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采購進入“集采”時代?
陸軍裝備部8月20日發布的《關於加快推動陸軍裝備高質量高效益高速度低成本發展的倡議書》成了資本市場熱議的話題。倡議書稱,要進壹步加快推動陸軍裝備“高質量高效益高速度低成本”的“三高壹低”發展,構建陸軍裝備建設新業態新格局。
除了強調陸軍裝備“三高壹低”,倡議書還提出要形成“可放量、可持續、可回補的規模優勢”;破除“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封閉思維,打破“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行業壁壘,引入優質資源、倒逼產業升級;堅持精打細算、管控成本,降低過程耗費,切實擠足管理環節不必要的“水分”;強化供應鏈管理和生產成本控制,大力推開原材料競價采購、分系統競爭擇優、大批量階梯降價,多點挖潛、控價讓利,通過精益管理實現價格整體最優。
對於倡議書發出的種種信號,壹些聲音認為,這可能意味著軍品要進入“集采”時代了。
2019年,在醫藥領域率先實行的“集中采購”對整個業界帶來了相當大的沖擊,醫藥巨頭恒瑞醫藥在2021年半年報中表示:“受國家和地方帶量采購的影響,公司傳統仿制藥銷售下滑。2020年11月開始執行的第三批集采涉及的6個藥品,報告期內銷售收入環比下滑57%。另壹方面,主要產品卡瑞利珠單抗自2021年3月1日起開始執行醫保談判價格,降幅達85%。”
這當然不是說“集采”是什麽壞事,新制度實行後,老百姓買藥方便了,醫藥公司也更多地向創新藥發力,從長期來看都有利於我國醫藥行業的發展。就以恒瑞醫藥為例,其2021年半年報同樣指出:“創新藥銷售收入穩步增加,報告期內,創新藥實現銷售收入52.07億元,同比增長43.80%,占整體銷售收入的比重為39.15%,創新成果的逐步收獲對公司業績增長起到了拉動作用。”
但是,“集采”在短期內可能形成的沖擊還是令資本市場擔心,軍工是不是也要這樣。對此壹些分析認為,采購價格很可能會削減,但考慮到“集采”其實早已進入我軍裝備采購的實踐當中,再參考已經實行“集采”的航天部門例子,“集采”的影響還是要視具體的業務領域來推測。
銀河證券在24日的點評中稱,為了能在當前的剛性軍費預算框架下達到備戰的裝備數量要求,削減裝備的采購價格或成為重要抓手。分析認為倡議書的核心訴求是“降成本”,再加上對“提質加速降價”尤其是“加速”的強調,可以反映出軍方客戶現階段的迫切需求。
但是,文件還僅局限於《倡議書》,後期是否有操作細則出臺還需要跟蹤。而且,航天部門在今年4月已經實行了元器件“集采”,但降價幅度非常有限,基本在5%以內,其對毛利率的影響完全可以通過批產帶來的規模效應抹平,倒是航空碳纖維不同於元器件,降價幅度較大。
因此,分析認為,隨著空軍和火箭軍等裝備需求放量,大批量集采是大勢所趨,對於產品型號眾多,定制化程度較高的非標產品,集采操作難度較高,議價空間較低。而對於碳纖維、高溫合金、鈦合金等偏標準化的產品以及技術壁壘較低的機械加工業務受影響可能較大。
華金證券則指出,我國部分中下遊軍工企業如元器件、鍛造件、特種材料等存在原材料進貨價虛高問題,導致企業效益不佳,成本轉移至軍方。此條例對此問題做出明確倡議,旨在從源頭控制軍品成本,具有壹定的針對性,軍工加工企業需進壹步優化原材料采購體系,控制產品成本,長遠看將提高企業效益。
而且,壹般性軍品采購普遍存在訂單急、品種多、單品量少的特點,軍工企業往往存在訂單必須完成,但因量少類多導致成本高於市場水平的問題。實施大批量階梯降價,合乎市場經濟邏輯,有效的保障了企業的利益。
另外,分系統競爭將減少不同體量、類型的企業同質化惡性競爭,改善有核心技術優勢的央企、國企背景軍工企業生存環境;同時對於民營背景的軍工/軍民兩用企業,起到了洗牌、重塑、擇優的效果,低效益民營軍工企業面臨洗牌。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集采”並不意味著放松裝備的質量。倡議書強調:“要堅持質量至上、效益優先,堅持以高質量為前提的低成本、以低成本為導向的高質量,絕不能陷入低價中標的誤區,更不能以降低質量為代價換取假性低價,全力推動高質量與低成本有機統壹。”華金證券也認為,高技術軍品招標以滿足軍方試驗要求為最優先原則,擁有行業領先技術、滿足采用高技術的武器裝備需求的企業,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