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很多人來說,非洲是壹個神秘而陌生的地方,有著獨特的文化,有著很多野生動物,所以很多人自然而然的認為非洲有很多“聖肉”可以吃。“神肉”只有幾種:要麽來源特殊,別處少見;要麽方法特殊獨特;要麽是來源和方法都很普遍,但因為文化差異而“少見多怪”。經常提到的第壹種“聖肉”,包括大象肉、鱷魚肉幹、羚羊肉、獅子肉、河馬肉、猴子肉等。這種“聖肉”最大的“賣點”是在別處沒有或很少見,而在非洲的某些特定地區並不罕見。幾十年前,這種“聖肉”在非洲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和買到,但隨著動物保護意識的提高,現在已經不常見了。羚羊肉、鱷魚幹等還是比較好找的,而猴肉只有在俾格米人(矮個子黑人)居住區等特殊地方才能找到。其實當地人也不是特別喜歡吃這種“神肉”。我在剛果(布)黑角遇到的壹個俾格米人承認“猴肉遠不如豬肉、兔肉、雞肉好吃”,有吃過大象肉的朋友說“味道還不如豬肉”。煮過獅子肉,為幾代中國醫療隊當過廚師的黑廚(能第壹手做川菜)說“獅子肉不好吃”。事實上,當年當地人選擇這些“聖肉”只是因為畜牧業不發達,肉的來源無法保證,讓他們別無選擇。現在,隨著非洲很多地方的經濟發展,“聖肉”不再受當地人青睞,反而成了殺外國人的東西。所以,亞太地區那些專門迎合“吃貨”的餐館和市場,才是“聖肉”販子最愛去的地方。第二種“聖肉”有很多名字,比如南非的Biltong(風幹的生牛胸脯肉),西非的馬裏魚幹(內陸國家馬裏是非洲最大的淡水魚產地,馬裏魚幹在西北非很受歡迎),西非內陸的烤全羊(用柴火或炭火在小鐵皮房裏烤的全羊,使用保密的特殊調料),赤道幾內亞和加那利群島的生西班牙火腿等等。這種“聖肉”在當地人中相當受歡迎,讓人壹提就垂涎三尺,但外地人未必能消化。比如馬裏的魚幹,其實就是把壹條完整的活魚剖開,洗凈晾幹,用來做魚湯、米飯等當地食物。在中國人眼裏,既不衛生也沒味道,而西非的烤全羊聞起來怪怪的,但牙齒不好的人吃起來像鐵棍。第三種“聖肉”多為本地生產但不用於肉食,由旅居海外的外國人“開發”而成。早期比較出名的有東非島國毛裏求斯的魚翅(當地人不吃,而是扔掉,被香港僑民收藏後賣回名利),西非幾個沿海國家的龍蝦(當地人覺得不好吃,被在當地打工的外國漁船發展成西非名菜), 阿爾及利亞和北非其他國家的驢肉(當地的驢肉是給狗吃的,只在寵物飼料店賣,被援建當地項目的中國人發現後大量購買,壹度讓當地寵物飼料店老板對“中國有多少狗”感到不解),雞爪(當地人不吃,都扔掉了,還被中國工程隊的廚師找到,免費拿回去滿足他們的渴望)。 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多,這些“聖肉”大多很快被神化,比如魚翅、雞爪。壹開始很多都是沒錢可以收的,現在可能是沒錢買不到了。再比如驢。2003年,筆者看到阿爾及利亞村民把自家的肉驢直接拿到中國工程部門口賣。作為壹個老非洲,必須嚴肅指出,非洲的“聖肉”其實是壹個相當不安全的概念:非洲很多地方天氣炎熱,衛生條件惡劣,停電頻繁。不僅難以長期流通和保存,而且“聖肉”大多不是在衛生條件相對較好的餐館、超市等場所出售,也不是嚴格檢疫的食品,含有寄生蟲或未知但致命的病菌。許多非洲知識分子把“在超市吃到放心肉”視為文明、衛生、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作為壹個很少去非洲的外地人,出於好奇偶爾品嘗壹下“神肉”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品嘗之前,應該做好“就這麽多”的心理準備,避免品嘗之後更大的希望和失望。第二,要註意衛生,不要為了壹塊“神肉”把命搭進去。
上一篇:兒子咳嗽可以吃菠蘿嗎?下一篇:什麽是家庭訪問避孕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