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事跡,能夠很好地反映和宣傳特定的時代精神。如何正確地起草契約?以下是我整理的創業領袖先進事跡(7篇精選文章)。歡迎分享。
創業帶頭人先進事跡1父母是地道的農民。
周明是土生土長的江山鎮長,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父親16歲開始養蜂,靠自己的手藝維持壹家人的生活。周明小時候,家庭條件不好。那時,他們家住在山裏,周明有壹個弟弟和壹個妹妹。妹妹壹出生,就扔給了奶奶。因為家裏確實困難,弟弟就寄養在朋友家。幾年後,家裏條件好了,弟弟被接回家。
周明的父親很擅長養蜂。只要看壹朵花就知道今年的蜂蜜好不好。除了養400多箱蜜蜂,他還是村合作社的技術員。每年冬天,媽媽都會帶著帳篷去杭州采蜜,白天采蜜,晚上在杭城郊區搭帳篷。周明上高中後,家庭條件有所改善,弟弟妹妹也上了大學。
校商集第壹桶金。
2004年,周明考入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校,學習投資理財專業。大壹下學期,周明和幾個同學合夥創辦了壹家公司。當時公司沒有具體的定位,業務也很復雜。他們為了賺錢不擇手段。周明認為在學校做生意壹方面可以賺學費和生活費,另壹方面可以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學以致用。
公司的主營業務是培訓,英語培訓,成功培訓,研究生培訓等等,同時也為學生提供兼職服務。新東方和李陽瘋狂英語都是由周明和他的公司推動的。他們在各大高校找到活動能力強的同學,通過社團、學生會與他們交朋友,有時在各大校園張貼海報,也有同學主動聯系。有了這些學員的參與,各大校區培訓班的宣傳就不成問題了。壹兩年後,周明的公司提供的培訓課程已經擴展到20多所學校。
周明的學校在杭州下沙附近,下沙沒有鮮奶。於是,周明主動聯系光明集團,拿下了杭州高教園的總代理。通過現有網絡,各校在下沙地區8個校區組建了100到200人的大團隊。這些學生都是勤工儉學,送奶給他們提供了壹個學習的途徑。
壹年多來,周明平均每月能拿到2000元。後來合資公司的同學聽說電話卡生意利潤很高。周明壹下子開了很多卡,但是短時間內沒有賣出去,虧了很多錢。
多動腦是創業的關鍵。
公司賣電話卡賠錢後,周明明白了壹個道理:不熟悉的行業生意做不起來。2005年,周明是壹名大二學生。雖然公司虧損,但他還是存了壹些錢。
那壹年,我媽又來杭州采蜜,依然在郊區搭帳篷。周明有空的時候會陪他媽媽。他發現郊區有很多中老年人健身,他在學校的經商經歷啟發了他。來這裏的人特別多,蜂產品都是針對中老年人的。為什麽不在郊區開壹家賣蜂產品的店?而且,父親查原料肯定沒問題。東西好的話,回頭客多。
周明向學校提交了申請,提前壹年離開了學校,在家自學課程,並參加了學校的畢業考試。周明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他的父親也拿出自己的積蓄支持兒子創業。周明在杭州玉泉的吳青芷租了壹個商店,他的母親在那裏搭了壹個帳篷。這裏的店價壹年才壹萬多,是杭州店價的十分之壹。
“我用最少的錢創業。”周明將自己的蜂產品命名為“江山人”,設計自己的商標並註冊。產品說明書也是我自己設計寫的。依靠自己良好的人緣,周明找同學建網站,找朋友打印說明書,打印盒子等等。周明發現杭州人喜歡打折,所以在開業前幾天,他印了壹張打折傳單,發給來這裏鍛煉的人。壹切準備就緒。2005年,周明第壹家蜂產品商店開業。
開業第壹天,生意出奇的好。從早到晚,壹天賣了4000元的產品。周明說他自己也沒想到。四個月後,周明的第二家蜂產品商店又開張了。這次的店還是開在郊區,中老年人經常去鍛煉。不久,周明開了第三家店。通過朋友和網絡的介紹,截至目前,已經在山東煙臺、江蘇泰州、浙江寧波開了7家加盟店。周明現在已經成功地拿到了大學文憑,在杭州買了房和車。
周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不要把我寫得太好。我現在剛剛開始,我的生意很小。以後我回衢州辦廠,再寫我。”
創業帶頭人先進事跡2姜素才,55歲,鶴壁天馬服裝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黨支部書記。
姜素才1976在鶴壁服裝廠參加工作。在30多年的服裝生涯中,他勇於創新,開拓進取。他以“小馬拉大車”的精神,挽救了4家負債累累、頻頻倒閉的企業,解決了200多名員工的工作和吃飯問題,為員工辦理了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項社會事務。在她的帶領下,天馬服裝有限公司從壹個不到50人的名不見經傳的工廠發展成為集開發、設計、生產、銷售為壹體的非公民營企業,年產各類服裝50萬件(套),產值XX萬元,銷售收入18萬元。曾被評為河南省服裝行業“十佳出口企業”、“鶴壁誠信企業”。面對XX全球金融風暴的沖擊,姜素才另辟蹊徑,抓住機遇,積極尋找新的銷售渠道,確保公司不停產、不裁員,還吸納了50名海歸就業,將經濟的“寒冬”變成了企業的“暖冬”。
先後獲得“勞動模範”、“三八紅旗手”、“勞動模範”、“十佳科技女”、“優秀黨員”等榮譽稱號。
創業領袖先進事跡3“只要敢打敢拼,沒有什麽是不可能的”。這是黨員回鄉的梁秋華在十幾年的打拼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也是他壹直遵循的人生信條。正是憑著這種能吃苦、敢打拼的精神,他從壹個外地的個體醫生,蛻變成了家鄉有名的茶園主。
梁秋華,男,黨員,中醫執業醫師,1969年8月出生於桑園鎮壹個普通農民家庭。1988 6月從梁秋華縣衛生學校畢業後,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他和妻子在福建石獅開了壹家醫療診所,先後從事個體醫療和醫藥銷售。這期間,人脈越來越廣,他賺的錢也越來越多。但是,他在陌生的城市永遠找不到家的感覺,有壹種感覺讓他無法真正快樂起來。他家鄉的水是甜的,他的親人是他家鄉的人。2011年7月,他懷揣著自己在國外創業的全部積蓄,準備開始自己的新事業。經過壹番調研,利用家鄉豐富的茶葉資源,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我投資1.2萬余元,成立了占地10余畝,擁有15個車間的“桑園鎮茶場”,並於2011年3月正式投產。
桑園鎮茶場當年投產就開了個好頭,生產漢中毛茶1,000公斤,炒青綠茶25噸,產值300萬元。在西鄉縣茶葉節上榮獲“漢中仙毫”和“漢中炒青”兩項大獎,產品遠銷漢中、Xi安等地。初見成效的梁秋華深知創業難,守住更難。他要想謀求更大的發展,就必須在科學管理上下功夫,做大產業,創名牌。他先後對承包購買的350畝茶園進行改良,培育無性系茶苗進行補植,註重綠色無公害生產,保持茶葉的原汁原味。並聘請了多名專家和技術人員指導生產,嚴格按照茶葉加工各工序的技術要求進行生產。
有味道不是梁秋華的性格,他的目標是追求更大的發展。梁秋華計劃進壹步投入新設備,加工生產不同檔次的茶葉,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實現“茶廠四季產茶,茶農四季采茶,農民四季增收”的目標。年底,他將再承包200畝茶園,以“西漢高速”和“十日高速”為依托,力爭平均每畝收入4000元
連接地緣優勢,全力打造集茶園觀光、茶葉加工、茶葉表演及品茶、餐飲、娛樂為壹體的茶產業綜合示範項目。同時通過註冊商標爭取品牌認證,擴大種植規模,加強技術管理,為盡快進入全國市場做準備。目前,在他的帶動下,周邊5個村近千名茶農壹年增收70多萬元。他的茶場成了當地茶葉加工龍頭企業,他本人也成了縣鄉實用技術骨幹和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創業帶頭人先進事跡4吳53歲,安陽華英精細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市人大代表、市鄉鎮企業協會副會長。
吳是大學化學工程系恢復高考後的第壹位畢業生,她熱愛化學工程研究。她不顧家人的阻撓,放棄了舒適優越的政府官員工作,毅然前往企業從事化工技術研究。1995奉命在壹個已經關停好幾年的鄉鎮化工廠當廠長。她充分發揮科研優勢,走科技創新之路,逐步帶領企業走出困境。她從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廠的廢棄物中找到垃圾“隨機物”,成功研制出“改性無規聚丙烯填充母料”,降低了塑料大米的成本。僅此壹項,就為企業創造了10多萬元的產值,盈利15多萬元。1990年開發出“鄰對硝基甲苯”產品,填補了省內空白,並通過省級鑒定獲得鄉鎮企業成果壹等獎。1999,研發的新產品“間硝基苯甲酸”獲河南省星火獎,鄉鎮企業科技成果壹等獎,第五屆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博覽會金獎。她的公司年利稅654.38+0.09萬元,安排了35名下崗職工和50名農村富余勞動力,促進了交通、化工等行業的發展,為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先後被評為河南省科技先進企業、安陽市科技創新先進企業,躋身安陽市非公企業50強。
她先後獲得河南省“三八紅旗手”、“巾幗創業帶頭人”、“百名科技女傑”等榮譽稱號。
創業帶頭人先進事跡5 18歲。他離開了家鄉,走上了求學之路。22歲步入社會,開始謀生;26歲時,他回到家鄉,開始了自己的事業。
當妳走進長白山第壹縣安圖,走進安圖蔡慧生態牧業有限公司,我會告訴妳大學生回鄉創業的酸甜苦辣。
“不走尋常路”的創業選擇,讓我在差異化競爭和錯位發展中抓住了機會。
2002年,我大學畢業。和其他同學壹樣,為了找工作,我到處參加招聘會。但是,要找到壹個可以施展才華的崗位,並不容易。三年來,我輾轉了好幾家電腦公司,奔波於高樓大廈之間。在就業和失業的反復波動中,常常讓我想到:人生有千萬條路。與其在城市打工,不如回老家創業,做自己想做的事!
就在這裏,2006年春天,中央出臺了1號文件,推出了壹系列惠農政策。對在縣域內從事農副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實行“備案制”,經確認的備案項目,允許兩年內不辦手續、零收費試運行。這些優惠政策的出臺,點燃了我藏在心裏的激情之火。經過壹番猶豫和多方面的考慮,我和女朋友,都是大學畢業生,最終做出了壹個勇敢的決定——成立壹個專門的農場,依靠我們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在家鄉創業。但是,傳統觀念的影響是巨大的。回鄉創業的想法遭到了家人的反對和親友的不解。父母說:“我在家裏花了那麽多心血送妳上大學,就是希望妳能在大城市出人頭地。妳扔掉妳的金飯碗,回來養雞蒼蠅。這不是廢話嗎?”我深知父母的良苦用心。但在省會高密度的職場競爭和高強度的生活壓力下,想要有所成就顯然並不容易。與其在森林裏釣魚,不如退而結網。我堅信,只要妳有知識有技能,即使不走進城市,也會走進農村;妳沒有選擇做白領,而是選擇做農民,妳的命運也會因為妳的知識和技能而改變。我決定用“知識種田”的理念和實踐來改變家人的觀念和自己的命運。我的務農創業之路,是在周圍人不理解的眼光中開始的。
“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創業意誌,讓我在積極探索和努力中站在了最前沿。
“創業不是壹首美妙的歌謠,它總是伴隨著艱難、困苦、挫折和風險。”2006年初,我通過網絡了解到蠅蛆養殖項目,對這個新生事物產生了興趣。通過查閱資料和市場調研,證實該項目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於是,我走訪了河南鄭州和吉林雙河的蠅蛆養殖基地。通過調查,我才知道,要滋生蛆蟲並不容易,不僅需要壹定的資金投入,還要整天和惡心的蒼蠅蛆蟲打交道。這個項目能不能發展,我壹度面臨壹個大大的問號。但靜下心來仔細想想,這是壹個沒人願意做的“好”項目,越是沒人願意做,它的“錢”就越多。
“看到什麽就做什麽,而且要做好!”當年3月,我東借西借,在距離縣城十幾公裏的長興村建立了壹個集蠅蛆養殖、飼料加工、蛋雞養殖、加工、銷售為壹體的特種雞養殖基地。我邊做邊學,細心呵護。當我看到蒼蠅破繭而出的時候,我仿佛看到了成功的希望。然而事與願違,由於地理和氣候的差異,物種蠅相繼死亡,幾近滅絕。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原來竹籃打水壹場空。面對這個結果,我幾乎崩潰了。痛定思痛後,我仔細分析了原因,問題出在技術環節。為此,我主動向有關專家和技術人員求教,購買了蠅蛆養殖材料,潛心研究,終於摸索出正確的養殖方法,重新開始了蠅蛆養殖基地的建設。在此期間,我的創業行動得到了團委、勞動、就業等部門的支持,並被推薦參加SYB培訓,以提高我的創業技能。經過近半年的努力,我終於培育出了壹只肥蠅蛆。為了達到養蛆、餵雞、下蛋的目的,我在同年9月引進了2000只特種蛋雞。為了搞好養殖,我努力學習,請專家找獸醫,全身心投入農場。
“壹波未平,壹波又起。”突破了育種關,遇到了特殊關。我發現用蠅蛆養殖蛋雞並不少見。要想與眾不同,就要研究飼料配方。安圖是長白山藥材大縣,藥材資源豐富。飼料中可以添加中藥材嗎?我立即開始實驗。沒想到蛋雞大量死亡。屍檢後發現藥材用量過大。經過幾次實驗,終於掌握了藥材的選擇和添加,達到了用藥材調節雞體、改善雞蛋營養成分的目的。2006年底,我精心培育的特色、優質、健康、生態雞蛋終於上市,受到專業人士和消費者的壹致好評。這麽好的雞蛋怎麽包裝,怎麽打開市場?壹個又壹個問題接踵而至。本著“安圖特產、安全、特色”的理念,我給雞蛋取名為“安特”。名字給了,接下來就是定包裝,打廣告,進入市場。在包裝生產上,壹開始做了50件普通包裝,投放市場效果並不好。這種包裝不利於運輸或提高產品檔次。但是做新包裝要4-5萬元。在團委和勞動局的幫助下,我拿到了5萬元小額貸款,委托專業公司設計制作新包裝,推出了10小包裝,42個禮包,60個精品包。多樣化包裝受到消費者青睞,生態雞蛋銷量大幅增長。隨著市場的逐步開放,養殖規模也相應擴大。2007年9月和2008年7月,我分別引進了3000只和6000只雞。為了加強管理,節約成本,我在不斷學習和改進技術的同時,買了攪拌機、粉碎機和自制的清糞器、餵料機。現在養兩萬多只雞,只需要兩個人就可以輕松完成。
6季廷虎,男,1962、12出生,黨員,中國生產者,現任建安縣利民生豬養殖合作社社長、蓋華鎮前進村委會主任。在創業的道路上,他深思熟慮,勤奮好學,踏實肯幹,在養豬事業上取得了突破,為他華麗的人生增添了濃墨重彩的壹筆。
善於思考,求變經營養豬場
蓋華鎮前進村是安縣新縣的壹個城郊村。全村13個村民小組,756戶,2798人。由於縣城建設和工業用地的需求,毗鄰城市的五個壩區村民小組的土地被征用,世代以務農為生的農民變成了城市市民。失去土地的農民,除了壹些有文化有技術的年輕人,都很快適應了城市生活,實現了城市二次就業。大部分村民因為文化、技術、生產習慣等因素,只能在城市裏流浪,靠短期工作或社會救濟維持生計。對於因年齡而無法獲得社會保障,依靠短期工作謀生的村民來說,他們隨時可能失去生活來源,成為城市貧民,對城市文明和社會穩定造成負面影響。面對可能出現的情況,作為村主任的季廷虎感到肩上的責任很重。他苦苦思索,決定為這些村民找到壹條穩定的增收致富之路。
思路確定後,他加入小組,入戶開展輿論宣傳;實地考察並最終決定,決定在距離市區3公裏的前進村9組山坡上建設養豬場。在帶領群眾養豬致富的同時,也吸引了沒有土地在城裏找不到工作的村民養豬增收。通過項目立項、審批、資金籌措、土地租賃、建設等艱苦工作,吉廷虎在荒坡上建起了150畝、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的大型養豬場,吸納了11離開土地的農民到養豬場養豬增收。
努力學習技術
養豬對於出身農家的季廷虎來說並不陌生。但是,要經營好規模化養豬場,使之成為壹個產業,讓更多的農民通過養豬增加收入。對於懂事、隨父經商的季廷虎來說,確實是壹個不應該輕易逾越的障礙。為了克服養殖技術缺乏的問題,季廷虎同誌先後到鄭達公司學習,參觀大型養豬場,刻苦鉆研生豬養殖技術。同時,他買了《養豬技術指南》、《種豬快速育肥技術》和養豬技術光盤。訂閱《農業科技報》、《農村養殖報》、《鄉村信息報》等報刊雜誌,堅持自學,不斷豐富養豬知識。
通過學習,季廷虎掌握了品種選擇、疾病預防、飼料選擇、豬場管理等關鍵技術,先後從北京、廣州、湖北、福建等地引進了英國、法國、美國大白、挪威、美國長白、臺灣、美國杜洛克、法國、比利時比特蘭等壹批優良種豬,並安裝了最先進的溫濕度空調設備進行養豬。在實踐中,他總結和積累了65,438+000多個簡單易行的方劑,如保健增肥用的生姜和橘皮,止瀉止痢用的生姜、茶葉和紅糖,消炎止痛用的柿子和棗皮。
2006年,他引進EM生物技術養豬,給豬餵食添加了易克樂活菌的厭氧發酵飼料,母豬產仔率提高了50%,成活率從60%提高到95%以上,分娩時間從6個月提前到5個月。由於科學化、規範化、集約化、產業化管理,他的養豬業不斷壯大,他的養豬場成為全縣標準最高、規模最大的養豬場。
擴大規模,促進發展
養豬技術的掌握和不斷豐富完善,為辦好養殖場,實現養豬業專業化、規模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5.12”地震給剛開始正常經營的養豬場造成了巨大損失。面對圈舍被毀、大量生豬死亡,敢於思考、敢做敢為、不畏艱難、壹往無前的創業能手季廷虎,緊緊抓住恢復重建的歷史機遇,在積極爭取政策支持的同時,努力自救。他壹方面清理廢墟,掩埋4頭豬的屍體,對舊址進行徹底消毒防疫;另壹方面,積極聯系當地養殖戶,租賃荒山100畝,將原來只有50畝的養豬場擴大到150畝,將原來2000多平方米的4個養殖房擴大到現在的7000多平方米的13房,將原來的磚混圈舍改造成現在的不銹鋼金屬圈舍,將原來單壹商品豬的養殖場改造成現在的商品豬養殖。目前,季廷虎創辦的養豬場飼養母豬近700頭,育肥豬近4000頭,每年向社會提供種豬4000頭,商品豬6000頭,年產值4300多萬元,銷售額超過654.38+0360萬元。
帶領群眾走向富裕之路
為了回報社會,季廷虎充分利用養殖場規模大、品種全、空間大的優勢,吸引養殖戶前來參觀,定期舉辦專項技術培訓班,動員養殖戶養豬增收。在他的帶領下,養豬戶越來越多,周邊養豬300頭以上的有60多戶。
隨著養殖戶的增加和養殖規模的擴大,養豬的風險在上升,養殖戶組織起來應對風險的願望越來越強烈。季廷虎提出了建立養豬合作社的倡議。他的提議得到了農民的廣泛響應,大家紛紛推薦季廷虎擔任合作社社長。經過充分醞釀,我們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安縣利民生豬養殖合作社”註冊農民轉移組織正式成立。在合作社成員大會上,季廷虎當選為安縣利民養豬合作社社長。
通過幾年的努力,安縣利民養豬合作社已經發展成為安縣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農業合作組織。目前,安縣利民養豬合作社成員已覆蓋蓋華鎮7個村13個村民小組,並輻射到安縣興仁、黃圖、樂興、界牌、江油芳水、涪城濱江,社員65438人,出欄生豬近56000頭,年產值1.6000000005
侯亮,男,33歲,漢族,家有六口人,住勉縣老道寺鎮後宅村5組,主要從事生豬養殖和飼料營銷。
幾年來,他憑著特有的堅韌和拼搏,憑著壹雙勤勞的手,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拼搏,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飼料機2臺,飼料運輸車1輛,現代化大型養豬車間12個,年出欄生豬5000頭以上,向社會提供優質三元仔豬4000頭,利潤20多萬元。多次被縣委、縣政府評為“萬頭生豬養殖示範場”、“養殖大戶”、“致富帶頭人”。
2000年,憑著敏銳的眼光和豐富的經濟頭腦,他看到當地糧價低,難以找到調結構的辦法,種糧收入低。當地人有種植玉米和大麥的習慣,飼料資源豐富,有養豬的基本經驗。此外,生豬市場看好,每頭豬盈利100元以上。通過市場調研分析,他決心走科學養豬致富之路。
2000年7月,他克服資金不足的困難,采取了自己拿壹部分,親戚借壹部分,朋友幫壹部分,信用社借壹部分的辦法。他投資近2萬元,建了20多間豬舍,買了200頭小豬。壹開始沒有科技怎麽辦?還是要學習,於是他從書店帶回來幾本厚厚的科學養豬資料。他很快掌握了養豬、飼養、防病等壹整套養豬技術。由於他的精心管理、科學飼養、定期防疫,加上他的刻苦學習和實踐,他飼養的仔豬在三個月內育肥出欄,當年出欄800多頭,凈利潤1萬余元。侯亮從第壹批豬中嘗到了甜頭,從養殖業中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第二年擴大了養殖規模。由於科學養殖,當年出欄生豬1,000多頭,凈利潤654380+0.2萬元。
侯亮手頭有存款,但他對如何使用這筆錢有自己的計劃。這幾年,他發現當地豬種落後,生產效率差,飼料轉化率低。他決定在自己的農場和農民養殖中解決這個問題。先後遊覽了楊淩、四川等地。經過考察,他決定甩開膀子大展拳腳,加大投入,擴大圈地。2002年春天,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侯亮又投資30萬元建成了壹座現代化的。年利潤20多萬元。
在產業政策的推動下,在省農業廳和市縣政府的重點支持下,侯亮通過引進改良的變肉豬品種,推進標準化生產,現存欄能繁母豬360余頭,每年向社會提供商品仔豬7000余頭,此外還向周邊農戶提供1500頭優良二元雜交後備母豬,用於改良當地豬種。侯亮在自己的養豬場從品種和飼養管理入手,嚴格實施成本管理,以優良的品種、先進的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有效地推動了全縣規模化養殖業的發展。
侯亮在養豬的道路上發展,但他壹直認為,“壹枝花不是春,滿園都是花。”他熱情地鼓勵村民和他壹起發展水產養殖,並將自己的養殖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當地農民。為了進壹步提高當地養殖戶的養殖效率,侯亮向養殖戶推廣優良的二元母豬,向養殖戶提供飼料轉化率高、生長速度快的三元仔豬,為他們提供養殖技術和飼料,讓他們沒有養豬的後顧之憂。
“示範帶動全鎮”是侯亮發展水產業的壹大心願。在他的帶領下,老道寺鎮現已發展生豬養殖大戶600余戶,年均出欄100頭以上。該鎮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使水產養殖業逐漸成為農村家庭經濟的主導產業,逐步走上了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家庭經濟呈現出昔日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