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尋找古墓主要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望”、“聞”、“問”、“切”。這裏我們就從這四個字來解釋壹下:
1.“看”就是看風水,看植被。經驗豐富的盜墓賊大多擅長風水,走到哪裏都要先看地形。因為古人迷信風水,所以古代墓葬大多建在“風水寶地”上,比如依山傍水的地方,尤其是古河道的拐角處,必然是墓葬聚集的地方。此外,墳墓周圍的植被甚至土壤都是盜墓者做出判斷的重要依據。比如有古墓的地方,因為土壤被挖過,被踩過,莊稼的長勢會比旁邊的差。
2.“聞”即氣味,根據氣味的不同可以區分某地是否有墓。如秦漢墓葬中,常註入水銀、朱砂防腐;但唐宋以後的墓壁,壹般都是用青膏和泥塗上去的。這些特殊物質的氣味壹般人很難察覺,但盜墓者總能敏銳地辨別出來。“聞”的另壹個意思是聽聲音。壹般大墓受到較大震動,比如空中打雷,會向地表發出不同的聲音。
“清朝的焦司,擅長通過聲音找墓。他曾經在打雷的時候尋找墓地,他能根據回聲準確地確定墳墓的位置。明代的墓葬大多位於山的向陽面,與土層、懸崖接觸。
3.“Q”的意思是踩點。盜墓者壹般口才都很好,特別擅長和老人聊過去和現在。所到之處,他們會以算命先生或風水先生的身份拜訪當地的老人,通過交談從當地的傳說中獲取古墓的信息。有時他們也通過地方誌收集信息。
4.“切”是最重要的環節。壹是發現古墓後,根據地表地形,準確找到洞口位置,最短距離進入古墓;第二,在墓中開棺後,死者的寶物沒有被遺漏;第三,接觸文物後,可以判斷是哪個朝代的,價值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