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百味成酒,細說酒與藥的前世今生

百味成酒,細說酒與藥的前世今生

酒為白藥之長,藥和酒的結合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 歷史 ,人類最初的飲酒行為與 養生 保健、防病治病都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國是“酒藥合壹”的集大成者,無論是酒的釀造,還是中醫學的探究,前人的智慧和創造總是無比神秘,難以復刻。

好酒行藥勢

“醫”字繁體為“醫”,上半部分的“殹”是指治病時的扣擊聲,下半部分的“酉”則是指醫療用的酒。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藥品之壹,自古代起就與“醫”有著不解之緣。《周禮》中記載:“漿人,掌***王之六飲:水、漿、醴、涼、醫、酏,入於酒府。”早在幾千年前的周朝,以周天子為代表的貴族階級就把味道醇厚的酒作為日常保健的飲料。到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及酒方的內容約就莫有200余種,他認為酒能“行藥勢,通血脈,潤皮膚,散濕氣,除風下氣”,可見酒與藥的關聯性。

“酒味苦、甘、辛,大熱,有毒,主行藥勢,殺百蟲。”酒的重要功能之壹是行藥勢,也就是說借助酒來發揮其他藥物的效用。並且,有些中藥成分不溶於其他液體,但卻能比較容易的溶入酒中。如此,酒精便能有效進入藥材的細胞中,通過溶解作用,提高藥物的浸出速度和效果,使藥物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用酒浸藥,不僅能將藥物的有效成分浸泡出來,使人易於吸收,而且由於酒性善行,能疏通血脈,可引導藥物的效能達到需要治療的部位,從而提高藥效。

無藥不成曲

中國自古有“無藥不成曲”的說法,曲為酒母,北魏《齊民要術》對酒曲的生產技術首次作了全面的總結。而後,明代李時珍曰:酒非曲不生,故曰酒母。《峒溪纖誌》記載:“以米雜草子為之,以火釀成”,此處的“雜草”即指草藥,亦是最早“百草入曲”的雛形。

曲為酒之骨,酒曲的誕生是中國白酒發展史上的重要創舉,祖先將“藥”融入酒曲中,這非凡智慧讓而今的白酒釀造受益良多。例如貴州的水族,至今仍然傳承著采藥制曲的傳統。每年五月五(端午)采藥,六月六制曲,九月九烤酒。從端午到六月六,村村寨寨婦女全部出動,由懂藥的老婦帶領,上月亮山原始森林采集多種野生草藥,熬成藥水,加入米團、面團、麥麩、糖殼等,捏成顆粒,制成酒曲。酒曲中的幾味主要的草藥更是被編進“敬酒歌”中永世傳唱。

食藥本同源

在酒的演變中,糧食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的祖先種植糧食的目的,最初是為了釀酒而不是吃飯充饑”,這個令人詫異的結論出自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吳其昌先生之口。據考古學研究表明,在壹萬年前的原始 社會 ,人們賴以生存的主食是肉食而非谷物,因此當時並沒有種植糧食的需求。而當他們發現采集而來的野生谷物可以釀造成酒之後,為了保證釀酒原料的供應才開始種植谷物。再後來才發現谷物具有食用的價值,從而有意識去逐步擴大種植,進而促使人類進入了農業 社會 。

元宋伯仁在《酒小史》中明確記錄了“漢武百味旨酒”,所謂“百味旨酒”就是指上百種本草連同糧食和酒曲釀成的酒,通過此工藝制成的酒,不僅有糧食酒的風味,還有中草藥的芳香,同時兼具健身驅病的功效。從大米到高粱,從糧食到草藥,從制曲到蒸餾,白酒的壹步步演變所帶來的早已遠不止是口感和風味的提升。純糧發酵、固態蒸餾、端午制曲,重陽下沙……依時而作不僅是對古人生活智慧的沿襲,更是釀酒匠人歷經數年而不衰的歷法。

“曲為酒之骨,糧為酒之肉,水為酒之血,藝為酒之魂”,在這些概念上,還應該加上“酒為藥之媒”。酒是天賜的美味,又是經人之手釀造,古人講究的“天人合壹”用在酒上是最精妙不過的。而經過了這麽多年,人們還是沒有停止對酒的延續和創造,釀酒匠人不斷推陳出新,讓壹個簡單的“酒”字實現了壹個個新的可能。

  • 上一篇:綠松石泡水裏會怎樣
  • 下一篇:醫療保險二級和三級的區別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