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疾病防控挑戰艱巨。
近年來,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呈持續上升和年輕化的趨勢,已經成為我國城鄉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並帶來沈重的醫療負擔。結核、艾滋、肝炎等重大傳染病發病率居高不下,SARS、甲型H1N1流感等新發傳染病不斷出現,傳染病防控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我國在控制人口數量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未富先老的老齡化問題也接踵而來,老齡人群的疾病防治和健康保障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此外,出生缺陷已成為壹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心理精神疾患日益增多,重大自然災害和意外傷害頻發,呼吸、消化等常見病、多發病仍然困擾著廣大公眾的健康,食品安全和環境危害對健康的影響加重,職業病和地方病高發,醫源性和藥源性疾病不斷出現,亞健康狀態人群擴大,廣大農村基層地區醫療機構的診療技術水平較低,進壹步加劇了疾病防控的嚴峻形勢。面對諸多挑戰,現有醫學認識水平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許多重大疾病包括常見多發病仍然缺乏經濟有效的防控辦法和診治手段,疾病防治的科技支撐能力亟待提高。
(二)健康需求快速增長。
健康是人類自身最普遍、最根本的需求。現階段我國健康需求的主要特點是起點低、總量大,居民整體健康狀況相對較差。隨著經濟條件、教育程度、科學技術、產業發展等各要素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公眾健康需求快速釋放,人們越來越重視防病治病,拉動了醫療服務業以及包括藥品和醫療器械在內的生物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導致我國醫療資源緊缺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同時,伴隨著廣大公眾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家庭醫療、康復保健、個人健康等產品逐步成為新的市場增長點,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在個人消費支出中所占比例逐步提高,現代健康服務業快速增長。醫學科技的目的已不僅僅是解除病痛,更要滿足人們健康水平提高和生活質量提升等多層次需求,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務。
(三)科技創新高度活躍。
認識生命現象和解決健康問題帶來的內生動力以及以生命科學為主的多學科理論和方法的不斷進步,促進醫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分子、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及整體等層面的研究不斷深入,推動醫學向預測、預防和個體化診療等新的方向加速發展;醫學影像、分子診斷、基因治療、細胞治療、微創手術、組織工程、生物醫用材料、靶向藥物治療、無創檢測、實時監測、數字化醫療、遠程醫療、移動醫療等新技術不斷發展,疾病防治手段和醫療服務水平不斷進步;傳統醫藥的健康觀念、醫療實踐與現代醫學的結合日趨緊密,中西醫融合發展已經成為我國醫學科技發展的突出特色;多學科的交叉滲透融合日益廣泛,醫學逐步成為促進生物、材料、信息、工程等學科領域集成融合應用的重要引擎,醫學科技發展進入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四)醫學模式加速轉變。
隨著科學認識的不斷深入,探索生命的奧秘、揭示人體健康與疾病的本質、尋求更加安全有效的幹預方法,已經不是單純的生物醫學問題,而是包含生物、環境、心理、社會等在內的復雜系統科學問題,醫學科技進入了多視角、全方位研究的整體醫學的時代,醫學科技的發展越來越依賴於多學科、跨領域的交叉滲透融合和緊密協同的大兵團作戰。緊密圍繞醫學科技發展需求,加強醫學研究資源的***享集成,推動不同學科和技術領域間的交叉融合,促進前沿技術、基礎研究和臨床醫學的緊密銜接,加快建立整體協同的研究模式正在成為新的發展趨勢。
(五)產業競爭日趨激烈。
以創新藥物研發和先進醫療器械制造為龍頭的健康產業,是支撐國家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礎和促進醫學服務水平提高的重要支撐,是世界各國爭奪最激烈、最重要的戰略制高點之壹。在技術驅動和需求拉動的雙重影響下,全球健康產業持續增長和快速發展,美國壹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歐洲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日本已確定“生物產業立國”的戰略目標,我國也將生物醫藥確定為“十二五”期間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但我國化學藥品和生物藥品還以仿制藥為主,大中型、中高端醫療器械主要依賴進口,中藥產業發展也面臨著資源、標準等諸多挑戰。進壹步加大力度,加快推進生物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既是當前我國支撐醫療衛生體系建設,降低公眾醫療負擔的緊迫需要,也是面向未來大健康產業發展,促進醫學模式轉變的重大戰略需求。
(六)戰略意義日益凸顯。
醫療與健康關系著社會和諧、經濟發展與政治穩定,各國政府均著力發展醫學科技,以解決重要疾病防治難題,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健康水平的提升成為衡量和評價各國社會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之壹,眾多國家已經啟動健康戰略並正在實施,醫學科研投入經費比重日益加強。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研究經費約占美國非國防領域科研經費的三分之壹以上,2010年達到312億美元,並保持持續增長趨勢;英國計劃在10年內向癌癥和其他疾病領域研發投入150億英鎊。無論是投入經費總量還是科技經費的比例,我國醫學科技投入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進壹步加大醫學領域的科技投入,加快醫學科技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