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中醫內科學的目的要求內容

中醫內科學的目的要求內容

上篇 總論

第壹章 導言

目的要求

⒈ 掌握中醫內科學的定義,明確中醫內科學的任務。

⒉ 熟悉中醫內科疾病的分類、命名及發病學特點。

⒊ 了解中醫內科學術理論的起源與發展。

教學內容

1.講解中醫內科學的定義,中醫內科學的性質、任務和地位。

2.講解中醫內科學發展簡史及其學術理論的起源與發展。

3.講解中醫內科疾病的分類及命名特點。

4.強調說明中醫內科疾病的發病學特點。

教學方法

以自習與課堂講授為主

第二章 中醫內科疾病辨證論治綱要

第壹節 中醫內科疾病辨治原則

目的要求

1.了解疾病的辨證原則。

2.掌握標本緩急治則。

3.掌握審證求機施治原則。

4.掌握順應異法方宜治則的具體應用。

5.熟悉據證因勢利導、先期治未病的治則。

教學內容

1.講解內科疾病主要以臟腑、氣血津液、經絡的病機進行辨證。講解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重要性與要點。

2.講解調節整體平衡原則。

3.強調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及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等治則的具體應用。

4.強調甚者獨行、間者並行的含義。

5.講解內傷病證初、中、末三期不同的治療原則。

6.強調順應異法方宜治療原則,包括因時制宜、因地制宜與因人制宜三方面。

7.講解因勢利導治則,要求順其病勢,就近祛邪,以獲得最佳治療效果。

8.講解先期治未病概念。先期治未病包括“早期診治”、“既病防變”兩大方面,介紹“既病防變”的具體內容。

9.講解重視調攝護理的意義,風寒表證及裏實熱證護理上的不同要求。

教學方法

以課堂講授或自習為主。

第二節 外感六淫病證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熟悉六氣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分清外感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和內生風、寒、濕、燥、火五種病理因素的不同概念。

2.了解六淫致病的季節性,但亦有不限於季節者,六淫既可各自單獨為患,亦常常夾雜致病。

3.熟悉六淫的致病特點及其所致各證的臨床表現,並掌握其治法方藥。

教學內容

1.講解“六氣”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六氣”是指自然界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正常的氣候,若為四時不正常的氣候,則可以成為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統稱“六淫”。

2.講解外感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和內生風、寒、濕、燥、火五種病理因素的不同概念,後者是由臟腑功能失調而產生的,其臨床表現雖與外感六淫有相類之處,但不屬外感致病範圍。

3.講解外感六淫致病的四個特點:①較明顯的季節性。如春主風,夏主暑,長夏主濕,秋主燥,冬主寒等。②有陰陽不同的屬性。如風、暑、燥、火屬陽,濕與寒屬陰。③“風為百病之長”,故有風寒、風熱、風燥、風濕等。“風為百病之始”,許多外感時病,在起病時常有頭痛、惡寒、發熱等風邪傷衛的癥狀。④火為溫病、暑病、熱病等進壹步轉化而來,而且寒、暑、燥、濕、風等證候,郁久不散,皆可轉化為火證。

4.講解外感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入侵為病,各有其不同的發病特點。如風性善動,上先受病,善行速變;寒性收引;暑熱發泄;濕性濡滯趨下,重濁膩滯;燥勝則幹;火性炎上等。

5.強調六淫各種證型的治法和選方。

風:①風寒,治以祛風散寒解表,方用荊防達表湯加減。②風熱,治以疏散風熱、解表宣肺,方用桑菊飲加減。③風入經絡,治以祛風通絡,方用防風湯、牽正散、玉真散加減。

寒:①寒邪襲表,治以辛溫發汗,散寒解表,方用麻黃湯加減。②中寒,治以助陽破陰,溫裏祛寒,方用四逆湯加減。

暑:①中暑,治以清暑生津,方用人參白虎湯加減。②暑熱,治以清暑益氣、養陰生津,方用王氏清暑益氣湯加減。③暑濕,治以解暑化濕,方用藿香正氣散加減。

濕:①濕困衛表,治以芳香化濕,方用藿樸夏苓湯加減。②濕滯經絡,治以祛濕通絡,方用薏苡仁湯加減。③濕毒浸淫,治以化濕解毒,方用二妙丸加味。

燥:①溫燥,治以辛涼清潤,方用桑杏湯加減。②涼燥,治以宣肺達表、化痰潤燥,方用杏蘇散加減。

火:治以瀉火解毒,方用黃連解毒湯加減。

6.提示常見六淫病邪的兼夾和轉化規律。

7.提示六淫證治,應與各論互參。

第三節 內生五氣病證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的基本概念及其與外感六淫的異同點。

2.熟悉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的發病機理,掌握其臨床特征和相互關系。

3.掌握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的治法、方藥。

教學內容

1.講解內生五氣的概念,內生五氣是指“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是在疾病過程中由於人體氣、血、津、液和臟腑生理功能的異常,從而產生類似風、寒、濕、燥、火等外邪致病的病理現象。

2.講解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等內生五氣與外感六淫的異同點。認識到兩者臨床表現雖多相似之處,卻有本質差異。

3.強調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的臨床特征。內風主要表現為頭暈目眩,肢麻,四肢抽搐或震顫,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內寒表現畏寒肢冷,面色蒼白,泛吐清水,下利清谷,小便清長,懈怠倦臥,局部冷痛,舌苔白滑,脈沈細等;內濕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納呆,胸悶,或見腹脹,腸鳴,泄瀉,舌苔濁膩,面色垢穢等;內燥的臨床表現以口咽幹燥,皮膚幹澀粗糙,毛發幹枯不榮,肌肉消瘦,大便幹結等津傷血少的癥狀為主;內火的臨床表現,屬實者為頭痛目赤,心煩易怒,口幹且苦,口舌糜爛,咽喉幹痛,齒齦腫痛等;屬虛者為五心煩熱,低熱盜汗,顴紅,咽幹目澀,頭暈耳鳴等。

4.強調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各證型的治法和選方。

內風:①肝陽化風,治以平肝潛陽熄風,方用天麻鉤藤飲、鎮肝熄風湯加減。②熱極生風,治以清熱涼肝熄風,方用羚角鉤藤湯加減。③陰虛風動,治以滋陰養血,柔肝熄風,方用大定風珠、補肝湯加減。

內寒:①陰寒內盛,治以溫中祛寒回陽,方用四逆湯加減。②脾腎陽虛,治以溫補脾腎,方用附子理中湯加減。

內濕:①寒濕困脾,治以溫中化濕利水,方用實脾飲、胃苓湯加減。②濕熱蘊中,治以清熱化濕,方用甘露消毒丹加減。③脾虛濕困,治以健脾化濕,方用香砂六君湯加減。

內燥:①肺胃津傷,治以滋養肺胃、生津潤燥,方用沙參麥冬湯加減。②肝腎陰虛,治以滋補肝腎、養陰清熱,方用六味地黃丸加減。

內火:①實火,治以清熱瀉火,方用瀉心湯、龍膽瀉肝湯加減。②虛火,治以滋陰降火,方用百合固金湯、知柏地黃湯加減。

⒌ 提示內生五氣的兼夾和相互關系。

⒍ 提示內生五氣證治,應與各論互參

  • 上一篇:您能告訴我應該選擇哪種玉屏風顆粒嗎?是丹溪的還是環球的?
  • 下一篇:阿司匹林,當然有副作用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