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效應該是壹樣的,跟形狀沒有關系,但我覺得丸劑、顆粒劑、膠囊劑都有可能計量少,這是現在中藥廠的通病,最好自己到藥店買,然後磨碎,計量夠,價格低,就是不好,喝起來也不難。到藥店妳只要說:要加工玉屏風散就行了。玉屏風散:防風(30克) 黃芪(60克,蜜炙) 白術(60克) 每日3次,每次9克。這幾天我都在喝。其他朋友給我的答案,轉給妳看看:病因癥狀超出正常生理出汗(即高溫或高溫作業、劇烈勞動或運動、衣著過厚、情緒激動時出汗多,氣溫低時出汗少)的異常出汗或汗閉,稱為出汗異常。根據出汗的時間、出汗的多少以及出汗的不同特點,可分為以下幾類:白天無勞動、日曬、衣被過厚或發熱時出汗,稱為 "自汗";夜間入睡後無意識出汗,醒後出汗,稱為 "盜汗";出汗時伴有畏寒、肢冷稱為 "冷汗";病情危重,汗出不止,如油珠,稱為 "脫汗",或 "絕汗";伴有發熱的汗出稱為 "熱汗";伴有發熱的汗出稱為 "熱汗"。伴有發熱的出汗稱為 "熱汗";只在前額出汗而全身無汗稱為 "額汗";手足掌局部出汗而全身無汗稱為 "手足汗";半身出汗,或在左側或在右側,或在左側或右側,稱為 "手足汗"。半身出汗,或左側出汗,或右側出汗,或上半身出汗,或下半身出汗,稱為 "半身汗";而正常出汗應為汗出,無汗則謂之汗閉。出汗異常與陽氣蒸騰津液和衛陽司汗孔開閉功能失調有關。邪熱侵襲,陽氣偏亢或陰虛內熱,迫津外泄;或衛陽不固,氣虎不斂津液,均可導致病理性多汗。反之,邪氣外襲,衛陽受阻,或衛陽虛衰,汗孔閉塞;或陽氣虛弱,無力蒸騰津液,津液不能排泄,則出現病理性多汗。中西醫疾病常見的出汗異常與發熱基本相同。"熱汗 "可見於風寒證、風熱證、暑熱證、暑濕證、陽明經證、陽明臟腑證、肺熱壅盛證、脾胃濕熱證等、大腸濕熱證、小腸濕熱證、膀胱濕熱證、肝膽濕熱證、濕熱型弱視、瘧性弱視、疫毒證等,診治方法見發熱篇。具體診斷和治療方法見發熱壹節。"自汗 "主要見於氣虛證,此外還有氣虛感冒證、氣虛發熱證、心氣虛證、脾氣虛證、肺氣虛證、腎氣虛證等,偏於陰虛證。自我調養註意事項 (1)註意勞逸結合,切忌過度勞累。(2)註意鍛煉身體,增強體質。(3)註意飲食調節,俗話說 "藥補不如食補"。自汗者宜吃雞、鴨、魚、蛋、山藥、扁豆、羊肉、桂圓、狗肉等;盜汗者宜吃魚、甲魚、龜、蟾蜍、豬肝、銀耳、菠菜、白菜等。 (4) 自汗者忌食涼菜、涼拌菜;盜汗者忌食辛辣食物,少飲酒或不飲酒。(5) 禁欲。(6) 多喝水,保持體內正常的液體量。自我藥療 1.中成藥自我療法 (1) 生脈飲口服液,每次 10 毫升(1 支),每日 3 次。用於自汗。(2)補中益氣丸,每次6克,每日3次。用於自汗。(3)六味地黃丸,每次8粒(6克),每日3次。用於盜汗。(4) 大補陰丸,每次 9 克,每日 3 次。用於盜汗。(2)自我療法 (1)生曬參 6 克,泡水代茶,慢飲。適用於自汗。(2)黃芪30克,白術15克,防風10克,五味子10克,水煎服,每日2次。用於自汗。(3)西洋參6克,加水當茶沖泡,慢慢飲用。用於盜汗。(4)浮小麥30克,炒熟,水煎服,每日2次。適用於盜汗。(3)飲食自療 (1)羊肉 50 克,生姜 10 克,大棗 7 枚。將羊肉洗凈切塊,加入生姜、大棗燉湯,肉熟後吃肉喝湯,每日1劑。用於自汗。(2)豬瘦肉50克,小麥30克,黑豆30克。將豬瘦肉洗凈切塊,加入浮小麥、黑豆煮熟,吃肉喝湯,每日1劑。用於自汗。(3)粳米50克,銀耳15克,冰糖10克,***同煮粥食用,每日1劑。適用於盜汗。(4)紅棗50克(去核),小麥30克,煎湯,食棗飲湯,每日壹劑。用於盜汗。(5)大蒜 1 頭,蔞蒿 1 顆,先將大蒜搗碎,再與蔞蒿同煎,每日 1-2 次。本方可治療陰虛盜汗、滋陰清虛熱。 (1) 每天早晚用拇指按壓足三裏穴(外膝眼下直下四橫指,距脛骨外緣壹橫指)5-10 分鐘。此法用於自汗。(2)烏藥30克,五貝子9克,共研細末。取10克研細末,用適量蜂蜜調成兩餅,置於雙側乳頭上,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1次。用於自汗。(3)取等量的五倍子、煆龍骨粉,用冷開水調成糊狀,敷於臍部,外用紗布固定,每日壹次。適用於盜汗。(4)柏子仁10克,研細末,用冷開水調成兩餅,敷於兩乳頭上,外用紗布固定,每日壹次。用於盜汗。5.其他自我療法 打太極拳,每天 1-2 次。避免誤診 自汗、盜汗只是壹種癥狀的外在表現,可由多種疾病引起,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結核病、風濕病以及各種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因此在治療出汗的同時,更要註意原發病竈的治療。汗證除已見於虛證外,還可見於濕熱內蒸、津液外泄,並可伴有發熱口渴、脘腹脹滿、不溫不暖、大小便不通、舌苔黃膩等。此時宜以清熱祛濕為主,不可偏補,以免閉門留寇。 痰濕體質者,宜清熱祛濕為主,不宜進補,以免閉門留敵。"痰濕體質者,宜清熱祛濕為主,不宜進補,以免閉門留敵。2011/10/14 14:48:59
上一篇:烏梢蛇簡介下一篇:中醫內科學的目的要求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