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簡單,首先實驗結果與分析就是把妳實驗得到的數據做壹個表格 參照書上的表格 然後用相應的公式計算 過程也要寫上 最後再算壹個試驗誤差就可以了,結論與體會就是妳可以自己總結 也可以看課本最開始的實驗目的 要學會什麽什麽 妳就寫學會了什麽什麽 然後再加上壹段什麽由於實驗過程的人為以及系統誤差 本次實驗誤差較大或者較小 下次實驗註意什麽耐心啊之類的。
根據妳的實驗數據根據實驗相關的壹些定理,公式進行計算得出數據結果,然後根據算出的數據結果進行分析,論證實驗成功或失敗,或者得出實驗條件下產生的某種現象或結果
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是把實驗的目的,方法,過程,結果等記錄下來,經過整理,寫成的書面匯報。
應用寫作給出的定義如下
科技實驗報告是描述,記錄某個科研課題過程和結果的壹種科技應用文體。撰寫實驗報告是科技實驗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雖然實驗報告與科技論文壹樣都以文字形式闡明了科學研究的成果,但二者在內容和表達方式上仍有所差別。科技論文壹般是把成功的實驗結果作為論證科學觀點的根據。實驗報告則客觀地記錄實驗的過程和結果,著重告知壹項科學事實,不夾帶實驗者的主觀看法。
數據分析
數據分析是指用適當的統計分析方法對收集來的大量數據進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和形成結論而對數據加以詳細研究和概括總結的過程。這壹過程也是質量管理體系的支持過程。在實用中,數據分析可幫助人們作出判斷,以便采取適當行動。
數據分析的數學基礎在20世紀早期就已確立,但直到計算機的出現才使得實際操作成為可能,並使得數據分析得以推廣。數據分析是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相結合的產物。
標準的心理學實驗報告或期刊論文由七個部分組成:題目和作者,摘要,引言,方法,結果,討論以及參考文獻。每壹部分都有各自的寫作技巧。
(壹)題目和作者
題目是為了讓讀者了解壹篇文章的基本內容,因此必須簡潔明了。它應該是對論文的主要觀點的概括性總結,包括所研究的變量(即自變量和因變量)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如“字母大小寫對記憶速度的影響”,就是壹個較好的題目,它表達了重要的信息。題目也可以是壹個理論觀點。應避免使用含義籠統的詞語,這只會增加題目的長度並誤導索引者。諸如“方法”和“研究結果”這樣的文字,以及“壹項?的研究”或“?的實驗研究”之類的繁瑣用詞都不宜出現在題目中。而且,題目中還要避免使用縮略詞,應給出術語的全名以方便讀者對論文進行正確而完整的檢索。APA格式所規定的題目長度為10~12個單詞;中國心理學會規定的中文期刊的題目則壹般不宜超過20個漢字。
論文的作者是那些對發表的文章具有主要貢獻,並對數據,概念和結果解釋負責的人。作者中既包括論文的撰寫者,也包括對研究具有實質性貢獻的人,如直接參加了研究的全部或主要部分的工作。
(二)摘要
摘要是對論文內容的簡短而全面的概括,能夠讓讀者迅速總覽論文的內容。並且,與題目壹樣,摘要也是各種數據庫中常見的檢索對象。APA(1984)告誡所有作者:“壹旦刊登在期刊上,妳的摘要就將作為印刷版或電子版的摘要總集的壹部分開始其活躍而長久的生涯”,因此壹個好的摘要是整篇論文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摘要既要具有高度的信息濃縮性,又要具有可讀性,還要組織良好,篇幅簡潔且獨立成篇。壹篇好的摘要應該具備以下特點。(1)準確性。摘要應能準確反映論文的目的和內容,不應包含論文中沒有出現的信息。(2)獨立性。摘要應自成壹體,獨立成篇,對所有的縮寫,省略語和特殊術語作出說明。(3)簡練而具體。摘要中的每個句子都要能最大限度地提供信息,並盡可能地簡潔。APA格式規定的摘要長度不能超過120個單詞;中國心理學會規定的中文期刊的摘要則壹般不超過300個漢字,而且英文摘要應是中文摘要的轉譯,需要簡潔,準確地將文意譯出。摘要應以最重要的信息開頭,可以是目的或主題,也可以是結果和結論。摘要中只需包含4個或5個最重要的觀點,結果或含意。
壹篇實驗報告的摘要應說明:要研究的問題,如果可能的話用壹句話來表達;被試,詳細說明相關特性,如數量,類型,年齡,性別,種類等;實驗方法,包括儀器,數據收集程序,完整的測驗名稱,使用的任何藥劑的劑量和方法;結果,包括統計顯著性水平;結論,含意或應用。而報告的主體應該是對摘要的擴展(這就是為什麽大部分摘要都要放在最後寫的原因)。
(三)引言
引言往往包括提出問題,說明研究背景,闡明研究目的和理論基礎這三部分內容。
1.提出問題
在正文的開始部分用壹段文字提出所要研究的具體問題,並描述研究策略。在開始著手寫引言時,需要考慮:所要研究問題的重要性如何?假設和實驗設計與該問題之間具有怎樣的關系?該研究有何理論意義?與同領域內先前研究有何關系?所要檢驗的理論問題是什麽?如何解決?好的引言會用壹段或兩段文字來回答這些問題,通過總結相關論點和數據,清楚地告訴讀者做了什麽以及為什麽這麽做。
2.說明背景
對以往的相關文獻進行討論,但並不是毫無遺漏地進行歷史性回顧。要假定讀者對該領域具有壹定了解,不需要向他們作完整而冗長的說明。也就是說,在對先前的研究工作進行學術性回顧時,應只引用和參考與具體問題相關的研究工作,而不要引用和參考無關或只具有壹般性意義的研究工作。需要總結先前研究,但應避免無關緊要的細節描述,要強調相關的發現,相關的方法論問題和主要的結論。在介紹別人的研究時,要始終讓讀者覺得妳正在建立自己的研究題目。同時,還應公平地對待尚有爭議的問題。不管個人的觀點如何,在陳述壹個爭議性問題時,應避免敵意和帶有個人偏向的陳述。
3.闡明目的和理論基礎
和說明了背景情況後,接下來就要說明具體的研究。在引言的最後壹段,要定義變量並對研究的假設作壹個正式的說明,這些有助於增加論文的清晰度。在寫引言的結束部分時,要記住以下問題:我打算操縱什麽變量?期望得到什麽結果以及為什麽我期望這樣的結果?“為什麽我期望它們”這個問題背後的邏輯應該是明確的,並且還要清楚地說明每個假設的理論基礎。至此,應該使讀者認為妳的研究正在填補壹個重要的空白。
(四)方法
方法部分要詳細描述研究是如何進行的,說明妳對變量的處理過程。這部分壹定要寫得清楚,完整,盡量告訴讀者他們需要知道的每件事。這樣的描述可以使讀者對妳的方法的適當性以及妳的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即信度和效度)進行評價,也可以使感興趣的研究者能夠重復這個研究。通常方法部分被分成三個帶標題的層次,這些層次包括被試,儀器(或材料)及程序。
1.被試
就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而言,對研究被試作恰當的說明非常重要,特別是評估研究結果(在不同的組間作比較),概括研究發現,比較重復研究,文獻綜述和分析二手數據時更是如此。對樣本應作充分的描述,並且樣本應具有代表性(如果不具代表性,應說明原因)。結論和解釋都不應超出樣本所能代表的總體的範圍。當被試是人時,應報告抽樣和分組程序,被試的性別和年齡,被試的總數目以及分派到每個具體實驗條件下的具體數目。如果由於某種原因部分被試沒有完成實驗,中途退出或被淘汰,必須加以說明並解釋他們沒有繼續實驗的原因。對於動物被試,應報告它們的種類,變化或其他具體證明資料,數量,性征,重量和生理狀況等重要信息,以便他人能夠成功地重復該研究。
2.儀器
該部分簡短描述實驗中所使用的儀器或材料以及它們在實驗中的功用。標準實驗設備,如家具,秒表或屏幕,通常不需要進行詳細描述。應對特殊設備的型號,供應商的名字和地點作壹定的說明。復雜設備可能需要使用圖紙或照片加以說明,其細節則可在附錄中進行詳細描述。
3.程序
該部分說明研究過程中的每個步驟,包括對被試的指導語,分組情況,具體實驗操作,以及對實驗設計中的隨機化,抵消平衡和其他控制特點的描述。除非指導語是非同尋常的或者其本身是實驗操作的構成部分,才需要逐字寫出,否則只需對指導語作簡要解釋即可。在此部分中,通常先講述實驗設計,然後介紹指導語(如果被試是人),此外還要讓讀者了解實驗的各個階段。
概括而言,方法部分應該足夠詳細地告訴讀者妳做了什麽以及怎樣做的,以便讀者能夠重復妳所進行的研究。
(五)結果
對數據的收集過程及所使用的統計或數據分析處理進行總結,這是結果部分的任務。在該部分中,妳要向讀者說明主要的結果或發現,盡量詳細報告數據以驗證結論。要報告所有相關的結果,包括那些與假設相矛盾的結果。除非是個案設計或單樣本研究,壹般不需要報告單個被試的數據或原始數據。而且,在這壹部分討論結果的潛在意義是不恰當的。
另外,應選擇能夠清楚而又經濟地說明數據的報告形式。表格通常能提供精確的數值,如果組織得好的話,還能夠使復雜的數據和分析壹目了然(如方差分析表)。插圖能夠吸引讀者的目光,更好地解釋復雜的關系和整體的比較。但插圖沒有表格精確,有時容易產生誤導。例如,弗羅斯特,卡茨和本廷(Frost,Katz & Bentin,1987)做了比較詞匯確定和命名的實驗,結果顯示了人們對高頻英語單詞和非詞的反應時。如果以不同的單位來對其研究結果作圖的話,我們會得到以下的結果,如圖32所示。乍壹看,這兩個圖很不同,前者似乎顯示詞匯確定和命名沒有差異,而後者則差異顯著。實際上兩個圖在視覺上的差別是由於不同的單位造成的,前者使用的是秒,而後者使用的是毫秒。很明顯,以秒為單位作圖就會產生誤導。可見,作圖的方式可能突出或掩蓋實驗的結果。