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收入
銷售毛利點,即銷售毛利率,壹般是用銷售毛利除以銷售收入的百分比來計算的,其中銷售毛利是銷售收入減去直接成本。
比如,進價100元,利潤近30%:利潤100 * 30% = 30元,賣價100 30 = 130元,根據公式:利潤=(賣價-買價)/買價。
對於商業企業來說,就是銷售收入減去相應商品的直接采購成本。對於制造企業來說,就是銷售收入減去相應商品的生產成本。
利潤是壹個相當特殊的經濟概念,有兩層含義:
經濟利潤:總收入與總成本之差,習慣上用“π”表示(需要註意的是,總成本中包含機會成本)。(即風險成本)
正常利潤:成本的壹部分,支付給企業家的資本投資。
經濟分析
雖然在某些分析中並不明顯,但還是要註意經濟利潤中包含了機會成本。企業家的利潤(正常利潤)通常是正的,但經濟利潤這個詞既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負的(虧損)。這就是包含機會成本的原因:在完全競爭市場的情況下,當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時,利潤最大化或損失最小化的條件就產生了。如果市場價格低於總平均成本,這意味著經濟利潤為負,企業家需要將損失與平均可變成本進行比較。企業要想繼續經營,負經濟利潤壹定不能低於平均可變成本,否則企業家寧願關閉企業也不願繼續承擔虧損。
經濟利潤在完全競爭市場和壟斷競爭市場中具有特殊的用途。正利潤可以吸引更多的企業進入市場,增加競爭並推低市場均衡價格,將壹些沒有競爭力的企業排除在市場之外,實現長期均衡。相反,負的經濟利潤可以淘汰市場上的壹部分原有企業,因為供給減少,市場均衡價格會被推高,長期均衡也會達到。兩種情況的結果是經濟利潤在各廠商中消失,廠商總收入等於平均成本的最低點。
正的經濟利潤有時被稱為超額利潤。
企業活動帶來的社會利潤是經濟利潤加減的外部經濟效果。企業可能賺取巨大的貨幣利潤,但外部經濟效應往往使結果為負,真正的社會利潤可能很少。例如,工業革命時期,工廠的大規模生產帶來了低成本、低價格的產品,但為了獲取最大利潤,工廠主不斷壓低生產成本,導致低薪童工、工業廢物或汙染物處理不當等社會負擔。
會計分析
利潤可以細分為毛利、凈利潤和稅前利潤,用於財務分析和了解企業業績。
毛利是銷售收入和銷售成本之間的差額。毛利加上額外收入和其他費用(如出口費用和工資)就是稅前凈利潤,真正的稅後凈利潤。它們都會顯示在損益表中,反映公司在壹定時期內的營業額以及相關的收入和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