大多數人用小醜。壹旦出現,都是拿著壹把小扇子(或者手帕),動作比較簡單。用大小步法,雙手左右擺動,身體自然用腳和手向兩邊擺動。男性動作大而粗,女性動作小而柔,載歌載舞,輕松愉快,深受土家族青年的喜愛。
三、土家族的婚喪禮儀
婚姻土家族的婚姻有與表親開婚的習俗。壹般是姑姑家的女兒嫁給姑父家的兒子,稱為“骨種”“親見之道”,算是親家加親家。土家族婚禮,要送三份人情。女生結婚前要練“哭嫁歌”。要哭給親戚朋友,就得提前1~2天不吃飯,也就是所謂的“無茶無飯”。女孩婚後生了孩子,男方去女孩家報喜。女婿提著壹壺酒送到女方家放在大廳的香爐上,壺嘴朝外,表示生男孩;壺嘴向內,表示生女孩。後來,女方家的親戚給男方家送糧食、雞、肉、蛋吃“月米酒”,男方家也送禮物。
喪禮土家族的喪禮,老人去世,大多要舉行隆重的葬禮。要請塗老師主持選葬日期和墓地,還要壹山壹山。治喪時,路上要扔“導紙錢”,墳內禁止鐵器。所以,壹個人的親人要挖好井,等死人埋了再走。下葬過程中,請塗老師開棺,清棺,“拋米”。扔飯的時候,親戚跪在棺材前,背後用衣服把它撿起來。有的把飯細細咀嚼,當場吞下,有的帶回去煮飯,表示子孫後代要團結和睦,繼承老人的遺誌。
第四,土家族的節日和習俗
土家族有“趕年”的傳統節日,每年臘月二十八、二十九過新年。在土家族聚居的壹些村莊裏,這壹習俗壹直保留著。“四月八日”是土家族送毛毛蟲的節日,要從自己身上讀諺語,祈禱莊稼不受蟲害,莊稼豐收。
背景:家族在湘鄂川黔交界的部分地區,每年持續三年及次年:臘月二十九(或二十八)“過年”;農歷六月二十五過“六月年”;十月初壹過“十月年”。
中國新年(簡稱“春節”)是在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日)。土家族人都是提前壹天趕著過年,所以稱之為“趕過年”。土家族為什麽要過年?湘鄂川黔邊區流行著四種不同的說法:壹種是抵禦外侮。據說嘉靖年間,日本人侵略中國,永順土司彭翼南奉命出征。他帶領3000名士兵提前壹天開赴前線,打敗日軍,立下“東南第壹戰功”。為了紀念這次戰役的勝利,同時也為了表達廣大人民群眾對日本兵的深切懷念,永順縣的土家族人民決定在臘月二十九(或二十八)過年,這壹傳統已經延續了數百年。另壹種說法是為了打敗外星人的騷擾。由於頻繁的民族戰爭,土家族人經常不能平安過年。結果,這個國家的領導人用巧妙的詭計進行了突然襲擊。首領讓百姓提前壹天過年,然後帶領士兵突然襲擊。敵人過年吃酒肉,毫無準備。土家族人把他打得落花流水,倉皇撤離。還有壹種說法是,土家族祖先貧窮,為富人做長工。他們太窮了,沒法過年和家人團聚,只好提前壹天“過年”。也有人說,四川昔陽、秀山的的士家人分別在農歷三月三、四月十七過年,因為明朝萬歷年間土家族奉命出征,回朝日期不同,所以過年的時間也不同。
從以上四個不同的故事(傳說)中,我們可以發現壹個共同點,那就是無論是外族的侵略,異族的騷擾,還是地主的剝削掠奪,土家族從來都是英勇無畏,對敵人怒目而視,足智多謀,出奇制勝。這是壹個英雄的民族,壹個慷慨的民族。“趕年”的晚上,村裏燃起了熊熊大火,新年的旗幟高高飄揚。男男女女圍著火堆跳舞,唱著新年的歌,跳著《毛古斯》。這種“趕上過年”,清爽、狂野、刺激,有壹種特別的心情。
土家族豪爽、快樂的民族氣質的形成和發展,與他們在歷史進程中歷經磨難、受壓迫,數次被迫遷居,卻能泰然處之的歷史事實是分不開的。因此,就像其祖先楚族(或巴族,“那滿”)壹樣,發展出了強烈的思念祖先、懷古、齊心、尚武的民族精神,這在末代家族“六月年”、“十月年”的習俗和傳說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據民間傳說,古代土家族原居住在江西,因不堪忍受官府和富戶的掠奪和壓迫,避免了被割據的災難。他們約定在農歷四月初八開始準備,然後悄悄地離開,穿過洞庭湖,回到河邊,到達烏海送點心的山區壹個美麗的地方。有大樹建吊腳樓,有清泉釀“玉米燒”(家釀白酒),值得慶賀。於是,新定居的土家族人決定先過年:宰牛、拜神、“搖手”、唱歌。這壹天是農歷六月二十五日,所以被稱為“六月年”。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新開墾的土地肥沃了,五谷豐登了,六畜長膘了,土家人民在新家園迎來了第壹個豐收的秋天。這樣,他們又多了壹個農歷十月初壹的“十月年”(這也和他們的祖先——楚人的“十月年”有關)。家家戶戶蒸“玉米燒”,寨子裏殺出大肥豬,人們紛紛到各村拜年,互道祝福。
在富饒美麗的湘西鄂西土地上,自古以來就有壹個勤勞勇敢的兄弟民族,這就是土家族。
土家族約有570萬人(1990年),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順、龍山、保靖、古丈縣為主要聚居地,其余分布在湖北恩施地區的來鳳、利川、鶴峰、鹹豐、宣恩縣和四川石柱的黔江、彭水等土家族自治縣。
土家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彜語支。沒有國語,長期使用漢語。絕大多數土家族人講漢語,也有人懂苗語。只是在永順、龍山的壹些偏遠地區,他們只會說土家話。
土家族自稱“比茲卡”,意為當地人。稱漢族為“客家人”。兩千年前,他們定居在今天的湘西和鄂西。當時和其他少數民族壹起被稱為“武陵人”或“無錫人”。關於土家族的族源,眾說紛紜。壹是他們是古巴人的後裔。壹說是古代從貴州遷到湘西的壹部分蠻族;據說在唐末五代初年(1910年左右),由彭賢率領從江西遷到湘西的白衣工匠後裔。這些說法需要進壹步研究。但有壹點是肯定的。也就是說,自五代以來,湘西和鄂西的土家族這壹穩定的民族,逐漸形成了壹個單壹的民族。
土家族居住的湘西、鄂西丘陵地區,海拔大多在400米至1500米之間。山巒重疊,丘陵密布。武陵山脈穿越期間,酉水、澧水、清江縱橫交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具有發展農、林、牧、副業、漁業的良好條件。山區森林茂密,梯田裏全是山丘,種著水稻、玉米、土豆、小麥。經濟作物有甜菜、苧麻、棉花、油桐、油茶、茶葉等,其中油桐和油茶是土家族地區多種經營的主要項目,在土家族的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經濟林有松樹、杉木、楠木、柏樹等。此外,珍貴藥材、水產品和地下礦藏也很豐富,特產大鯢是聞名中外的珍貴動物。
土家族民俗
哀悼舞蹈
土家喪舞,又稱“圍棺、打棺、喪鼓舞”,是兩千年前巴人流傳下來的民間歌舞。老人去世,在堂前停了幾天,親戚鄰居都去吊唁。到了晚上,通宵播放“鼓與歌”,增加熱烈氣氛,被稱為解除死者的沈默,安慰新的家庭。土家族人喜愛喪葬舞蹈。"聽到鼓聲使我的腳發癢。"。喪舞的特點與土家族擺手舞基本相似。手腳同側,舞蹈幹凈大膽。動作流暢舒緩,舞者演奏節奏強烈的示波器音樂。舞者邊跳邊唱,人聲用假聲,和唱歌差不多。適合男女老少壹起跳,舞蹈詞匯健康。總的來說,主要集中在歌頌死者的生平事跡、歌唱撫育、生產勞動等方面。土家族喪葬舞蹈是集唱、跳、吹、打於壹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它本質上是壹種民間祭祀活動,表現了土家族對祖先的崇拜。
女兒俱樂部
女兒會原本是土家族(和苗族)青年談情說愛的傳統節日。它在農歷五月的第三天和七月的第十二天舉行。年輕男女穿上盛裝去參加聚會。在舊社會,女孩子是不允許出門的,只有這壹天她們去開會,所以被稱為“女兒會”。壹個要選老公的女生穿很多層衣服,裏面長,外面短,好衣服都能看到。趕去開會的時候,帶了些土特產,山貨,假裝去市場賣東西。想找人的男人提著個空籃子,假裝在購物。當他遇見那個女孩時,他去“商店”。在壹場搞笑的“定價還價”中,我們展示了自己的智慧,也認識了對方。如果價格在漲,說明姑娘不會同意。如果她沒有,她應該走開,否則她會被罵。反之,則意味著姑娘默許了,雙方退出鬧市,找個僻靜的地方做自己的終身大事。
半個月
土家族比較講究半月,素有“年小半月大”之稱。本來農歷七月十五是半月節,但因為半月後全家要團聚接回嫁出去的姑娘,時間上出現了“半月後婆家走不開,半月後娘家要走”的矛盾,所以把七月初壹至十五定為半月。農歷上半月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祖,用紙錢包裹,寫上已故父母的名字,在戶外焚燒,提高聲音哀悼,並寄錢以示敬意,並在小路上插滿熏香和蠟燭,這被稱為路燭,在野外花錢並給遊蕩的鬼魂。
趕上新年
南方人通常稱春節為“過年”,土家族稱之為“趕年”。趕年是土家族壹年中最盛大的節日。所謂“趕年”,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提前壹兩天(即臘月二十八或二十九)過年,對此土家族有自己的傳說解釋。
相傳在明朝嘉靖年間,土家族先民按照胡宗憲將軍的計劃招降倭寇。壹年,春節將至,敵人仍未消滅。遠在他鄉的土家族人在臘月二十九提前過年了,而且總是英姿颯爽。豐富的慶典過後,士兵們保存了體力,士氣大振。第二天(除夕),趁日軍不備,發動進攻,贏得了戰爭。為了紀念祖先,土家族人總是提前慶祝新年,並稱之為春節,這是每年最大的節日。
土家族人過年要殺豬,春餅,做小吃。尤其是今年,汽巴很有特色。糍粑多在臘月二十七演奏,往往是幾個鄰居壹起演奏,充滿了歡笑與和諧。方法是:將糯米蒸熟後,用專用的槽和錘打,然後壓成扁平狀。糍粑做好以後,壹串總有五個,要做五個大糍粑。他們被稱為“古農糍粑”。原來這種粑粑是用來向土武進貢的。後來就沒有土王了,但是過了很久才成為習俗,壹直伴隨到現在。都說壹年不算大就不吉利。
六月六號
古歷六月初六是土家族紀念古代英雄李芹的盛大節日。這壹天,土家山寨喜氣洋洋,殺豬宰羊,做年糕做豆腐,請遠道而來的客人到家裏來,曬衣服,在小溪裏洗頭,晚上點燈籠火把,在浪廳裏手舞足蹈。
傳說有壹年,土家族聚居的地方鬧饑荒,譚力的老母親活活餓死。壹天晚上,她給譚力做了壹個夢,讓他在大廳裏種壹棵南方竹子,練習射箭三年零六個月。雞飛狗跳的到了家,就把箭射向北方,這樣就能射到皇帝,登上皇帝的位子。李芹聽了我媽的話,在後山種了黃竹,關起門來在堂屋練箭,叫小姑等三年零六個月,看見屋裏有雞飛狗跳的叫他。三年過去了,嫂子等得不耐煩了。她把黑狗放在房子上,把雞趕得滿天飛。然後她就大聲喊,三年零六個月了,雞都飛進家裏了。聽到她嫂子的喊聲,李芹慌慌張張地打開門,然後拉滿弓,朝北射了三箭。箭壹射出,後山的竹根就被炸飛了。他們沒有騎在馬上,射出的箭也沒有射中皇帝。當皇帝拔出釘在龍寶座上的簡單的桿子時,他看到上面有“湖廣譚力”的字樣,於是他派了壹名兵馬大元帥和五千士兵到上海來捕獲譚力。李芹和他的嫂子在山裏躲了三年零六個月。兵馬大元帥仿佛大海撈針,卻不見李芹的蹤影,於是安排了回朝的日期。誰知譚力在山溝裏洗澡,背上的金龍被官兵們看見了,於是被抓了起來,帶到京城,關進了監獄。嫂嫂跟著他到北京觀看李芹,並告訴譚力:“妳只要說他背上的金龍是畫的,皇帝。第二天,皇帝親自審問他。當皇帝看到譚力背上的金龍時,他不敢殺他。他問是生成的還是畫的。譚力記得她嫂子的指示,答應說這是畫的。皇帝壹聽是畫的,笑了笑,命刀斧手拖出來砍頭。大嫂沖到殺戮現場,抱住譚力痛哭,鮮血濺到了她的衣服和頭發上。李芹被殺後,天地難分,日月不明,雞犬不吠。皇帝知道殺錯了,不穿龍袍,不登龍位,讓李芹的陰魂穿龍袍,在龍位上坐壹天,做皇帝。
土家族在這壹天曬衣服也被稱為曬龍袍,這是譚力當了壹天皇帝的傳說。這壹天,女人洗頭,是因為嫂子頭發上的血和油留下的故事。目前土家族地區流傳著壹個“我等了三年,卻等不起半年”的故事。
牛王節
土家族先民從事農耕較早,自古以來就養成了愛護和尊重牛的傳統。每年的4月18日被定為牛的生日。這壹天,土家族會給牛過生日。即使春耕很忙,4月18日也會給所有的牛放壹天假,為它們熬粥,主人還會恭恭敬敬地念壹首《朱牛王慈》詩。據說讀到這裏,老牛淚流滿面,覺得主人說到心坎上了。
根據傳說,牛王是眾神的壹員。有壹天,他陪著玉帝在南天門看俗世風光。當他看到凡人沒有食物吃,壹個個面黃肌瘦的時候,他懇求玉帝,給他們食物種子吃。玉帝答應了牛王的請求,但告訴他:“告訴凡人每三天吃壹頓飯。”牛王歡天喜地來到人間,給凡人送去了許多種子,並教給他們種田的方法,但在壹片慌亂中誤傳了玉帝,說要壹日三餐。普通人有飯吃,壹日三餐,肚子疼,日子過得不錯。都吃胖了沒事幹,敲鼎蓋唱歌,弄得玉帝不得安寧。有壹天,玉帝對牛王說:“凡人吃飽了沒事幹。妳要在糧田裏播些草種,糧田就長滿了草和草。”這壹次牛王又誤解了玉帝的話,壹步壹個腳印的播下了三種草籽。後來糧田長滿了草,鏟不盡。人們罵他殺凡人,讓他不耐煩。有壹天,玉帝把牛王叫來說:“都是妳的錯。凡人功夫做不完,可以幫凡人拉犁耙子做春,餓了可以在地上吃草。”4月18日,牛王下凡。從那以後,這位已故的國王老老實實地為凡人幹活,幫他們拉犁耙子,辛苦壹年後也不曾停止呼吸。如果妳餓了,吃妳的肚子。為了報答牛王,人們把4月18日定為他的生日。“牛在四月十八日停駛”,直到現在,這個古樸的習俗壹直被牢牢地保持著。
五、土家族服飾文化
相比較而言,土家服飾不像苗族那樣穿金戴銀,更貼近生活和實用。民國以來,土家族男女壹年四季都戴頭巾。男人主要用藍色、藍色、白色或條紋的布做成,有兩三米長,繞著頭轉圈。女人大多是綠絲手帕或白色印花頭巾。絲帕薄如蟬翼,長達七八米。它是女性的終身伴侶,死後會用手帕裹著頭下葬。衣服以藍、白、印花布為主。男人穿壹對束腹,兩排有七到十壹個扣子,俗稱蜈蚣扣,袖口、領口、褲腿末端有花邊。而女性則有右翻領、大袖短袖、花邊飾和銀銅飾,俗稱“全翻領”,有滿清遺風;沒結婚的女生穿花衣服,講究紅綠;小孩子喜歡戴菩薩帽、老虎帽;男鞋多為藍布,女鞋穿繡花鞋;姑娘出嫁,必穿“露裙”,壹襲鮮艷的繡花裙,八羅裙,與土老四的相似。據大文豪沈從文考證,八羅裙是正宗的家居裝飾。以前土家族男女都是不穿襪子穿打底褲的。特別是男士把褲子裹成人字紋,搭配布鞋或涼鞋,非常靈動。民族專家說,這是土家士兵的戰服,帶有傳統“兵農合壹”土司制度的痕跡。而民間工匠有不同的職業服裝,如鐵匠穿又長又寬的牛皮肚兜,防止燙傷;獵戶座掛繡子彈頭肚兜是實用需要;下雨天農民穿麻纖維很有必要。對於那些“命”差的孩子,要按照圖老四的指示,穿上“100把鎖”和100件衣服,也就是從100戶人家要100塊破布做衣服,否則就很難培養人等等。所以外人說:土家族人穿的衣服“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