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必須遵從人民的權利,歐盟發布人工智能白皮書
戴姆勒:人類仍將是技術的創造者
1814年,英國人喬治·斯蒂芬森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第壹臺蒸汽機車,被稱為“旅行者號”,它在前進時不斷從煙囪裏冒出火來,因此被稱為“火車”。
1825年英國建成第壹條鐵路,當年9月,“旅行者號”機車拖著三十多節小車廂正式試車,以每小時24千米的速度跑完了40千米的路程。
當時,在技術懷疑論者看來,火車頭是“邪惡之物”,他們預測人類會因為這項“地獄般的”發明吞下惡果。例如擔心火車上冒的煙會毒害乘客,火車氣流會引發肺炎,火車快速的節奏會讓大腦產生錯亂等等。
懷疑論者為何又改變了看法了呢?
戴姆勒董事會成員、負責誠信經營與法律事務白韻格(Renata?Jungo?Brungger)女士提出了兩個方面的原因:壹是因為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完全適應了這些科技的存在,甚至開始明白了新科技的價值。還有就是,遲早,制約這些新科技的規則會制定出來。
德國時間2019年9月10日上午,她在當天開幕的法蘭克福車展上關於戴姆勒人工智能指導原則的演講時認為,今天數字化轉型也正經歷著同樣的變革,人工智能的興起也同樣如此,它們帶來了相似的挑戰。
咨詢公司普華永道(PwC)預計,到2030年,人工智能將帶動中國、北美和歐洲GDP分別增長約26%、14%和10%。這壹技術不僅有助於克服氣候行動帶來的諸多挑戰,而且能進壹步優化在交通運輸、醫藥和農業等多個領域所取得的成效。
汽車商業評論註意到,雖然技術專家、商界領袖和政府官員都認同人工智能是世界上最具變革性的技術之壹,但他們普遍註意到,這也給個人隱私和日常生活也帶來了新的風險。白韻格說:“人工智能已經全面融入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在自動駕駛領域就是很好的例證。然而有史以來,每項發明都充滿魅力,同時也讓人心生敬畏。”
她表示,對於大多數人工智能應用來說,大量的數據必不可少,包括個人數據。然而很多客戶並不希望自己的個人信息被泄露。他們擔心數據保護並不完善、數據被篡改,或者因此造成失控。有些人甚至擔心如此發達的人工智能系統有壹天會統治世界。
如何在抓住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機遇的同時,化解隨之而來的危機、恐懼和挑戰?
為此,戴姆勒確定了四項原則:合理利用;可解釋;保護隱私;安全且可靠。白韻格強調:“人類仍將是技術的創造者!”
博世:人類必須保留對人工智能所做決策的最終控制權
當地時間2020年2月19日,德國工業巨頭博世也提出了類似的《AI道德準則》,即人工智能必須安全、可靠且可解釋,人類應始終保留對人工智能的控制權。
博世是在當天柏林召開的第七屆博世互聯世界大會(BCW)開幕式上發布這壹指導方針的。
“人工智能是服務於人類的工具,任何可能對人造成影響的人工智能決策都需要人類的監管。”博世首席執行官沃爾克馬爾·鄧納爾(Volkmar?Denner)如此表示。
此前,博世決定以《世界人權宣言》體現的價值觀為基礎,積極應對人工智能技術使用過程中出現的道德倫理問題。
博世集團首席數字官兼首席技術官?Michael?Bolle博士說:“只有當人們不再將人工智能視為神秘的‘黑匣子’時,信任的種子才會萌芽。而信任將是成就互聯化世界不可或缺的要素。”
他表示,新發布的博世《AI道德準則》秉持“科技成就生活之美”的理念,將創新精神與社會責任相結合。
根據博世《AI道德準則》,人工智能必須在某種程度的人為介入或影響的條件下做出決策。它包含了三種機制,它們遵守著壹個***同的原則,即博世開發的人工智能產品中,人類必須保留對人工智能所做決策的最終控制權。
第壹種機制為人工控制(human-in-command),適用於人工智能僅作為壹種輔助工具出現的情境。例如,在決策支持系統中,人工智能協助人們對物體或生物進行分類。
第二種機制為使用階段的人為幹預(human-in-the-loop),適用於人工智能系統可以進行自主決策,但人類能夠隨時幹預其決策的情境。比如駕駛輔助系統,駕駛員可以直接幹預停車輔助系統的決策等。
第三種機制為設計階段的人為幹預(human-on-the-loop),適用於緊急制動系統等應用。開發此類智能產品時,專家將定義參數作為人工智能決策的基礎,而人類不參與決策,由人工智能進行。但是,工程師可以隨時追溯檢查機器是否遵守所設定的參數進行決策,必要情況下可以修改參數。
博世計劃在今後兩年對近2萬名員工進行人工智能培訓。《AI道德準則》也會作為培訓內容的壹部分。
據稱,到2025年,每款博世產品都將帶有人工智能功能,或者在開發和生產過程中運用人工智能技術。
普華永道的壹份報告顯示,自2018年以來,歐洲各種組織***發表了44份報告,對“人工智能倫理”提出了建議。
臉書:承諾加強應對網絡有害信息
汽車商業評論註意到,無論是戴姆勒還是博世,它們對人工智能的關註更多的落腳點是人類對人工智能的控制權,但是來自矽谷的巨頭,他們對人工智能的關註點,更多在於隱私方面。
人工智能如今出現在蘋果的Siri和Face?ID等產品中,也為谷歌的搜索引擎、自動駕駛汽車以及Facebook的廣告業務提供動力。2020年1月以來,Facebook、谷歌以及蘋果高層紛紛造訪布魯塞爾,因為歐盟將對人工智能監管出臺政策。
首先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首席執行官桑達爾·皮查伊(Sundar?Pichai)來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然後,蘋果公司負責人工智能的高級副總裁約翰·詹納安德裏亞(John?Giannandrea)也出現在這裏。
2018年以來,歐盟通過了有關數字隱私的法律法規,並在反壟斷問題上對谷歌和其他公司進行懲處,這也促使世界其他地方相繼對科技行業巨頭采取更嚴厲的行動。
歐盟委員會的新的人工智能政策也可能成為其他國家和地區競相效仿的模板,諸如谷歌、臉書和蘋果等這些在人工智能上押下重註的科技巨頭非常擔心。
皮查伊在造訪布魯塞爾期間發表演講承認人們確實擔心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需要對人工智能進行適當的監管,但他認為“需要找到壹個平衡點”,以確保規則不會扼殺創新。
德國時間2月17日,臉書(Facebook)首席執行官馬克·紮克伯格(Mark?Zuckerberg)也加入前往布魯塞爾的行列,與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瑪格麗特·韋斯塔格爾(Margrethe?Vestager)等當地官員會面。他希望通過承諾加強應對網絡有害信息來換取歐盟降低針對域外企業的市場準入門檻。
多年來,美國立法者和監管機構基本上不幹涉矽谷公司的發展,允許這些公司不受阻礙地發展,對社交網絡上虛假信息的傳播等問題幾乎不加審查。韋斯塔格爾將歐洲在科技監管方面更為強硬的立場比作其對農業的監管。美國所允許使用的許多殺蟲劑和化學藥品在歐洲都是被禁用的。
她表示,歐洲的做法是,如果事情有風險,那麽整個社會都希望對此進行監管,“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創建壹個讓人們覺得他們可以確信所發生事情的社會”。
韋斯塔格爾負責統籌協調關於歐洲人工智能政策的初稿。2019年12月1日正式出任歐盟委員會主席的物理學家馮德萊恩(Ursula?von?der?Leyen)上任之初就給了韋斯塔格爾100天的最後期限,讓她在截止日期之前公布壹份關於人工智能的初步提案。
韋斯塔格爾表示自己並不擔心人工智能在Spotify上推薦壹首歌曲或在Netflix上推薦壹部電影,她關註的是決定誰能獲得貸款或診斷出什麽疾病的人工智能算法。
她對面部識別技術的廣泛應用格外擔憂,並表示在這項技術“無處不在”之前可能需要有新的限制。當時還曾經傳出歐盟人工智能白皮書草案建議3至5年內禁止人臉識別技術應用於公***場所。
歐盟:技術必須遵從人民的權利
2月19日,也就是博世推出《AI道德準則》的當天,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布魯塞爾發布了《人工智能白皮書》,它包括了有關企業如何使用人工智能這壹史無前例的規定。
這份大約30頁的白皮書由政策框架和未來監管框架要素兩部分組成,概述了歐委會的AI戰略:既要在經濟上迅速發展以贏下科技競爭,又要在道德上符合歐洲大陸的價值標準。
歐盟委員會指出,人工智能發展迅猛,歐洲需要為此增加投資,同時也要應對壹系列潛在風險。馮德萊恩強調,技術必須遵從人民的權利。
白皮書提出要建立壹個“可信賴的人工智能框架”,重點聚焦三大目標:研發以人為本的技術;打造公平且具有競爭力的經濟;建設開放、民主和可持續的社會。
雖然未來3到5年人臉識別限制條款並未出現在這次正式公布的白皮書中,但白皮書還是在保護公民隱私和數據安全方面制定了壹系列措施。
針對人臉識別,白皮書稱,收集和使用生物數據用於遠程識別目的對基本權利有特定風險,歐盟數據保護規則原則上禁止以識別特定自然人為目的處理生物數據,特殊條件除外。
白皮書表示:“為解決在公***場所以此目的使用人工智能可能引起的社會關切,避免在內部市場出現分裂,歐盟委員會將在歐洲展開廣泛辯論,討論可能正當的應用情況(如有)和***同保障措施。”
同時,人工智能企業必須通過相關部門的安全測試和資質審核才能進入歐盟市場。其中,醫療設備、自動駕駛、社會保障和移動支付等“高風險”行業的人工智能企業均被列為重點審核和監管對象。
歐盟司法委員雷恩德斯指出:“如果自動駕駛汽車出現交通事故,誰將為此承擔責任?我們必須對類似問題作出規定。”
未來三個月內,歐盟的這份人工智能白皮書將接受各界人士的公開咨詢,再根據反饋結果進行相應修訂。
2020年底,歐盟將制定出臺《歐盟數字服務法》等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數字規則,從而對規範市場準入、強化企業責任和保護基本權利等問題作出明確規定。
這些規定不僅適用於歐洲本地企業,也將對在歐盟運營的第三國數字企業產生重要影響。
白皮書:歐洲新數字戰略的開始?
2010?年以來,歐盟把實現智能增長作為其三大增長目標(智能型增長、可持續增長和包容性增長)之壹。
2013?年,宣布正式實施“人類大腦計劃”和“石墨烯計劃”兩個“未來新興技術旗艦計劃”。?歐盟人類大腦計劃的主要研究目標是實現對人類大腦的人工模擬,是世界上第壹個腦科學大科學工程。
此項計劃不僅致力於揭示人類大腦的活動機理和人類認知的本質,而且其理論成果可直接為人工智能發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持。汽車商業評論認為,這可能也是為什麽戴姆勒和博世都更加強調人類對人工智能主導的重要原因。
圍繞實現智能增長的目標,歐盟大力推進“數字議程”的實施,著力於構建“數字單壹市場”,加速“工業4.0”進程。2017?年,歐盟正式宣布其覆蓋全部成員國的數字單壹市場步入正式建設階段。
2018?年,歐盟啟動第?3?個未來新興技術旗艦計劃“量子技術”,積極發展量子網絡通信和量子計算機等,在數據傳輸、分析、處理能力上為人工智能發展奠定基礎。
從數字醫療到精準農業,從自動駕駛到智慧城市,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領域廣泛,經濟潛力巨大,盡管如此,歐盟在人工智能研發和應用方面已經落後於美國和中國。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發布的統計報告表明,目前全球85%以上的人工智能相關技術專利來自中美兩國企業。
最細發布的歐盟《人工智能白皮書》表示,歐洲需要大幅提高人工智能研究和創新領域的投資水平,目標是未來10年中,每年在歐盟吸引200億歐元的AI技術研發和應用資金。歐盟估算,歐盟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現有經濟規模為3000億歐元,占歐盟國內生產總值的2.4%,5年之後這壹數字將是目前的三倍。人工智能等產業已經為歐盟創造了570萬個就業崗位,5年後這壹數字最少將會翻壹番。
目前,博世在全球7個地點設立了人工智能中心。作為巴登符騰堡州“Cyber?Valley”研究聯盟的創始成員之壹,博世將投資1億歐元用於建設人工智能園區,該園區的700名專家將很快能夠與外部研究人員和初創公司並肩工作。
毫無疑問,這份白皮書代表了歐洲新數字戰略的開始,同時對美國及中國科技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韋斯塔格表示,人工智能等數字戰略的出臺,為歐盟提供了成為世界先進技術領導者的第二次機會。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