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甘肅臨夏怎麽樣啊,經濟、人文等介紹壹下啊!

甘肅臨夏怎麽樣啊,經濟、人文等介紹壹下啊!

臨夏歷史悠久,是古人類棲息地之壹。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兩千年前秦漢設郡、州、縣,古名抱漢,後改導河、河州,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絲綢之路南道的要沖,唐蕃古道的重鎮,茶馬互市的中心,明代是著名的四大茶馬司之壹,有 "河湟重鎮 "之稱。1949年8月22日臨夏解放,1956年11月19日成立臨夏回族自治州,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黃河上遊,甘肅省中部偏西南,東臨洮河與定西地區相接,西依雄偉的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南靠奇峻秀麗的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接壤,北靠湟水與蘭州市相連,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總面積 8169 平方公裏。全州山谷多,平地少,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遞減,呈傾斜盆地狀態,平均海拔2000米。自治區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半幹旱氣候,西南山區寒冷潮濕,東北幹旱,河谷、河流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氣候適宜。年平均氣溫6.3℃,最高氣溫32.5℃,最低氣溫零下27.8℃,年平均降雨量537毫米,蒸發量1198~1745毫米,日照時數2572.3小時,無霜期137天。

基本旅遊景點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甘肅省中南部,現轄臨夏市、臨夏縣、和政縣、康樂縣、廣河縣、永靖縣和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壹市七縣。中華兒女的母親河--黃河橫貫南北。在 8169 平方公裏的秀美山川中,生活著回族、漢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藏族等 22 個民族的 190 多萬各族人民。其中,東鄉族和保安族是主要聚居在臨夏的獨特少數民族。

走進臨夏,走近臨夏,撩開她朦朧神秘的面紗,感受她悠久厚重的歷史,領略她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目睹她獨特瑰麗的風采,欣賞她秀美多姿的風光,妳會驚喜地發現:這是壹片神奇迷人的地方。

--這裏是 "大禹治水 "的源頭

圖為上古時代,中華大地,黃河泛濫,剖腹而生的夏禹,擔當大任,率萬民,鑿龍門,開伊闕,疏浚 "九河"。夏禹剖腹而生,承擔大任,率民鑿龍門,開伊闕,疏浚 "九河",歷時十三年,終於息洪水,造福蒼生。據《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 "導江自濟,至於龍門,遂入滄海"。積石 "即臨夏州的積石關。積石關下,歷經滄桑巨變的禹王石,依然見證著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默默頌揚著大禹無私奉獻的不朽精神。

--這裏是 "中國西部旱碼頭"

臨夏古稱河州,是黃河流域唯壹以黃河命名的地區--大河之州。自古以來,這裏就是連接中西部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紐帶。善於經商的臨夏人激活了繁榮的市場。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甘川古道在此交匯,相得益彰,素有 "河湟重鎮 "之稱,居 "隴上八州 "之首。明代著名的四大茶馬司之壹--賀州茶馬司就坐落於此。多年來,這裏茶馬互市,商賈雲集,南來北往,東進西出,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如是說:"東有溫州,西有賀州"。

--這裏是 "民族建築藝術的博覽園"

臨夏彩陶博物館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代表之壹,建築藝術特色鮮明。走進臨夏,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鱗次櫛比、風格迥異的民族建築。綠色的清真寺,聳立在雲霧中的醒吾亭,獨特的阿拉伯建築風格,讓妳壹下子進入了《天方夜譚》中的神話世界;紅色的園林,東大殿、蝴蝶樓集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於壹體,獨具江南水鄉風情。回族磚雕、漢族木雕、藏族彩繪藝術、阿拉伯建築與中國古典建築藝術的完美結合巧妙運用,使臨夏成為民族建築藝術、了解中國伊斯蘭文化的勝地。

--這裏是 "遠古動物的伊甸園"

臨夏是遠古時期遠古生命繁衍棲息的樂園,境內自然遺跡十分豐富。出土於黃河、太極湖畔,形成於距今1.7億年前的永靖恐龍足跡化石群,蜚聲海內外,其規模之大、種類之多、遺存之完整、清晰度之高,均屬世界之最;在巍巍太子山下發現的距今1000多萬年至200多萬年前的和政哺乳動物化石群,雄踞歐亞大陸,世界罕見,具有極高的科研、收藏、展覽價值。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館藏各類化石6000余件,為世界之最。

--這裏是 "中國彩陶之鄉"

臨夏是古黃河文化的發祥地和古人類棲息地之壹,這片沃土蘊藏著豐富的古文化遺存。以 "馬家窯 "文化為代表的各類文化遺址星羅棋布,以 "半山文化"、"齊家文化 "命名的文化遺址最早發現於此。這裏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最集中、考古發掘數量最多的地區之壹。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被郭沫若先生命名為 "彩陶王 "的國寶就出土於臨夏。

--這裏是 "中國花兒之鄉"

風景秀麗的臨夏是中國花兒兩大體系--河州花兒和道民花兒的發祥地。花兒 "文化源遠流長。"花兒 "是流行於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廣大地區的壹種民歌,是當地各族人民廣為流傳的口頭文學形式。賀州的 "花兒 "數量居世界前列。在臨夏,妳能聽到最地道的 "花兒"。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山間小路,到處都飄蕩著 "花兒 "的美妙旋律。每年壹度的松鳴巖 "花兒會"、蓮花山 "花兒會",歌手雲集,人頭攢動,壹片 "花兒 "的海洋。2003 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 2003 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命名臨夏州為 "中國花兒之鄉",康樂縣、和政縣分別為 "中國花兒保護基地 "和 "中國花兒傳承基地"。不久前,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花兒文化專業委員會在臨夏成立並舉行了掛牌儀式。

旅遊資源臨夏回族自治州歷史文化悠久,自然遺跡眾多,旅遊資源豐富。近年來發掘的古動物化石以其數量之多、種類之全、規模之大、完整程度居世界六大之首,境內有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齊家文化等文化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最為集中的地方、考古發掘最多的地區之壹,現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 "彩陶之王",被譽為 "中國彩陶之鄉",是被譽為 "中國彩陶之鄉"。全州****,有各類旅遊景點、名勝107處,其中國家級5處,省級3處。比較著名的有炳靈寺石窟、"黃河三峽"、松鳴巖、蓮花山等。這裏是民歌 "花兒 "的發源地,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 "中國花兒之鄉"。臨夏民族風情濃郁,是古羌文化、伊斯蘭文化、儒道釋文化交匯融合之地,尤其是伊斯蘭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國穆斯林群眾中具有較大影響。

國民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08年,全州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78.59億元,同比增長13.6%。其中:第壹產業實現增加值 18.68 億元,同比增長 7.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 23.67 億元,同比增長 13.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 36.24 億元,同比增長 17.0%。產業結構進壹步優化,壹、二、三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6.6:28.6:44.8調整為23.8:30.1:46.1。全州人均生產總值 3971 元,增長 14.2%。二、三產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壹、二、三產業貢獻率分別為 12.7%、30.2%和 57.1%,分別拉動經濟增長 1.7、4.1 和 7.8 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實現增加值占全州生產總值的43.55%。

臨夏回族自治州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快速發展。2008年,全州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236.32萬畝,糧食總產量52.54萬噸,再創歷史新高。不斷優化種植結構,玉米、馬鈴薯、雙低油菜、中草藥等特色優勢農產品種植面積達148.31萬畝,占農作物種植總面積的62.8%。扶持發展設施農業,加快蔬菜基地建設,新建日光溫室22萬畝、塑料大棚1500畝。加強林業生態建設,全州造林16.35萬畝,義務植樹545.3萬株,新增綠色通道380.8公裏;大力發展特色林果業,新增花椒種植面積2.55萬畝、啤梨3.07萬畝、育苗1.1萬畝。大力發展畜牧業,新建標準化養殖小區72個、規模養殖場184個,全州大牲畜存欄、畜牧業產值、肉類總產量分別增長5.04%、8%、8.85%。加強農業產業化建設,重點龍頭企業發展良好。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項目73個,解決了1.26萬絕對貧困人口和4.5萬低收入人口的溫飽問題。加強新農村建設,全面完成永靖省級試點縣和9個省級新農村建設試點村試點工作任務。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農田水利、農村道路、人飲工程、沼氣建設、危房改造取得較大進展,新增梯田5萬畝,完成0.6萬畝東鄉南陽渠田間配套建設任務,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萬畝、節水灌溉面積3萬畝,硬化農村公路556公裏,解決了15.51萬人的飲水安全和1.3萬人的飲水困難,建成沼氣池1.6萬口。加大勞務培訓和輸出力度,全年培訓勞動力18.52萬人次,轉移勞動力45.32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19.94億元,增長27.9%。

工業生產較快增長,運行質量有所提高。2008年,全州實現工業增加值17.71億元,增長12.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3.14億元,增長11.1%。按隸屬關系分,中央企業實現增加值5.75億元,下降3.1%;省屬企業實現增加值2.47億元,增長11.4%;州縣企業實現增加值4.92億元,增長33.69%。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實現增加值1.63億元,增長51.4%;重工業實現增加值11.51億元,增長7.0%。支柱產業中,電力生產和供應業實現增加值5.69億元,同比下降0.03%;化學原料制造業實現增加值1.58億元,同比增長14.69%;皮革毛皮及其制品業實現增加值0.73億元,同比增長1.45倍;飲料和酒制造業實現增加值0.15億元,同比增長10.22%;食品制造業實現增加值0.34億元,同比增長18.16%。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5.73億元,比上年增長17.88%;工業產銷率97.73%,比上年下降1.66個百分點;工業勞動生產率99242元/人,比上年提高14489元/人。

臨夏回族自治州建築業持續快速發展。全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5.96億元,同比增長16.8%。

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加大,成效顯著。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67億元,比上年增長64.95%。按投資主體分,中央投資1.1億元,下降25.17%;省級投資17.48億元,增長1.57倍;州縣投資34.09億元,增長44.08%。分城鄉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47.05億元,比上年增長70.84%;農村固定資產投資5.62億元,增長27.63%。在城鎮投資中,第壹產業投資0.58億元,增長5.45%;第二產業投資22.19億元,增長59.28%;第三產業投資24.28億元,增長1.29倍。重大項目投資進展順利。全年在建重大項目20個,本年完成投資22.43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42.59%。

交通、郵電通信業快速發展。2008年,全州公路通車裏程達4341.49公裏,其中二級以上公路裏程212.27公裏。貨運周轉量3.42億噸公裏,同比增長2.71%;客運周轉量3.58億人公裏,同比增長9.78%。郵電業務總量3.53億元,增長12.2%;年末本地電話用戶15.99萬戶,增長3.76%;手機用戶29.1萬戶,增長5.5%。每百人電話普及率達17.66部。

商貿流通日趨活躍,旅遊業發展勢頭良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72億元,同比增長19.3%。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8.4%,出口創匯201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6.3%。接待國內外遊客144.8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4.2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6.1%和27.4%。

財政收入大幅增長,金融保險平穩運行。全州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7.23億元,增長20.6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49億元,增長27.97%,全年財政支出51.03億元,增長38.84%。年末各類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14.35億元,比年初增長26.59%;貸款余額54.12億元,比年初增長29.57%。財產險保費收入5460萬元,同比增長22.34%;人身險保費收入5451萬元,同比增長41.0%。

基礎設施臨夏回族自治州加大項目建設力度,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全州新開工項目290個,完成投資22.5億元;續建項目794個,完成投資23.8億元。蘭州-臨夏-甘南鐵路列入國家鐵路建設規劃,總投資15.7億元的折達二級公路開工建設,康臨高速公路、劉家峽庫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壹期工程進展順利,東鄉縣鎖達公路改建、和政縣北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等項目竣工。狠抓產融結合項目建設,實施了柳化集團年產20萬噸低壓合成氨、和政縣龍電公司鋼鐵生產項目、永靖縣年產2萬噸離子膜燒堿生產線、廣河縣宏亮皮革公司二期工程、東鄉縣達萬噸彩鋁生產線等項目。加強電力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開工建設鹽盤峽110千伏輸變電工程,永靖縣臨夏33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進入前期工作。加強社會事業項目建設,臨夏回民中學教學樓、五明德小學、州婦產醫院門診樓及傳染病區、縣醫院整體搬遷等項目進展順利。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簽約招商引資項目91個、資金60.7億元,到位資金17.33億元,項目履約率84.5%。近期,按照中央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重大戰略部署,積極開展項目申報和爭取工作,已落實項目60個、資金1.79億元。加大城鎮開發建設力度,加快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永靖縣古城新區、廣河縣浭陽新區城開惠民工程順利開工,和政縣縣城開發建設、積石山縣縣城市政建設、臨夏市大夏河南岸綜合治理和工業園區建設、康樂縣縣城濱河新區開發和老城區改造進展順利。狠抓小城鎮建設,確定對39個集鎮進行規劃設計和改造建設。節能減排取得積極成效,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加強工業汙染源治理,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下降4.7%、5%,柳化公司、臨夏市兩個汙水處理廠實現達標排放,飲用水源保護得到加強。

社會事業臨夏回族自治州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認真落實城鄉免費義務教育政策,免除24.6萬名小學生、7.3萬名初中生雜費,免費發放教科書;為5711名中職學生發放國家助學金428萬元;爭取國家以獎代補資金、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1108萬元,資助高校貧困學生2038名。狠抓 "兩基地 "攻堅,廣河縣、和政縣 "兩基地 "工作通過省政府驗收。全州高考上線1452人,增長54.3%。加快衛生事業發展,努力改善醫療衛生條件,48個鄉鎮衛生院、52個村衛生所(室)等項目進展順利,128個鄉鎮衛生院配備醫療設備5318臺(件);狠抓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參合率達94.67%;提高突發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完善應急預案,加強應急隊伍建設,強化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工作。加強防控和醫療救治工作,及時處置各種疫情和突發事件。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建成5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300個 "農家書屋";東鄉搟氈技藝、米拉嘎黑、永靖七月會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年***組織實施科技計劃項目60項,**** 科技成果22項,其中20項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以上。新選派246名科技特派員深入基層開展科技服務。人口和計劃生育控制目標實現,"少生快富 "工程全面實施,群眾體育活動廣泛開展,成功舉辦全州運動會。

臨夏回族自治州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578元,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 1847 元,增長 15.8%。城鄉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城鎮恩格爾系數37.5%,農村恩格爾系數47%。積極擴大就業,全州新增就業 1.05 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 3.91%;登記核實城鎮零就業家庭 126 戶,實現了每戶家庭至少有壹人就業的目標。社會保險覆蓋面進壹步擴大,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8萬人、8.4萬人、4.9萬人和0.9萬人。全州有 23.71 萬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7.02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8.4平方米。

濃郁的穆斯林風情 臨夏是壹個多民族聚居區,有回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等穆斯林民族109.76萬人,占全州總人口的56.2%。伊斯蘭教在臨夏有著悠久的傳播歷史和深遠的影響,早在唐代,伴隨著絲綢之路的悠悠駝鈴,伊斯蘭教就開始在這裏生根發芽,經過宋、元、明、清的廣泛傳播,這裏逐漸成為中國伊斯蘭教的興盛之地。回族是臨夏穆斯林人口最多的民族,有 62.7 萬人;東鄉族和保安族是以臨夏為主要居住地的兩個少數民族。臨夏各族穆斯林在服飾、飲食、婚喪嫁娶、節日禮儀等物質、文化生活和喜好、習俗、禁忌等方面,都保持著較為完整的伊斯蘭風格,代代相傳,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情,每年來麥加朝覲的臨夏穆斯林近千人,壹年壹度隆重熱烈的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是臨夏穆斯林的傳統節日。

景區內遍布全境的伊斯蘭特色建築是臨夏穆斯林風情的重要體現。這裏的清真寺和拱北(聖人陵)建築風格獨特,主要有中國古典建築、阿拉伯風格建築、中阿混合建築三大類型,現代建築技術不斷融入其中。境內現有清真寺2614座,拱北143座。

獨具特色的清真飲食是臨夏穆斯林風情的又壹體現。無論是三泡臺蓋碗茶、發子面腸、釀皮、甜麥煎等風味小吃,還是扣牛肉、東鄉手抓羊肉、糊羊肉、扇子鴿蛋、羊肉葫蘆茄子等傳統名菜都做工考究,色香味俱全。長期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隨著臨夏人走南闖北的腳步,臨夏清真飲食在祖國各地廣為流傳。

  • 上一篇:誰用過懶人倉迷妳倉?最近怎麽樣?
  • 下一篇:中國的《兒童權利公約》有哪些權利?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