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揭秘曾國藩養生之道:吃“白米飯”不加菜

揭秘曾國藩養生之道:吃“白米飯”不加菜

曾國藩

在中國古代,要想成為聖人,其中壹個指標必須符合標準:清淡口味。所謂淡泊之誌,可以說是品味清淡,欲望不高,心中的理想才會毫無阻礙地成長,才會培養出外聖內聖的氣質。

口味清淡不代表能吃苦。有些吃苦的人,就是為了以後紅,辣。這不是聖人,最多是個勵誌的人。聖賢和勵誌的人不是壹個層次的。聖賢無論多窮,任何時候都可以吃得清淡。淡而無味的具體表現是什麽?讓劉談談和曾國藩的“白吃白住”。

現象:為什麽聖賢能人都愛“白吃米”?我不記得在哪個雜誌上看過壹個小故事,說有壹個級別很高的幹部,家裏有壹個10、80歲的老母親,出生在農村。這個幹部工作很忙,社交活動很多。但是,他媽媽給他定了壹個規矩,壹個不能動搖的規矩:每天晚上,他必須到媽媽身邊,吃兩碗不加任何東西的白米飯,這樣他就可以無條件的吃,不加調料,然後他要做什麽就做什麽。

家書上提倡的“白吃米”的故事真假我無法判斷,但老太太的做法還是有依據的。第壹個依據來自曾國藩,且看同治十年(1871)十月二十三日曾國藩給哥哥的信:

“我看到家裏的晚輩,他們都很弱,在學習上沒有太大的進步。他們曾經拿六樣東西養生:壹個說飯後走壹千步,壹個說睡覺洗腳,壹個說胸不煩躁,壹個說以前經常打槍(打槍足以強健筋骨,小孩子要學習),壹個說黎明吃白飯,不碰令。”

妳註意到了嗎?“黎明不點菜吃白米飯”,壹點菜都沒有,甚至連調料都沒有。吃壹碗白花花的白米飯強調的是“吃白米飯”,沒有重口味的早餐。曾哥說這樣可以養生。

老奶奶要求幹部兒子“白吃白喝”的第二個依據是乾隆時期的書畫家鄭燮,即鄭板橋,且看鄭板橋在縣令時期寫給弟弟的信:

“書上說我兒子體質弱,讀書難耐.....................................................................................................................................................第二,飯後散步,以千步為速度;第三,定時靜坐,每天放學後壹會兒;第四,有事不要生氣;第五,睡覺後不要思考。”

兩封信何其相似,我嚴重懷疑曾哥抄襲了鄭前輩的話,比如飯後走千步,遇事不怒,學會* * *,尤其是每天早上吃壹碗沒有菜的白飯,而且都集中在早上,但曾哥偷吃粥,換成幹飯,這些元素是重疊的。

當然,我這裏是開玩笑的。曾哥顯然是借鑒了鄭老前輩的養生之道,而不是抄襲,因為他寫家書的時候,並不是為了出版,他也沒想到會成為暢銷書。

總結這兩個能人的修身方法,有壹個驚人的相似之處:都主張“吃白米飯”。當然,他們不是白吃,而是吃的時候不加菜。為什麽?

解析:吃得清淡才能成聖人。有壹句話很勵誌:“吃點苦就能當大師。”這句話既有正能量,也有負能量。

說實話,就是鼓勵窮男生吃苦耐勞,將來提高物質待遇和地位。今天吃苦,是為了再做壹天主人;從消極的壹面來看,這種“當家作主”的理想,說明那些年苦難的動機不是很純粹,說明雖然生活的物質待遇和地位提高了,但是生活的境界卻下降了。所以,壹些特別能吃苦的人壹旦成為“大師”,就比誰都貪婪,瘋狂彌補那些年的苦難成本。中國古代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事實上,中國儒家所倡導的人生境界並不是“為師”,而是為聖。如果儒家始祖孔子真想當“大師”,他就不會辭去魯國代表的職務,嚇得像喪家之犬壹樣到處找工作。道家莊子看不起這種喪失尊嚴、追求權貴的做法,稱之為“舔痔之術”。可以說,為秦王“舔痔”可謂“吃盡了苦頭”,然後被榮華富貴,可謂“做了主人”。但是,做這樣的高手有意思嗎?

聖人的人生使命不是當“大師”,而是“速則濟世,窮則獨善其身”,對自己的待遇只字不提。在“達”和“窮”這兩種極端狀態下,我們維持著壹種無所謂的狀態,也就是壹種淡趣味的狀態。是的,聖賢的境界就是光明的境界。

“白吃”就是訓練。所以,我們應該理解為什麽鄭板橋先生和曾戈先生主張下壹代每天都要白吃。它不僅停留在養生的層面,還延伸到做人的層面。吃白花花的飯不是糠玉米,也不是野菜。這不是苦難。但是,沒有肉,沒有調料,沒有鹹,沒有甜,沒有酸,還得盛在碗裏吃,還得每天忍受那種平淡。漸漸的妳習慣了這種淡而無味的味道,漸漸的妳對生活的追求就會淡很多,從味道到性格,再到個性。只有吃得清淡,才能抵禦社會重口味的誘惑。

在吃白飯的過程中,妳也會明白壹個道理:維持壹個人生存的條件其實很簡單,無非就是壹碗白花花的米飯。不吃燕窩,不喝名酒,照樣可以長壽。如果妳能容忍冷漠,不刻意吃苦,妳的物欲也就無所謂了。如果對物欲無動於衷,妳會更清醒,人格上的路障也會更少。

所以“白吃”是壹種人格培養,其實是從培養生活習慣到培養人格。所謂的偉大人格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從小的生活習慣積累起來的。

可以說,“不勞而獲”已經成為鄭板橋曾國藩提高人生境界的秘密能量。

鄭板橋的生活始終保持著壹種“白吃白喝”的狀態。他並不窮,靠寫字畫畫壹年賺三千兩銀子,但能輕則不貪。所以他在離任時寫了壹首詩:“拋去黑紗,不作官,袖子涼了。”寫壹根細竹,在秋風河上當魚竿。"

曾國藩的政治立場應該是否定的,但個人生活確實慘淡。做了兩江總督,做了太保太子,等了壹段時間,味道還是那麽淡。每天晚上,夜宵都會做肉湯蔬菜。後來連肉湯都撤了,只喝蔬菜湯,快活似神仙。從唯物主義的標準來看,這個曾哥實在是太不求回報了。

升天:壹個冷漠的人可以成就大事。鄭板橋是壹個冷漠的人。做了十年知府,家裏蓋房子的錢都是賣畫來的。因為他的冷漠,他沒有沈浸在物欲的糾纏中,所以他能清晰地聽到縣衙裏竹林沙沙的聲音,那是人民的聲音:“每壹片樹葉都在牽掛”,他所謂的“難得的迷茫”,其實是對個人物欲的迷茫。我們追求的是“當下的安心”,“安心”就是“輕”。

嶽飛也是口味偏弱。按照封建社會的觀點,曾國藩成就了壹番大事業。因為口味淡,他壹直能勝不驕,敗不餒,保持清醒的態度。

“輕”可以疏遠心中的堵塞,使人心情愉快,思想開放,又因為不太追求品味,能被* * *肉欲寶藏等重口味誘惑,所以能清醒地做大事。從此,公爵和公爵夫人看著中國歷史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先賢們,他們的人生境界被“光”字指引。最明顯的標誌就是“菜不好吃”,也就是吃飯的時候,只吃壹道菜。比如王安石,他能做大事,但每次吃飯都只吃面前的菜。吃飯的平淡已經發展到了做人的冷漠。壹個冷漠的人可以成就大事,諸葛亮也可以成就大事。他淡泊,死後“內無盈,外無盈”;曹成大事,但他無動於衷,家裏的女人不能穿細綢;範仲淹能成大事。他無動於衷,工資用來扶貧。嶽飛能成大事,卻無動於衷。他的人生追求是“不愛錢,寧死不屈”;張之洞能成大事,但他勢單力薄,連死後下葬都成問題...

  • 上一篇:慢性支氣管患者可用的治療處方有哪些?
  • 下一篇:產後濕疹怎麽回事?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