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傷寒的證候表現為邪氣難以理解,邪氣向內蔓延,但不是向內,而是在表裏之間。這時候正邪相爭,就會出現寒熱交加,胸脅脹痛,沈默不願進食,心煩嘔吐。這個邪在表裏之間,中醫稱之為少陽病。病不在表,也不在裏,發汗清裏應該是禁忌。
(2)冶能清熱解暑,調和少陽。
(3)主方小柴胡湯可根據證候靈活加減。
(4)柴胡、黃芩、生姜、半夏、黨參、大棗、甘草方劑。
2.熱量進入血液室
(1)月經前後,或月經來時,外感風寒,惡寒發熱,或外感風寒後月經來潮,因虛而邪入子宮,熱與血瘀相合,也會產生寒熱交換,同時會伴有胸下脹滿,如胸悶,白天清亮,晚上神誌不清,如鬼,少腹痛等。子宮在中醫上也叫血室,血室位於肝經旁。這種病是由於熱量進入血腔引起的。
(2)治療原則以清肝清熱為主,清營化瘀為輔。
(3)主方小柴胡湯。加入牡丹皮、赤芍、澤蘭和焦山梔子。
(4)柴胡、黃芩、生姜、半夏、黨參、大棗、甘草方劑。
3.瘧疾
(1)的主要證候為寒熱,其中L天1發作,2天1發作,3天1發作。瘧疾與感冒和發燒交替出現。是瘧疾引起的,多發生在夏秋季。此病發病先有背部畏寒、皮膚腫脹、經常打哈欠,後有畏寒、四肢腫脹,再有灼熱感高熱、頭痛欲裂、口渴畏寒,最後全身出汗,暑熱退卻。整個過程大約需要2個小時。特點是忽冷忽熱,有時每次癥狀基本相同。
(2)治療原則是祛邪攔截瘧疾。
(3)主方,七寶止瘧湯或小柴胡湯,
(4)常山、草果、厚樸、檳榔、青皮、陳皮、甘草(七寶止瘧湯)方劑;柴胡、黃芩、生姜、半夏、黨參、大棗和甘草(小柴胡湯)。發作前2小時左右服用。
4.濕熱郁滯
(1)濕熱、邪熱、濕濁之證,徘徊於三焦,卻又難以理解。三焦失氣,氣機受阻,也會有寒熱起伏,就像瘧疾壹樣。由於此證為上、中、下三焦濕熱郁結所致,臨床上除了有類似瘧疾的寒熱之證外,還常伴有胸悶脹滿、腹脹、小便黃而少、苔膩、脈滑等。
(2)治療原則是祛濕熱,行氣。
(3)主方黃連溫膽湯,因證加減。
(4)黃連、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竹茹、枳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