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
“發冠”和“旗鞋”
標誌:
20世紀以來,滿族經濟文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傳統服飾已經非常罕見。但是,從電影、電視劇、博物館裏,我們常常可以領略到老國旗服飾的優雅。其中,女性頭部的頭飾,寬而長,呈扇形,冠狀,非常引人註目。
以前的滿族女性和男孩子壹樣,年輕的時候會把頭頂周圍的頭發剃掉,只留下頭骨後面的頭發,編成辮子,掛在腦後,直到長大。婚後開始戴大盆頭,架子頭,兩個壹等包子,其中兩個頭比較典型。兩頭是把頭頂的頭發紮起來,分成兩綹,每綹做壹個發髻,然後後面剩下的頭發做壹個“燕尾”長扁發髻。通常在發髻中橫插壹根長20-30厘米、寬23厘米的發簪,所以在慶祝吉日或接待貴賓時,需要戴上皇冠。
標誌頭:
發冠為扇形冠,長30厘米以上,寬10厘米以上,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框,以綠緞、綠絨或綠紗為面。穿的時候可以固定在發髻上。常繡有圖案,鑲嵌珠寶或用各種花卉裝飾,用長流蘇裝飾。這種頭飾多為滿族上層女性使用,壹般女性出嫁時才使用。戴上這種又寬又長的發冠,限制了脖子的扭曲,讓它們變直。再加上長長的旗袍和高檔的旗鞋,她們走路的步伐很精致,顯得特別穩重優雅。
馬蹄鐵鞋:
除了“旗袍”和“發冠”,滿族女子的“旗鞋”也很有特色。這種繡旗鞋是木制的,稱為“高幫鞋”或“花盆底”鞋和“馬蹄底”鞋。其木鞋跟壹般高約5-10 cm,有的可達14-16 cm,最高可達25 cm左右。壹般用白布包裹,然後嵌在腳底中間。鞋跟底通常有兩種形狀,壹種是頂部開口,底部收斂,呈倒梯形花盆形狀。另壹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外觀和落地痕跡像馬蹄鐵。“花盆底”、“馬蹄底”由此得名,也統稱為“高幫鞋”。除了鞋面上有蟬蝶之類的刺繡圖案或裝飾件外,木材無法跟地的部分,往往還會有刺繡或珠飾。有些鞋尖上還裝飾有用絲線織成的耳朵,有地面那麽長。這種鞋的高跟木質鞋底極其堅固,往往鞋面斷裂,而鞋底還完好無損,可以重復使用。高檔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性穿著。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扁木制成,稱為“平底鞋”。旗鞋的前端略微裁剪,方便行走。我現在都不穿了。
滿族人自古就有“砍柴做鞋”的習俗。關於這種高幫鞋的起源,眾說紛紜。壹種觀點認為,過去滿族婦女經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為了防止蟲咬,他們在鞋底綁上木塊,後來制作出日益精良的鞋子,並發展成高幫鞋。還有壹個傳說,滿清的祖先為了渡過壹個泥塘,奪回被敵人占領的城市,學了白鶴的樣子,在鞋子上綁了高高的樹枝,最後取得了勝利,達到了復仇和發展的目的。為了不忘記那些悲慘的日子,也為了紀念高蹺木鞋的貢獻,女人們穿上這種鞋,代代相傳,變得越來越精致漂亮,後來就成了這樣。
歷史上,滿族男子喜歡穿藍色長袍和夾克,頭發和辮子在腦後,圓頂和褲子。而女性則喜歡穿直筒旗袍,梳個蝴蝶結或“發髻”,戴個戒指,腰間掛個手絹,滿腳,穿花紋鞋。但是,今天的“旗袍”並不是歷史上滿族婦女的服裝,而是吸收了西方服裝裁剪方法的壹種時尚,與過去滿族婦女的服裝有很大的不同。
滿族服飾在清代曾經風靡全國,現在和漢族壹樣。滿族女子不纏足,鞋上繡有美麗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高度為10 cm的木跟。滿族女人走路可以昂首挺胸,腰肢搖曳。滿族女性的發型變化很大。當她們還是女孩的時候,她們只是簡單地把頭發拉到腦後。結婚不久,就要把頭發編成辮子,紮成單發髻。婚後的發型有很多種,雙髻,單髻。雙發髻發型將頭發從頭頂梳成兩部分。前發髻梳成平頂以便戴皇冠,頸部後發髻梳成燕尾形,在脛後散開,使頸部始終保持挺直。所以滿族女性走路的時候更加高貴端莊。圖為滿族新娘梳理婚禮發型。旗袍是滿族男女老少壹年四季都穿的服裝。裁剪簡單,圓領,前後寬,袖子窄,四片裁剪,縫長,上下馬方便。窄袖便於射箭。因袖口附有馬蹄形袖,故又稱馬蹄袖。滿族逐漸擺脫騎射生涯後,馬蹄袖已成為裝飾品,放下馬蹄袖仍是滿族向年長者和德高望重者致敬的禮儀。女式旗袍比男式旗袍更具裝飾性。衣領、前襟和袖口飾有刺繡。隨著時代的變遷,旗袍的款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四件套裁剪系統也改成了兩件套裁剪系統。旗袍能很好的展現女性的身材和曲線。圖為滿族婦女穿旗袍外套時穿的背心。繡有精美的圖案。穿著旗袍在宮廷裏跳舞的滿族婦女。穿傳統滿族旗袍的男子包括箭袖長袍和背心,以及滿族男子的帽子。
自定義:
滿族人孝敬長輩,講究禮儀,路上遇到長輩要側身鞠躬,雙手鞠躬,等待長輩經過;不僅晚輩要問候長輩,晚輩也要問候長輩。親戚朋友見面,除了握手打招呼,有的人還會腰打招呼。春節期間,每兩年要拜壹次,三十日晚拜壹次,辭舊歲,大年初壹拜壹次,稱為迎新年。室內西康不允許隨意坐臥和堆放雜物;忌打、殺、吃狗肉;不戴狗皮帽、不戴狗皮床墊的客人,禁止戴狗皮帽、穿狗皮袖。
滿族人把西墻當作祭祖的聖地,不允許在這裏掛衣服貼年畫。西康,俗稱“佛康”,設有“祖宗板”。禁止人,尤其是女性隨便坐臥。平時西康不允許客人休息,更不允許在這裏放狗皮帽子或者皮鞭。忌打、殺、吃狗肉;不戴狗皮帽、不戴狗皮床墊的客人,禁止戴狗皮帽、穿狗皮袖。
不要跨越竈具和壁爐的三腳架,不要在竈具或壁爐上隨意踩踏或坐臥;不準在爐口或池塘上烤腳、襪子、鞋子和靴子;禁止亂扔吃剩的食物、骨頭、魚刺等。放進炊具或壁爐。
滿族過去信仰薩滿教。他們每年根據不同的節日,祭天、祭神、祭祖,以豬、豬頭為主。祭祀時要殺豬,尤其是祭祖時,黑豬不帶雜毛(有的還必須選黑豬),宰殺前要在豬耳朵裏註入酒。如果豬的耳朵抖了,就認為是上帝收了,可以宰了。這壹舉動就是俗稱的“領祭”。有的地方要把豬腸和豬膀胱放在桶裏,掛在桿子上給烏鴉吃。如果它們在三天內被吃掉,那將是幸運的。然後把整只豬切成八塊,原樣放在壹個方形的盤子裏,放在屋內西山墻的祖宗牌位下面。家裏人按輩分光著頭磕了三次頭,然後把肉剁碎放在鍋裏煮,壹家人圍坐在壹起用鹽吃。這時候如果有客人,只要在祖宗牌位前磕頭三次,就可以坐下來壹起吃飯,吃完不用謝。滿族人殺豬時還有邀請鄰居朋友品嘗第壹口豬肉的習慣。過去,莊稼熟了,滿族人還有“薦新莊稼”祭祀的習慣,現在已被“田上豆腐,田上餅”的習俗所取代,即五谷在田時,用新豆子做豆腐吃,田完了,用新豆子做大黃飯或豆面吃,以慶祝豐收。滿族青年男女結婚時,新娘必須先坐在南康上,也叫“坐福”。直到晚上才在地上擺上壹張桌子,新郎新娘要手拉手繞著桌子走三圈,然後喝壹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