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過程中,藥物的吸收提高血藥濃度;藥物的代謝和排泄降低血藥濃度.
體內過程對藥物起效時間,效應強度和持續時間均有很大影響.通過研究藥物體內過程可以更好地了解藥物在體內的變化規律.
藥物體內過程
藥物體內過程包括藥物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謝(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即ADME四個基本過程.代謝和排泄都是藥物在體內逐漸消失的過程,統稱為消除(elimination).給藥壹經吸收, ADME四個基本過程即持續,同時發生,是決定血藥濃度升降的因素.
藥物的轉運
藥物的轉運方式 藥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本質上是藥物分子在體內跨過各部位生物膜的轉運(跨膜轉運).
藥物的轉運方式主要有
被動轉運(passive transport)
主動轉運(active transport)
其他轉運方式.
被動轉運
1.被動轉運 指藥物自生物膜濃度高的壹側向濃度低的另壹側進行的跨膜轉運.包括簡單擴散(simple diffusion)和濾過(filtration).
被動轉運的作用力來源於膜兩側的藥物的濃度差勢能,勢能越大轉運動力越大,也稱為順濃度梯度轉運或下山轉運,大多數脂溶性藥物屬於此種轉運方式.
被動轉運的特點為
①不需要載體;
②不消耗能量(ATP);
③無飽和現象;
④不同藥物同時轉運時無競爭性抑制現象;
⑤當可跨膜轉運的藥物分子在膜兩側的濃度相等時達到動態平衡.
藥物跨膜轉運主要影響因素
藥物跨膜轉運主要受到藥物的溶解性和解離性等理化特性的影響.
溶解性是指藥物具有的脂溶性和水溶性.藥物的跨膜轉運必須先融入生物膜的脂質雙層結構,然後達到膜的另壹側.
化學物質具有脂與脂相融,水與脂難融的特點,因此脂溶性強的藥物容易跨膜轉運;而水溶性強的藥物難於跨膜轉運.
解離性和離子障(ion trapping)現象
解離性是指水溶性藥物在溶液中溶解後可生成離子型或非離子型.非離子型分子可以自由跨膜轉運,容易吸收.
離子型分子帶有正電荷或負電荷不易跨膜轉運,被限制在膜的壹側,形成離子障(ion trapping)現象.
臨床應用的藥物多屬於弱酸性或弱堿性藥物,它們在不同pH值的溶液中的解離狀態不同.藥物的pKa值和解離比例可用
藥物的體內過程
(壹)吸收 藥物的吸收是指藥物由給藥部位進入血液循環的過程.
除靜脈給藥直接進入血液循環外,其他血管外給藥途徑都需要吸收.常用給藥途徑吸收快慢順序依次為:氣霧吸入>腹腔註射>舌下含服>直腸給藥>肌內註射>皮下註射>口服給藥>皮膚貼劑.臨床上起效最快的是靜脈註射,常用於急救;最簡便,安全和常用的是口服給藥,常用於門診患者.
口服吸收與首過消除
除直接註入血管外,壹般的給藥方式都要經過細胞膜轉運,以被動轉運方式吸收.
藥物由消化道吸收後經門靜脈進入肝臟,再進入體循環血液.口服藥物在吸收過程中受到胃腸道和肝臟細胞的酶滅活代謝導致進入體循環的活性藥量減少,這種現象稱為首過消除( first pass elimination,也稱為首過代謝 first pass metabolism ).
(二)分布(distribution)
藥物吸收後隨血液循環到達各組織器官中的過程稱為分布.
藥物分布的規律是藥物由靜脈回流到心臟,從動脈先向體循環血流量相對大的組織器官分布,再轉向血流量相對小的組織器官,最終達到各組織間分布的動態平衡.
再分布(redistribution)
脂溶性高的藥物如靜脈麻醉藥硫噴妥鈉(pentothal sodium)先向血流量大的腦組織分布,藥物濃度迅速升高而產生麻醉效應,但腦組織中的藥物很快隨血流再向脂肪組織轉移,濃度迅速下降而麻醉效應消失.藥物先分布於血流量大的組織器官,隨後向其他組織器官轉移的這種現象稱為再分布.
藥物在體內的分布
受到藥物的理化性質和跨膜轉運性質的影響,大多數藥物在體內的分布是不均勻的,並呈現壹定的器官選擇性.如鏈黴素主要分布在細胞外液.
在給藥後血液與各組織器官中的濃度達到動態平衡時,血藥濃度與分布在靶器官的藥物濃度成壹定的比例.由於藥物與靶位結合的比例決定藥效強弱,因此在治療濃度下,血藥濃度與藥物效應強弱呈正相關的量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