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1月9日,胡潤研究院對外公開了壹份榜單:《2019年胡潤中國500強民營企業》,這份榜單以市值為指標對中國當下所有民營企業進行了排名。
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榜單之上,赫然出現了壹個讓人十分陌生的名字—— 溫氏食品集團。
鮮少有人知道這個溫氏集團是做什麽的,從事哪些業務,但在此次榜單上,溫氏集團“異軍突起”,以市值1900億元高巨榜單第26位。
雖然此次上榜,但受股市漲跌影響,沒過多久就又反彈了回去。
但這也讓人不禁好奇,溫氏集團“何德何能”能夠取得如此成就?在這家企業的背後,究竟有哪些故事?
溫氏集團的主營業務,說起來,其實並不是那麽“高大上”—— 那就是養豬 。
在我們如今的文化觀念上,養豬這個行業談不上多麽光彩,更算不上是什麽暴利,但為何溫氏集團能夠做到如此龐大的規模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我們能從溫氏集團的誕生歷程找到。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受改革開放浪潮的影響,廣東省雲浮市的壹個名叫溫北英的雞農在當地開設了壹家養雞場,但由於經驗不足,這家養雞場沒過多久便陷入了資金危機之中。
當時的溫北英十分氣餒,甚至壹度動了關閉養雞場的打算。
然而恰在此時,另壹位農戶找了上來,向溫北英提出購買壹些雞苗自己在家養殖,當時的溫北英已經不打算再繼續在生意場上“掙紮”了,見到有人幫自己“回血”,十分高興。
索性直接賒給了這位農戶壹批雞苗同時還附帶飼料,藥品,以及相關技術,臨走之前,他還交代農戶,如果有不懂的問題,可以隨時向他請教。
在他的幫助之下,這位農戶的雞苗很快便出欄了,溫北英還主動幫他聯系了買家,這壹來二去,兩人都賺了壹筆小錢。
事實上,直到此時他仍然沒有發現這其中的商機,可是當農戶賺錢的消息傳回村莊以後,村子裏卻炸開了鍋。
越來越多的人找到了溫北英想要跟他壹起做生意,溫北英手上的雞苗,很快就被搶購壹空,那滿足村民的需要,他甚至還專門進了壹批貨……
直到這時,溫北英才恍然大悟,這不正是自己苦苦尋求的生意之路嘛?
就這樣,在機緣巧合之下,“公司農戶”的養殖商業模式被 探索 了出來。
溫北英聯合了七位農戶,集資八千元,***同創辦了雷竹畜牧聯營公司,這便是溫氏集團的前身。憑借獨特的商業模式,公司很快迎來了壯大,逐漸成長為當地頗有名望的企業。
溫氏集團的領導層深切地知道,如果沒有無數農戶的支持,公司是無論如何也運行不下去的,前任董事長溫鵬程曾經公開表示,公司在創辦理念,始終都是“***享”,讓更多人吃到蛋糕,讓員工們能夠在公司的發展中分享到紅利。
為此,在公司成立以後,溫氏集團采用了員工持股的股份合作制,從管理人員到普通員工,溫氏集團的持股人數目前已經高達七千多人。
這壹舉措雖然使得公司的所有者利益減少,但是卻極大地激發了員工們的積極性和奉獻精神,最大程度上實現了員工與股東的利益統壹,使得溫氏集團在決策和具體實施上,都處於內部團結壹致的狀態。而這也就是溫氏集團成功的秘籍。
去年,溫氏集團養殖業收入就已經高達700億人民幣,其市值更是超過萬科,成為了中國養殖業上的壹個神話。
在溫氏集團內,持股員工占了很大的比例。溫氏集團內曾經有壹個負責打掃衛生的保潔阿姨,單單是在這位保潔阿姨的手上,就有超過上千萬的集團股票!
在溫氏集團的所有員工和股東之中壹***誕生了48個億萬富翁。
更有無數普通農戶因此而受益,這種“還利於民”的精神,放眼全世界,也很難找出第二個。
但與壹般民營企業不同的是,溫氏集團及其重視創新和業務擴展。
養雞項目穩定以後,集團內部召開會議,認為養雞已經達到了自身上限,即使再怎麽加大投入,也沒有多少回報。
最終經過壹系列調研與討論,集團決定向養豬業進行擴展。立馬著手張羅起了這件事,從選購豬苗到銷售渠道,公司全部解決,農戶們只需要把豬養大就可以了。
最終,公司按照約定價向農民進行回購,還會在在托管費上予以額外補償。
溫北英發明的這套商業模式在當時可謂是十分新穎,從好的壹面上來看,它集合了采購,配送,能夠節約壹定成本,也能規避農民所承擔的風險。
但是從壞的壹面上來看,集團所面臨的風險則會大大增加,畢竟市場變化無常,誰也不敢保證從簽訂合約到豬出欄期間,市場上豬肉價格會不會產生波動。
不少人都勸溫北英謹慎行事,但溫北英卻斷然拒絕,他表示,集團就是為農民所服務的,所有利潤都要與農戶進行分成,所有風險,都要由集團自己來承擔。
2004年的時候,我國爆發了嚴重的禽流感,溫氏集團合作的養雞戶們,幾乎全部遭受重創,損失慘重。
為了穩定人們的情緒,當年溫氏集團就拿出44億利潤中的36億作為補償,安撫農戶們。
2013年,禽流感再次爆發,如瘟疫的影響,市場信心大大降低,溫氏集團收上來的活雞堆積如山,沒有壹個人敢買,可在此時集團仍向農民們保證每只雞都至少有壹元錢的收益。
在這樣近乎賠錢的借用模式之下,溫室集團名聲大噪,短短幾年,已經在全國二十多個省建立了自己的分公司,成為亞洲最大,世界排名第五的養殖企業。
從壹個地方性的小廠成長為壹方巨頭,溫氏集團徹底完成了自身的蛻變。
這種經營模式的優勢直接體現在它的抗壓能力上,2018年非洲豬瘟爆發,中國養豬業受到極大的波及,幾乎所有人都損失慘重。
中國“養豬業第壹股”牧原集團在當年虧損了壹個多億,雛鷹農牧也虧損了五個多億,唯獨溫氏集團在風暴中穩步前行,甚至在當年還賺了幾十億。儼然已經成為了國內最強大的養殖業集團。
為何溫氏集團能屢屢抗住疫情的沖擊?這主要得益於其經營者的前瞻性。
溫氏集團及其註重 科技 對於養殖業的加持作用,早在1991年,溫室集團就已經開始搞起了信息化管理,當年的溫氏集團,只有90萬元資產,可那壹年,他們足足投資了17萬元,為公司配備電腦,以此用來記錄所有的苗種資料和飼料數據。
在1991年做出如此布局,是什麽樣的概念?要知道那壹年世界上才有了第壹個“www”網站,電腦對於所有中國人而言,還只是壹個科幻概念,日後為人所熟知的騰訊,阿裏集團,直到七八年以後才紛紛湧現。
溫氏集團緊抓“互聯網”這壹時代機遇,開發出了壹套方便農戶的管理方式,他們曾經投入重金,開發了“中央控制箱” ,負責養殖動物的餵養和清理護欄工作。
同時還設置有自動報警系統,如果動物存在異常情況,或是護欄,水質資料出現問題,他們都會第壹時間接到消息,其實對此做出應對。
發展到了今天,溫氏集團合作的農戶,只需要打開手機,便能了解養殖場內動物的溫度,濕度情況,壹個人便可以輕松管理上千頭豬,每頭豬的人工成本已經不足50元。
為企業和個人都贏得了極大的競爭力,這便是溫氏集團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之壹。
除此之外,溫氏集團每年都投入大量研發資金,與各大高校合作,尋求更為高效的養殖業技術手段,早在1992年,溫北英就拿出壹部分股份,與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系緊行合作,研發更具營養的新型飼料。
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如今溫氏集團已經徹底實現了飼料自給,其集團內自制的飼料不但效果更好,營養更高,甚至比市場上的其他飼料還要便宜。
養殖行業內都有壹個通用指標叫“料肉比”,也就是說,多少斤飼料能夠產出壹斤肉。
目前世界養豬行業平均水平是2.8,2.8斤飼料換來壹斤豬肉,如果用料高於2.8,那麽所屬企業在市場上就很難保持自身的競爭力,如果用量少於這個數字的話,那麽企業將可以獲得比同行更多的利潤。
那麽溫氏集團的料肉比是多少呢?答案是2.3 。也就是說,單單是在飼料方面,溫氏集團就能比同行少18%的開支。得益於此,溫氏集團也被人們稱之為養殖業中的“華為”。
如今溫氏集團每年活豬出欄數已經高達2000萬頭,占全國市場的4%,堪稱中國養殖業的龍頭企業。
壹直以來,有關溫氏集團養豬騙國家補貼的消息在互聯網上傳播很廣,這種看法不能完全說是空穴來風,根據今年最新的養豬補貼政策上來看,每頭豬國家可以補貼兩百元左右。
如果溫氏集團的兩千萬頭豬全部拿到相關補貼的話,那麽他們可以拿到四十億元左右,在考慮到溫氏集團每年肉豬總利潤只有七十億元,這樣的數字可以說是很誇張的了。
但如果我們深入了解就會發現,其中的問題並不簡單。養豬是壹項辛苦活,2020年溫氏集團在肉豬方面的總營收為五百億元,利潤率只有14%。
刨去這四十億補貼不談,那麽利潤率就只有百分之六,幾乎已經等同於普通理財產品了。
如果沒有國家相關補貼的話,那麽勢必會導致更多資本流出養殖業,轉向其他領域,進而使得整個中國養殖業很難 健康 發展下去,中國人想要吃肉,只能花更多的錢從國外進口肉類。因此,對相關企業進行補貼是有必要也有利於民生的。
對於溫氏集團而言,四十億的補貼只占其豬肉營收得不到十分之壹,根據2020年,溫氏集團財報顯示,當年集團的總營收為749億元,國家肉豬方面的補貼只其總營業額的百分之五左右。
這個數字不算少,但要是說溫氏集團是靠著騙國家補貼做大做強的,顯然也是不符合邏輯的。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做出這樣壹個市值上千億的企業,單單靠國家補貼是完全不可能的。
溫氏集團固然受到了國家的關照,但是更多的原因是由於企業自身的努力和創新,這點值得我們肯定。
溫氏集團作為壹家民營企業,多年以來,壹直立足於實業,從宏觀上來看,這樣的企業對於經濟穩定也有著巨大的作用。
去年世界總產值為80萬億美元,而股市上的證券股票總額卻超過3000萬億美元。
壹個互聯網企業,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裏,便可以做到市值上千億,而相比之下,絕大多數實體企業則面臨著更多的風險,經常在所在領域默默耕耘數十年人就默默無聞的,大有人在。
這背後的現實值得我們反思,也值得我們警惕,這些實體企業的強盛與否關系到國家的硬實力,說溫氏集團是“ 養殖業的華為” ,這句話壹點也不誇張。
溫氏集團最早是由七家農戶***同組織成立的,通過合作***贏的模式,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才做大做強的,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它不單單是壹家企業,更是壹種經營模式的象征。
他證明廣大勞動人民能夠在不依賴或是只擁有極少資本加持的情況下,也能夠取得成功。
我們唯壹能做的就是給這些處境艱難的民營企業多壹些寬容。
參考資料
[1]豬、雞業務雙增長,溫氏股份2019年凈利潤增長2.5倍.新京報
[2] 溫氏股份擬8.1億元控股新大牧業,實現河南市場零突破.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