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血虛風燥型濕疹。血虛則產生風燥,皮膚得不到滋養就會發癢。有的人知道是濕疹,就以為是濕熱,然後簡單除濕,沒有效果。這個時候要換個思路,看看是不是血虛風燥引起的濕疹瘙癢。
中醫認為“治風先治血,血行自熄”,所以先養血潤燥才能祛風止癢。治血虛風燥所致皮膚瘙癢癥,宋代《顏氏濟生方續序》中有當歸飲子,專治此類皮膚瘙癢癥。它由當歸、白芍、川芎、生地、蒺藜、防風、荊芥穗、何首烏、黃芪和炙甘草組成。我們來具體看看它的構成原理。
當歸、川芎、生地黃、白芍組成補血名方四物湯,其中溫性生地黃被滋陰涼血的生地黃代替,起到滋陰涼血、養血的作用。所謂治風先治血。
蒺藜辛苦,微溫,入肝經。能平肝解郁,活血祛風,止癢。此外,蒺藜還可以改善視力。
防風辛、甘、溫,歸膀胱、肝脾三經。善解表祛風,被稱為風藥之潤燥劑,常與荊芥同用,以祛風潤燥止癢。
荊芥味辛,微溫,入肺、肝經。能解表、祛風透疹。
用於麻疹,風疹和瘡。
濕疹在中醫裏叫濕瘡。蒺藜、防風、荊芥能透疹消瘡,將體內的風毒排出體外。
黃芪長於益氣、扶毒、排膿。氣能生血,黃芪補氣生血。同時黃芪可以通過補氣固表排出體外,風中無藏。因此,黃芪通過益氣固表,輔助其他藥物祛風透疹治療瘡瘍。
何首烏滋補肝腎,益精血,助養陰血。甘草調和藥性。
摘要:;何守武滋補肝腎,益精血;防風、荊芥、蒺藜祛風止癢;黃芪能益氣、強身、固表;甘草調和各種藥物。諸藥合用,起到養血潤燥、祛風止癢的作用。常用於陰血虛風邪的各種慢性皮膚病。
#謠言零計劃# #健康科普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