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dopamine)是NA的前體物質,是下丘腦和腦垂體腺中的壹種關鍵神經遞質,中樞神經系統中多巴胺的濃度受精神因素的影響,神經末梢的GnRH和多巴胺間存在著軸突聯系並相互作用,以及多巴胺有抑制GnRH分泌的作用。
中腦的神經元物質多巴胺(Dopamine),則直接影響人們的情緒。從理論上來看,增加這種物質,就能讓人興奮,但是它會令人上癮。多巴胺在前腦和基底神經節(Basal Ganglia)出現,基底神經節負責處理恐懼的情緒,但由於多巴胺的緣故,取代了恐懼的感覺,因此有很多人的上癮行為,都是因多巴胺而起的。
妳有否想過,人為什麽會思想,會有感覺,會對壹些事物熱烈追求。這些行為某些方面有可能是我們身體內壹些化學物質(大分子,小分子)在神經系統中的作用。神經系統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
阿爾維德·卡爾森等三人就是研究這種人皆有之的物質而獲得諾貝爾獎,他們研究的化學物質名叫「多巴胺」(dopamine),能影響每壹個人對事物的歡愉感受。
人的腦中存在著數千億個神經細胞,人所以能有七情六欲,控制四肢軀體靈活運動,都是由於腦部信息在它們之間傳遞無阻。然而,神經細胞與神經細胞之間存在間隙,就像兩道山崖中的壹道縫,訊息要跳過這道縫才能傳遞過去。
這些神經細胞上突出的小山崖名叫“突觸”(synapse),當信息來到突觸,它就會釋放出能越過間隙的化學物質,把信息傳遞開去,這種化學物質名叫“神經遞質”,多巴胺就是其中壹種神經遞質。
多巴胺的作用是把亢奮和歡愉的信息傳遞,人們對壹些事物上癮主要是由於它。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彼得松在評論今屆獎項時就說:“煙民,酒鬼和癮君子統統與多巴胺數量有關,受多巴胺控制。”
香煙中的尼古丁會令人上癮,是由於尼古丁刺激神經元分泌多巴胺,使人感到快感。因此,壹些戒煙研究,都以針對多巴胺來進行。甚至有學者提出,愛情的產生,也源於多巴胺的分泌帶來了亢奮。
人的生理狀態和精神狀態無時無刻不處於體內各種激素的調控之下,激素們演繹著復雜冗長的劇情,呈現出人生百態,多巴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多巴胺(Dopamine)是下丘腦和腦垂體中的壹種關鍵神經遞質,能直接影響人的情緒,同時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多巴胺濃度又受精神因素的影響。這種神奇的物質可以使人感覺興奮,傳遞開心激動的信息,激發人對異性的情感。其實,我們的大腦中有壹個愛情中心,就是下丘腦,下丘腦分泌的多種神經遞質,比如多巴胺,腎上腺素,就像丘比特之箭,當壹對男女壹見鐘情時,這些戀愛興奮劑就會源源不斷的分泌出來,於是我們有了愛的感覺,享受愛的幸福,甜蜜甚至眩暈,陷入其中無法自拔,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是“多巴胺們”在發揮作用。
人們總是貪戀美好的感覺,多巴胺帶來的興奮的確可以使人上癮,如同吸煙,酗酒帶來的快感壹樣。吸煙,酗酒甚至吸毒,也都可以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令人飄飄欲仙,難以戒掉。品嘗巧克力的甜蜜,體驗愛情的幸福,癮君子騰雲駕霧的滿足感,都是幾乎同樣的機制在發揮作用。那麽為什麽巧克力不像毒品壹樣讓人無法自拔呢?我們的大腦可以分辨出它們的不同,告訴我們這是哪壹種感覺,從而調整機體的狀態。壹些有趣的研究結果顯示,購物帶給人的愉悅心情也與多巴胺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購物能夠刺激大腦的主要區域,琳瑯滿目的商品和對購物收獲的期待,都可以使多巴胺濃度上升,甚至超過了實際收獲時的興奮,於是即使是只逛不買,或者搜尋降價打折都會令人感覺很有樂趣。反而有可能當時買了壹件覺得十分喜歡的衣服,拿回家卻束之高閣,那是因為當購物完成之後,多巴胺的濃度會迅速下降,看到這件衣服的時候也不再有當時興奮的感覺,所以很多女人的沖動購物,也許罪魁禍首正是搗亂的多巴胺。
瑞典科學家Arvid Carlsson確定多巴胺為腦內信息傳遞者的角色使他贏得了2000年諾貝爾醫學獎。
愛情是多麽美妙的事情,多巴胺帶來的“激情”會給人壹種錯覺,以為愛可以永久狂熱。不幸的是,我們的身體無法壹直承受這種刺激,也就是說,壹個人不可能永遠處於心跳過速的巔峰狀態。多巴胺的強烈分泌,會使人的大腦產生疲倦感,所以大腦只好讓那些化學成分自然新陳代謝,這樣的過程可能很快,也可能持續到三四年的時間。隨著多巴胺的減少和消失,激情也由此不再,後果或者愛情歸於平淡,或者幹脆分道揚鑣。如此說來,愛情的保質期只有三四年而已,所謂的“七年之癢”大概應該改為“四年之癢”吧。不過愛情本身就是激情而又短暫的,這不是悲劇,並不是所有人都因為多巴胺的減少而選擇分手。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還有責任、親情、誓言、承諾,堅守著愛情和婚姻的更多是這些因素,不是電光火石壹樣的激情。在生活的過程中,通過不斷的經營,***同的進步,愛情還可以煥發出新的活力,這才是更廣義的愛。借用壹句嚴謹的表達,“當多巴胺風起雲湧的時候,我們狂熱地愛與被愛著,盡情享受愛的甜蜜;當多巴胺風平浪靜的時候,我們坦然處之,仍然為愛奉獻與努力,不離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